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了早飯,付昔時給豆渣說去岑家一趟,正好和肖正他們一起過去。
豆渣說道︰「我要去莊子一趟,不然我就跟你一起過去。」付昔時說道︰「也沒啥事兒,你忙你的。」
肖堂一听母親要出門,急忙跑過來說︰「娘帶我去。」
付昔時哄著他說︰「娘找二舅有事,過幾天帶你們去二舅家。」
四胞胎還沒見過原河,只是在家里經常听說,知道哥哥們跟這個二舅讀書。
肖堂一听母親不讓他去,急了,上前抱住母親大腿,仰臉說道︰「我也跟二舅讀書,我也要天天去二舅家。」
他哪里想去讀書,是想出去玩。
以前總是在家里呆著玩,還挺快樂,出去幾趟之後發現了外面比家里好玩。
父親天天出去他們要跟著,母親說父親要做事要賺錢養活他們。
見母親要出去,三個全圍上來抱大腿。小的時候不帶他們出去怕他們哭鬧,這會不帶他們出去怕他們鬧騰。
岑家靜悄悄的,他們三個要是去了得翻天。
付昔時板著臉說︰「抱大腿也沒用,說了過幾天帶你們去。」
三個人乖乖松開手站一排,肖玉問道︰「那要等幾天呀?」
付昔時說道︰「娘今天去就是要問二舅得等幾天,因為二舅說了算。」
肖堂趕緊說道︰「問好了一定要告訴我。」
付昔時捏一下他鼻子說道︰「就你事最多,肯定會告訴你們。」
肖堂又盯著阿金,問道︰「帶不帶姐姐?」
因為總見母親帶姐姐一個人出門,以前不覺得,現在不願意了。
付昔時說道︰「不帶姐姐去,娘要去辦正事,不是去玩,誰也不帶。」
肖堂這才滿意了。
豆渣和父親一起出門,付昔時帶著四胞胎去了祖母那里,說要去見原河。
豆陳氏拿出一個包裹,道︰「知道你娘經常給原河做衣服,祖母眼楮不好,現場做不了,這是你五姨姥做的,還有兩雙鞋是你外祖母做的。你捎帶過去給原河。」
付昔時接過來說︰「謝謝祖母了,外祖母去哪了?早晨吃飯的時候不見他在屋。」
豆陳氏抿嘴一笑,付昔時看祖母表情,知道里面有啥事。
「你外祖母最近精神頭可大了,一大早的去外面轉悠,說強身健體。」
付昔時松口氣說道︰「嚇我一跳,沒事就好。」
她讓祖母看著肖玉他們,和三胞胎走著去參加。
一路上遇到人,總會看向他們,肖正他們還不時地和人打招呼。
付昔時問道︰「你們都認識啊?」
肖玉道︰「不認識,自從天天走著去二舅家,剛開始總有人好奇的看,時間長了不好奇了,也熟悉了,叫啥干啥不知道,面熟的很。」
肖杰說道︰「還有人邀請我們去他們家玩。」
肖焱道︰「有個大娘買東西給我們吃,我們沒有吃。」
在鳳陽府被葉田卓哄著他們去買東西吃那次之後,他們再也不會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也不會跟人走。
一路上說說話就到了岑家,不等敲門看門的听到腳步聲就給他們開了門,看到付昔時也是稱呼大姑女乃女乃。
付昔時覺得這個大姑女乃女乃都快成她的專用名稱了,走到哪都是大姑女乃女乃。
直接去了原河的院子,在院門口就看到原河在打太極。付昔時想起以前在陶家鋪的時候,原河和小七住一個院子,早晨起來,小七舞棍,原河不緊不慢打太極。那會他還是光頭小和尚,一個打太極一個舞棍,誰也不干涉誰。
小七很敬佩原河,說他不愧在廟里待了兩年,那會去陶家鋪給陶家人說原河是養母親生兒子,廟里呆了兩年,才還俗。
這會的原河不再是那光頭小和尚,已經成長為一個俊秀少年郎!
烏黑的發髻,頭頂只用一個發網罩著。一身白衫,舉手投足之間溫文爾雅。
看到她進來,原河停下,微笑迎上前︰「大姐來了。」
付昔時道︰「好久沒過來看你了,祖母她們做了兩身衣服,正好我拿過來。」
岑溪農接過,道︰「替我謝謝祖母。」
幾人進屋,三胞胎他們去了旁邊的屋子,自己打開書本讀書,知道母親要和二舅說話,不過去打擾。
付昔時簡單問了問原河最近的情況,然後問除服那天定在幾號。
原河說道︰「定在十二。」
付昔時說道︰「剛好我哥家的木瓜十六辦滿月酒,到時候你這當表舅的一定要去。」
曲林雁是他舅家的親表姐,原河的母族家只有這麼一個舅舅。而他家人更少,只有他一個。
他作為表舅,肯定要去參加,估計也是因為這個把除服定在木瓜滿月之前。
「你姐夫說了要不要我們六六順負責酒宴或者是派兩個師傅過來做菜。
岑溪農說道︰「不用,我都安排好了。替我多謝姐夫一聲。不是我客氣,是因為岑家規矩多,家里婚宴酒席都有一定的講究,宗族里專門有人負責。」
付昔時說道︰「我听說過,像你們岑家這樣的人家,規矩可多了,那我們就不添麻煩了。請的客人多嗎?」
「宗族理安排,我這邊的我親自下帖子。七哥還沒回來嗎?」
陶哲孝夫妻去了汝州府,官司早就已經結清,就是陳家的產業還要歸攏一下。
付昔時道︰「我听姨祖母說會趕在過年前回來,小七媳婦想把那邊的事情全部結清,把親娘和外祖父墳修下,以後沒啥事也就不回去了。」
陳南星的事原河已經知道,陶哲孝走之前來見過他。
付昔時來也就是見見他,順便問一下除服的日子。沒啥事準備走,岑溪農說道︰「大姐,我想跟你說個事。」
付昔時問道︰「啥事兒呀?是不是你爹要給你定親?」
岑溪農說道︰「不是,我的親事我爹說了不干涉我。我想除服之後我想回趟石河鎮。」
付昔時哦了一聲,她想原河畢竟在那過了很多年,或許想回去看看。
她問道︰「四居陪你一起回去嗎?他好像是十二月份成親吧?」
「他和我一起回,到時候他家人跟他一起回來。大姐,我想這次去帶肖正他們一起。」
付昔時意外,但是很高興的說道︰「好啊,他們總要說出門歷練,那就先回老家歷練一趟吧。」
說完咯咯笑。
岑溪農稍微有點意外,沒想到大姐想也不想的很輕松的就答應了。他還以為大姐得說年齡小或者天氣冷。
「姐夫他爹娘還有祖母,願不願意?」
付昔時回答︰「肯定不願意,肖正他們如果想去的話,讓他們自己去說。」
付昔時想了一想說道︰「我估計我公爹會跟著一塊回去,我公爹年年都想回家過年,那會孩子小來回折騰怕生病。說實話,我真不想回。我又不是在那兒長大的,對那沒什麼感情。」
岑溪農安靜的听跟他她說了一堆話,里面有一些抱怨。
付昔時說完了,看向原河不好意思的說道︰「瞧我,不應該跟你說這些。不管咋說那是你姐夫的老家,特別是我公爹和祖母在那生活了一輩子。」
岑溪農問道︰「大姐,你心里的故鄉是哪里?」
大姐說成親之前的事情都忘了,在石河鎮生活過那兩年,在陶家鋪待過幾個月,然後是在鳳陽府待了兩年,之後又來到了應天府。
那大姐心目中的故鄉是哪里?如果老了最想回到的是哪里?
付昔時壓根不用想,他不能說她心里的老家,不在這里,在另外一個世界。
可是回不去。
午夜夢回,時常夢見那里。吃炸雞吃自助餐,夢見跟親媽吵架,夢見和親弟弟打架,夢見親爸一起做飯。
自從付老大也來到這里後,就很少夢見他。
有一回還夢見在課堂里考試,時間快到了,她還沒有寫完考題,急得滿頭大汗。
付昔時說道︰「成親之前的事,我到現在也不記得,養母回來找我之後,我把他們當親爹娘。養母他們也沒有家,那會以為要在石河鎮扎根。現在有了親爹娘,養母他們也在這里,孩子們也在這里長大。不出意外我以後也要在這活到老,以後這就是我的根,我的故鄉。」
是的,對于付昔時來說,這個世界里,石河鎮鳳陽府只是他呆過的地方。而應天府才是讓她心定的地方。
付老大在這里,親生爹娘在這里,養父母也跟著來到這里。三胞胎在這里長大,四胞胎在這里出生,這里就是她的家,這里也是她這個世界的故鄉。
所以她不喜歡回石河鎮,對那也沒什麼留念,特別是過年天氣又冷,大人無所謂,孩子小來回趕路是折騰。
不過她也很感激豆老爹,如果豆老爹強求一家人回去,那麼她也只能夠回去。豆老爹忍著想帶兒孫回家過年回家祭祖的願望,等著四胞胎大點,豆老爹會提出回家過年。
付昔時說道︰「要不你先帶三胞胎回去,到過年前我們一家回去過年。」
岑溪農笑了說道︰「大姐就是這點好,很容易想通,也很容易接受。」
付昔時不會再問什麼你怎麼知道我想什麼的話,這個弟弟像有讀心術似的,總是能知道別人想什麼。
剛才她還說讓肖正他們自己給公爹他們說跟原河回石河鎮的事,現在她打算回去自己說。
付昔時回到家交代廚房,晚上多做幾個菜,晚餐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吃飯的時候,豆全柱問道︰「今天是什麼日子?還是有什麼事?」
肖堂首先接話說道︰「天天都是好日子,今天是個好日子。」
豆全柱呵呵笑了,他當了先生之後心情特別好,經常發笑。
豆包氏看看兒子又看看兒媳,她以為昨天兒子又把她說的話給媳婦學了,兒媳召集一家人要說她。
對這個兒子生氣,滿心眼里只記得他媳婦,從來不為他親娘著想。
付昔時也跟也呵呵笑道︰「肖堂說的對,天天都是好日子。」
七個孩子都上桌吃飯,一家人滿滿當當的坐滿一桌子。付昔時挨個給長輩盛了湯,說道︰「冬天喝肉湯補身子,爹和渣哥天天出去,是家里最辛苦的當家人,要多喝兩碗。」
豆渣看向父親,雖然天天去莊子,可是滿面紅光,可比以前精神多了。
付昔時坐下,也喝了碗湯,然後說道︰「我今天去見了原河,定在十二除服,他說除服之後會去一趟石河鎮,我想讓肖正他們三個人跟著一起回去。」
她剛說到這豆包氏就接話說道︰「那怎麼成?天氣這麼冷,原河自己還是個孩子,你當娘的放心……」
包姥姥打斷她的話,對付昔時說道︰「你別理你娘的話,就是這馬上也該過年了,原河有什麼事要辦嗎?」
付昔時說道︰「他想回去看一看,我是這麼想的,讓他帶肖正三個先回去,肖正他們不是一直說要出去歷練歷練嗎?剛好是個機會。石河鎮離這也不遠,我想了,他們先回,過年前我們一家回去過年。」
豆全柱一直沒說話,他知道兒媳話還沒說完,被老妻打斷,听到這里臉上露出笑容說︰「好,也該回去給祖宗上香。」
豆祖母臉上也露出笑容,包姥姥說道︰「我留在這兒看家。」
她不想回石河鎮,回去還得給大鵝她爹上墳。這兩年她想過,將來沒了之後,就埋在應天府。她不想埋在大鵝他她爹旁邊,死了還得和他拴一塊。
付昔時明白包姥姥的心情,也不勸說,豆陳氏勸道︰「親家就跟我一起回,家里下人都在,沒啥好看著的。」
包姥姥說道︰「我還好多事沒做,我妹子她們要是回陶家鋪過年,我也得幫著他們看著門。」
她這樣一說豆陳氏也就不再勸她。
三胞胎一直听著長輩們說話,等祖父同意他和二舅先回去,三個人都開心的笑了。
跟著長輩們回去和跟著二舅回去不一樣,他們願意跟著二舅先回去。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小時候跟著爹娘去陶家鋪去鳳陽府,但是印象不深。
他們這回才是第一次出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