簡體版

第二九三節 新城,夷南

海邊,甲字一號鹽田旁,距離夷南城只有不足十里。

劉淮正在擺弄著烤架,因為今天有客到,旁邊擺著各種羽毛鮮艷的不知道名字的山雞和野味。

明州水師指揮使趙元卓已經換了一身麻布衣,提著兩壇酒過來了。

劉淮沒抬頭︰「你好好的明州不待,不是你說的,這里十去六死三回一人到,這麼危險跑來干什麼?」

「看看。」

劉淮抬頭看了看遠處,那里還有一位客人,福州水師指揮使雷嶴正搬著一個小板凳坐在那里看一群人吵架。

應該是兩群人。

一群是來自韓家的工匠,五個一等大匠帶著一大堆徒弟。

另一邊是從平江府秘密過來的軍中船匠。

韓家工匠拉開一副圖︰「十丈木料,可以作為主木料,蓋四層樓都不需要拼解,所以這批木料我們要帶走。」

平江府船匠急了︰「這些木料是我等預定的,用于造船的好木料。你們眼瞎嗎?這木料油脂多,造成海船可比之前的木料至少多用十五年,而且我們可以造二十丈巨船。」

「我呸。錢家船匠有四十四丈四尺四寸的船圖,你們可見過,才二十丈就敢叫巨艦。」

「我也呸,你們見過。」

「我家少君娶錢家嫡長房大姑娘。」

「我呸。」

「我吐。」

兩邊眼看就要上演全武行了,搬著小板凳看熱鬧的雷嶴突然來了一句︰「為什麼不把錢家船匠請來幾個。」

[咪咪閱讀]

兩邊瞬間全部閉嘴。

都是木匠,一邊是打造家具、造屋的高手。另一邊是造船的。

但說到木匠水平,不知道其他地方怎麼樣,在兩浙、江南這地帶,還沒有誰敢說比錢家木匠更出色的。

錢家錢一線,不需要劃線,不需要尺子,憑感覺制作二十根木條,這二十根可以作到完全一樣,幾乎沒有一點誤差。

一把雕刻刀,能刻出九層盤龍木球。

這水平,神了。

請錢一線出山,這事誰能這麼大面子。

雷嶴笑了︰「你們研究的木料寫個文書,我給你們送到韓家去,能不能請動錢家大匠,看韓家少君的面子了。」

「這個,也好。」兩邊木匠答應了下來。

眼下,海邊的木料已經堆積如山,如果這些木料用于蓋屋,那就選一個風向潮位好的日子運回去,若造船,就放在這里造。

所以,木料的使用方式就代表所有權。

木匠們沒有立即離開,先是拉繩子圈木料堆,有部分小木料是鐵定用來造房子,韓家木匠已經圈好,還有幾十根超大超長超粗的,平江府的船匠認定,這只能用來造船,所以也圈了起來。

眼下爭執的重點,就是數量最多,長度十丈左右的那批木料。

遠遠的看過去,真正是堆成一座小山。

雷嶴回到火架旁的時候,劉仙倫也來了,提著一只籃子,裝滿了五顏六色的果子。

劉仙倫與幾人見禮之後坐下︰「到了這里才知道自已讀書少,這樹也不認識,果子也不認識,不過當地人說能吃,我就換了些。」

雷嶴拿起幾只看了看,也搖了搖頭︰「我也沒見過,這是草果,還是木果。」

雷嶴說的草果就是草莓這一類,木果就是梨這一類。

「不知道,雷將軍你都不認識,我們自然也不認識。」

雷嶴說道︰「確實不認識,誰想這一海之隔竟然差別這麼大,話說我營里一小兵前幾天給我講,這地方他看中一塊地,說是打算把家小接過來,這地方種甘蔗能發家,與其給人當佃戶,不如在這里種甘蔗,只是不知道地錢怎麼算。」

這問題劉淮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移民的問題他們還沒有想過。

劉仙倫接過話題︰「這事我想想,然後寫封信回臨安商量一下,這事可行。若是能大量種甘蔗是好事,臨安城的糖比去年又貴了三成,吃糖的人多了,糖也貴了。」

四人一踫杯,劉仙倫指著遠處的甲字一號鹽田︰「這一片一千七百畝,現在還才剛剛弄好,前幾天我測算了一下,今年若搞的好這一千七百畝能產不少于八萬擔鹽,達到十萬擔也不算意外,畢竟不知道這里夏天的天氣如何。」

劉淮給劉仙倫倒滿了酒︰「劉兄,給你討個官?」

「不用。給酒喝就行了,若是可以的話,再給點錢花花。」說完,劉仙倫爽朗的大笑。

這是玩笑話,劉淮也不再多問。

看來劉仙倫若開身份,肯定是到了面對韓絳的時候。

這樣的人物絕對不是一點酒,或是幾個錢能夠打發的。

劉仙倫伸手一指遠處︰「乙字二號鹽田正在建,人手差的遠,甲字三號今年怕是沒機會。算一下現有的鹽田數,今年年底的產量很難超過億斤,除非甲字三號鹽田建起來。」

現有編號方式是,夷南城往南是甲字序列,往北是乙字系列。

甲字一號是實驗性質的,所以面積最小。

甲字二號就是正式的,開建的時候直接就號稱萬畝鹽田,總面積接近一萬畝,減去道路與必要建築區域,鹽田的實際為八千九百五十畝。

劉淮問了一句︰「要達到六億斤的產量,我們需要多少鹽田。」

「恩!」劉仙倫心算了一下,輕輕的搖了搖頭︰「不可能,我走遍這夷南城周邊所有可以產鹽的灘頭地,容易改造的最多只有三萬多畝的鹽田,其余的要花點時間,也要花不少錢,最終我們能夠改造不會超過十五萬畝。」

「那有多少產量呢?」三位將軍都非常關心這個數字。

劉仙倫從懷中拿出一個小冊子︰「這是將軍給我的,來自韓家少君的海鹽田之法,我仔細研究過了,這上面的有些東西我不敢說有錯,只能說我還有不懂之處。依少君的算法,一萬畝鹽田只需要十戶,可咱們眼下,萬畝需要百多戶。」

韓絳沒寫錯,只是時代達不到。

穿越前,布袋鹽場的產量確實是超過六億斤鹽,可那時有拖拉機了。

依宋代此時全靠人力,只有少量的畜力的狀態,能達到七成已經是劉仙倫管理有方,除非還能再擴大鹽田面積,六億斤這個目標在夷南城永遠不可能完成。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