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深吸一口氣。
所謂驅虎吞狼,就是要聯合魏氏、楊氏其中一家,借助對方的力量來對抗趙氏。
但這有個問題,對方肯幫他張京,必然是為了圖謀中原,請神容易送神難,事後如何讓對方乖乖離開?
正常情況下,這是下策,但如今張京已沒有更好選擇。說到底,還是自身實力太弱,只能向外求援,否則中原必被趙氏所得,他萬劫不復。
況且,這計策也並未沒有一線生機。
如果決定驅虎吞狼,那下一個問題便顯而易見,張京問︰「選魏氏還是楊氏?」
「廉使認為這兩家誰更強一些?」趙玉潔不答反問。
張京沉吟片刻︰「當然是魏氏更強。他們有眾世家相助,王極境高手眾多,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文武皆不乏俊才。
「鳳翔軍是天下少有的精銳之師,掃蕩四方所向披靡。鳳翔軍之外,邠寧、涇原兩軍在國戰時歷經苦戰,戰力也不低。」
趙玉潔微微頷首︰「廉使認為這兩家誰對中原威脅更大?」
張京不假思索︰「當然是魏氏。我與魏氏之間,不過隔著一條函谷斜道,且魏氏已經掃平漢中、蜀中,接下來要東出,中原首當其沖。」
說到這里,答案已是呼之欲出,趙玉潔道︰「那我們便選擇楊氏。」
楊氏實力較弱威脅較小,跟他們合作擊退趙氏之後,張京的大業能繼續存在的可能性就大,屆時要火中取栗容易不少。
張京陷入沉思,權衡利弊與可行性。
末了,他不得不承認,跟楊氏聯手的確是最優方案。
趙氏要進入中原,魏氏、楊氏必然不甘人後,三家早晚會在中原打成一團,到時候最遭殃的只會是他。
若是他張京得到了整個中原,自然可以左右逢源,誰都不敢得罪他,誰都想獲得他的幫助,但眼下他只是四鎮之主,沒有跟三家平起平坐的資格。
三家爭奪中原,會想要得到他的支持,卻不會為此瞻前顧後影響自身大計,現實點說,魏氏、楊氏的藩鎮軍進了中原,只會劫財籌糧,不會秋毫無犯。
大軍所向,他的各地駐軍要麼投降,要麼滅亡。無論趙氏、魏氏還是楊氏,都不敢放緩進攻步伐,讓別人攻下更多州縣城池,佔據太多中原地盤。
他的修為實力與麾下高手,不是趙寧的對手,自然也不是魏無羨、楊佳妮的對手。
到時候中原打成一片白地,他被三家夾擊,還有什麼生機可言,還有什麼基業可談?
想要保全自身地盤,就只能早早選擇一家投靠,借助對方的力量,讓麾下藩鎮、秩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並在戰爭亂局中嘗試尋找機會。
火中取栗,不是一件容易事。
故而楊氏更加合適。
「淮南的兵馬要進入中原,淮泗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不先得到武寧,我們跟楊氏的結盟就無法實現。」
張京尋思著道,「可
如果我出兵武寧,趙寧必然會阻擾,這可如何是好?」
趙玉潔笑了笑︰「為何是廉使出兵武寧?該是楊氏大軍出動才對。廉使只需要幫助一二即可。楊氏想要得到中原,有了廉使為盟,定然願意攻打徐州。
「至于趙寧,那是楊佳妮該憂慮的對象。」
的確是這麼個道理,張京心情輕松了些。
他道︰「待我回去跟謀士們商量一二,若是沒有其它辦法,便依照廉使的計策行事。」
說到這,他頓了頓,看趙玉潔的目光又充滿狐疑︰「我去跟楊氏結盟,神教教眾卻在教壇修身養性,研究什麼經典著作,什麼力都不出,這不合適吧?」
「這很合適。」
趙玉潔正色道,「廉使的基業,依賴仰仗的是神教教化百姓,穩定地方秩序,借神教之手凝聚各鎮人心、人力。
「若是神教名聲壞了,失去百姓信任,被信徒唾棄,那廉使的基業還如何維持?
「當務之急,神教必須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涵養,從名利錢財中月兌身,避免與人爭斗廝殺,多做善事多為百姓消災解難,拔高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惟其如此,日後楊氏才不能竊據中原,否則一旦楊氏大肆宣揚自己的良政,抹黑神教、廉使,主張輕徭薄賦,中原百姓還不得都改弦易轍?」
張京怔了怔。
被趙玉潔這麼一說,他頓感事態嚴峻。
輕徭薄賦是不可能輕徭薄賦的。
他雖然擁有四鎮之地,但論繁花織錦,中原如何能跟東南相比?東南繁華,魚米之鄉,楊氏輕徭薄賦善待農戶,錢糧不會少太多,還能有繁榮商貿保證賦稅。
他張京豈能一味效仿?
既然不能切實改善百姓處境,不能給百姓根本好處,又想收獲人心,讓百姓支持自己,那就只有靠神教控制百姓思想。
所以神教絕對不能出問題!
張京雖然覺得趙玉潔這麼做,是有自己的小九九,但就現如今的形勢而言,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
「神使的話頗有道理。」張京站起身,他打算回去之後跟郭淮等人仔細商議一番,若是郭淮等人也同意這麼做,那就暫時由得神教去。
今日跟趙玉潔交流了這麼多,很多事情糾纏在一起,讓他腦袋有些發脹,需要麾下智囊來幫他理清頭緒,故而不打算再停留。
小蝶送走張京,回來軒室收拾好案幾,在趙玉潔身邊席地而坐,奇怪地問道︰「神使之前不是說,人性不可以改變,神教教眾也是如此嗎?
「神教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壯大,就是因為遵循人的本性,那些像冤句縣地主劉晃一樣,有身份地位的富人權貴、地主大戶,之所以願意投身神教,就是因為能夠借助神教的力量,獲取更多財富更高權位。
「如今,神使卻要教眾從名利中月兌身,收斂言行、修身養性,這豈不是違背了人的本性?由此整肅神教,這能成功嗎?」
趙玉
潔微微一笑,她之前的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但那是以前的想法,人生不斷前行,經歷見聞不斷增長,但凡有所學習思考,就會一直進步,趙玉潔現在有了新的感悟與想法。
正因為有了新的領悟,她才要對金光教進行改革。
這其間的內情,趙玉潔不會跟小蝶說,她只是微笑著道︰「人性不可以改變,但可以約束。所謂教化之力,即是如此。
「約束惡念,弘揚善念,這才有善男子善女人,神教方有廣大信徒。
「眼下是非常之時,神教剛剛經歷挫折,中原形勢又是這般嚴峻,神教若不改變自身便無法生存,此乃危急存亡之秋。
「故而教中有識之士,能明辨是非曲直的,此時都會支持我的決定。
「再者,神教創立未久,眼下正是創業奮斗之際,教眾是能忍受一些苦厄的,也只有渡過眼下這場艱難,神教往後才有長久太平富貴。
「神教事業大了穩固了,教眾就有更長遠更多的利益。若是部分教眾連這點遠見都沒有,那他們便不配跟神教榮辱與共,是需要清除掉的渣滓。
「既然是內部整肅,怎麼可能不處理一部分人?殺雞儆猴之後,教眾自然畏威,會安穩下來執行我的命令。」
小蝶尋思半響,不得不承認趙玉潔說得對。
關鍵是,以她為核心的神教上層,會無條件踐行趙玉潔的意志。
她雙手合十︰「神使大智,弟子受教了。」
張京回到府邸後,召集郭淮等謀士,商量接下來的軍政大計。
最後,郭淮等謀士多半同意投靠楊氏的權宜之計,也認可趙玉潔改革神教的舉措。事不宜遲,張京派郭淮即日趕赴金陵,去見吳王楊延廣。
听說張京的使者來了,楊延廣大為詫異,在他原本的設想中,張京是自己進入中原的強力掣肘,沒想到對方會主動派使者過來。
懷著疑惑的心情,楊延廣召見了郭淮。
當郭淮遞上張京的親筆書信,說明自身的來意後,楊延廣差些呆立當場,一瞬間,巨大的驚喜感籠罩了他,讓他忍不住喜上眉梢。
前面他跟群臣議事時,還覺得張京要投靠魏氏,沒想到張京竟然願意舍近求遠,來跟吳國結盟!
吳國大軍進入中原的一個巨大難題,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的迎刃而解!
這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
楊延廣大喜之下,幾乎以為自己是天命所歸,連老天都在幫他。
不過他並沒有得意忘形,立即召集楊佳妮、王載、馬琰等重臣進宮,一起合計張京這麼做會不會有什麼陰謀,免得自己掉進了人家的陷阱而不自知。
楊佳妮等人進宮後,先是跟楊延廣籌謀半響,而後又見了郭淮,在確定張京投靠楊氏是真心實意之舉後,無不精神大振。
楊延廣當即拍案︰「奪取徐州,兵進中原,就在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