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 111 章 朝廷失策

許庚身走了之後,光緒皇帝在大殿之上,再次的焦急踱步,光緒皇帝這個人雖然是性格軟弱,但是卻十分的性急。

現在光緒皇帝得了劉海的奏折,立刻就覺得事關重大,再也等不得了,于是立刻就命小太監去傳他的老師翁同龢。

翁同龢這個人歷經四位皇帝,為兩代帝師,在朝廷之中,威望很重,現在多得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重用。

翁同龢來到養心殿之後,先給光緒皇帝行了禮,然後站在一旁,等候光緒皇帝的問話。

咪咪閱讀

「翁師,這兒有一份奏折,你看一看。」

光緒皇帝說完之後,就把奏折遞到了自己身旁的小太監手中。

這小太監接了奏折,下了御階,來到翁同龢面前,將奏折交給了他。

翁同龢接過奏折之後仔細的看了看,然後笑著對光緒皇帝說道︰「陛下不必擔憂,這份奏折有些言過其實了。」

光緒皇帝听了之後有些不解,「老師說的這是什麼道理?朕看來日本皇帝節衣縮食,發展海軍,對我大清國來說是巨大的危險。」

翁同龢微微的一笑,然後才回答光緒皇帝︰「陛下日本國小民弱,他就是全力發展海軍,軍費又能有多少?」

翁同龢說道這里的時候,抬頭看了一下光緒皇帝,見光緒皇帝陷入了沉思,于是便接著說道︰「我大清國南洋,北洋,每年的軍費就有400多萬兩,而這些銀子大部分都給了北洋水師,就憑這些錢,李鴻章那里每年就能夠定制兩艘鐵甲艦,又有什麼擔心的?」

光緒皇帝听到這里也不由得點點頭,他對日本的情況並不了解,只知道每年400萬兩白銀絕大部分都給了北洋水師,南洋水師這些年所發展,全部都靠地方上的捐贈。

想到這里,光緒皇帝長長的,輸了一口氣,然後笑著問︰「老師,如果是這樣,那這個劉海上奏折是為了什麼?」

「以老臣看來? 這不過是來要錢來了? 這些年來朝廷全力發展北洋水師,對于南洋水師有些怠慢? 所以經費他們都是靠兩江地區的富商捐贈,恐怕這個劉海有些支撐不住了。」

光緒皇帝听了之後點點頭? 對旁邊的一個太監低聲說了幾句。

那太監悄悄的退了下去,一會兒就拿著一疊文碟送到了光緒皇帝的面前。

光緒皇帝打開這份文書,仔細看了一下,然後果然笑了出來︰「老師說的果然在理,現在的南洋水師所擁有的戰艦已經不次于北洋水師。這麼大規模的艦隊,每年需要維護的銀兩,那可是海了去了,他支撐不住向朝廷要銀子? 這也是正常。」

翁同龢听到光緒皇帝贊同自己的意見,不由得得意地模了模胡須,對自己看透劉海的心思感到驕傲。

光緒皇帝放下心來之後,又對著翁同龢問道︰「那老師的意見,接下來咱們該怎麼回復?」

翁同龢想了一下,然後眼中閃出了一絲狡猾的光芒,「萬歲,當今天下精銳只有兩支? 一為李鴻章的淮軍,二是劉海控制的湘軍。太後娘娘和李鴻章交厚,不如皇上施恩與劉海,也能夠和李鴻章抗衡。」

光緒皇帝听了翁同龢的話,眼中也閃出了興奮的光芒,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慈禧的陰影下生活,如果能夠擺月兌慈禧,那他算是翻身解氣了。

「既然如此,那朕就下旨意給南洋水師,再撥些銀兩。」

「陛下不必如此操之過急,現在還不到那個時候,等過一段時間,陛下再下旨也不遲。」那意思是等劉海撐不住了,求到皇上面前,光緒皇帝再施恩,效果會大一些。

光緒皇帝點點頭就不再說什麼了,他現在腦子里都是爭奪在朝廷上的人脈,然後擺托慈禧太後給他帶來的陰影。

就這樣劉海的奏折,被帝黨和後黨兩個朝廷中最大的派別,全部留中不發了。

而劉海在上海等了將近一個月,也沒有等到朝廷的奏折回復,這讓他立刻就冷了心。

看來朝廷是指望不上了,不如自己單干,等到那一年的時候,朝廷破敗,正好是他英雄崛起的時候。

劉海這邊是消停了,但是朝廷中卻沒有這麼平靜,劉海的這份奏折完全是提醒了禮親王世鐸,在江南那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還有劉海這個軍閥。

禮親王世鐸在回到府中之後,召集自己的幕僚,把當前兩大大清國軍事勢力分析了一遍,然後得出了結論,李鴻章年紀大,他去世之後沒有後繼之人,他的湘軍很快就會被瓦解。

但是劉海不同,他正值壯年,而且他得到了上一屆湘軍統領曾國荃的授權,所以現在湘軍已經在他手中牢牢的掌控,想讓他交出軍權,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以後朝廷要發生動亂的話,恐怕就是從劉海開始。

禮親王世鐸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後,立刻是寢食難安,他們愛新覺羅家統治中原這麼多年,從來就沒有相信過漢人。

現在朝廷勢弱,而漢人有大規模崛起,特別是劉海這個擁有軍權的人,如果不趕快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朝廷就要看他的臉色行事。

但是對于劉海掌握著兵權,朝廷就是投鼠忌器,一旦來硬的劉海馬上就反了,到時候江南財稅重地就會亂成一團糟,又會重現當年太平天國時的情景。

而這時候禮親王世鐸的個幕僚沈卓,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老爺,既然咱們不能來硬的,那不如就來軟的。」

禮親王世鐸一听來了興趣︰「計將安出?」

「劉海少年氣盛定然注重名望,不如朝廷封他一個高官,比如說海軍部長或者海軍次長,讓他到京城之中上任,讓他和軍隊分開,然後朝廷再以高官厚祿分散瓦解他的部眾,這樣沒有幾年的功夫,湘軍就會煙消雲散。」

禮親王世鐸听了之後,只覺得茅塞頓開,自己苦思冥想也沒有解決,竟然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

「好,好計謀,這一回你立的功,本王重重有賞。」

禮親王世鐸說完之後就對身旁的管家說道︰「沈先生,這一回立了大功,將他的月錢增加一倍,同時再賞500兩白銀,一處宅院,三個丫鬟。」

沈卓听到這里也是十分的滿意,自己隨便一句話,竟然賺了這麼多東西,這可是普通人一輩子都別想得到的。

禮親王世鐸當天晚上就寫好奏折,然後在第二天就送到了慈禧的面前。

慈禧太後接到禮親王世鐸的奏折之後,也陷入了沉思,禮親王世鐸對于將來的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自己在的時候,慈禧還是有自信,能夠暫時壓制劉海。

但是考慮到自己年紀已經大了,萬一有那麼一天不在了,這朝廷上下又有誰能夠讓劉海俯首听命。

現在趁著自己還能說得上話,趕快將劉海這個隱患去了,對將來得大清國也是一件好事。

于是慈禧太後,當即就照準了禮親王世鐸的奏折,同時發布詔令,加封劉海為一等侯,奮勇巴圖魯,加黃馬褂,封海軍部次長,並命劉海一月之內進京赴任。

慈禧太後的這份奏折,很快就命人送了出去。

而現在的朝廷完全就是一個塞子,只要是有心人,什麼消息都能夠打听的出來。

在天津的李鴻章是最快得到消息的封疆大吏。

他在得到朝廷要封劉海為海軍部次長,調他到京城之後,就是一驚,接下來他就覺得渾身冒汗,這一下可把他嚇得不輕。

雖然李鴻章他沒有見過劉海,但是憑著這些年來劉海的行事作風,知道他是絕不會奉旨的,也不會離開他的地盤兒。

李鴻章開始擔心這一回要是把劉海逼急了,然後造反,江山就要動蕩了,那時候就會給洋人得到可乘之機,最後大清國也許就會和那些被洋人佔領的國家一樣,成為他們的奴隸。

想到這里李鴻章只覺得渾身發抖,最後他決定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他也只能拼著這條老命,力挽狂瀾了。

李鴻章立刻命令北洋水師全部集結,加裝煤炭,準備彈藥,然後整修軍艦,隨時準備以備不測。

除了北洋水師,李鴻章還命令他麾下的淮軍開始進入戒備狀態,所有的軍人不得離營,隨時听候他的命令。

而李鴻章得這個動作,馬上就讓京城附近感到了一陣的緊張,特別是慈禧太後,在知道李鴻章開始集結兵力調兵遣將之後,就感到頭皮發麻。

為了了解情況,慈禧太後一天之內給李鴻章發了三封電報,要求他解釋為何要集結兵力加強戒備。

同時慈禧太後為了以防不測,命令她的心月復手下榮祿,全權負責京城附近的兵力,加強戒備,以防不測。

李鴻章在接到慈禧太後的電報之後,並沒有回電,他知道這樣並不能緩解慈禧太後心中的猜忌,只有自己親自去皇宮一趟,才能讓慈禧太後放下一心。

因此李鴻章在布置好軍隊之後,李鴻章立刻乘火車前往京城。

李鴻章剛剛在京城火車站下車,立刻就有軍機大臣額勒和布親自把他接到了皇宮之中。

看來軍機處也知道李鴻章的動作了,不過既然李鴻章能夠單人獨自來到京城,也顯示出他是沒有反心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