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三章 農家

左等右等也等不到許應,正在眾人疑惑時卻見一名騎兵飛馬來報︰

「大將軍,治粟內史已至。」

「不過內史堅持先到城外視察耕地,著我前來通報大將軍。」

王翦與楊端和對望一眼,暗道還是許應靠譜,知道時間緊迫農期不等人。

王、楊二人想的沒錯,許應此行可以說一刻鐘都沒有耽誤。

許應接到嬴政命令時正身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一帶)。

他二話不說只帶著幾名弟子取上一些食物便坐上馬車往邯鄲趕。

農家的作風就是極簡,他們通常以普通農民的身份來要求自己,所以也不會有多少行李。

平陽距邯鄲八百里,他們一行人星夜趕路總算在第三天趕到了目的地。

王翦前來迎接的兵士已候在十里外,按理說許應應先回城客套一番再吃頓飯接風洗塵。

但許應卻對兵士說︰

「請務必轉告大將軍。」

「農期將至百姓翹首以待,許應不敢有半點拖延。」

「此行就不進城直去耕地了。」

「稍後再向大將軍賠罪。」

于是連城門都不入就直奔耕地而去。

等王翦一行尋著蹤跡追上來時,許應已站在耕地旁皺著眉頭視察旱情。

王翦與楊端和老遠就走下馬車,領著眾人恭恭謹謹的上前施禮︰

「見過內史,我等有失遠迎,請內史見諒。」

許應趕忙還禮,回道︰

「是屬下禮數不周,請大將軍、將軍不與屬下一般見識。」

王翦再客套了下,就有些擔憂的問道︰

「如內史所見,三郡旱情嚴重無法灌溉屯田。」

「內史可有方法引水?」

許應沒有說話,徑自走到河邊遠眺了一會兒,才搖頭回答道︰

「若是有時間攔河築壩,倒是可以使水位上升灌溉至農田。」

「但此時距農期不過一月,築壩卻是來不及了。」

「而且,若用一、兩年時間築壩,卻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因此餓死。」

「不行,不行……」

王翦趕忙回答︰

「內史所言甚是。」

「築壩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許應沿著河岸一路往前走,眾人也就一路在後頭跟。

兩名主薄則在旁一手執筆一手抓著竹簡,身邊還有幾個下人,有的挑著竹簡有的端著墨盤,神情十分緊張生怕出什麼差錯。

也難怪他們會是這樣的表現,甚至就連王翦這大將軍都要賠小心。

農業在現代的地位或許不高,但在古代那就是一切。

是死是活看農業,國家是否強大看農業,能否東征西討還是看農業。

于是像許應這樣的農業大家在這時代差不多可以說是一種信仰。

比如現在,如果許應能解決灌溉問題……那就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性命了。

許應似乎已習慣了這一切,他繼續在前頭邊走邊說︰

「為今之計,便只有兩種方法或是可行。」

「其一,我等可沿水源高位往低處接通溝渠。」

眾人不由「哦」了一聲。

這果然個好方法。

正所謂「水往低處流」,水會流到這里就說明上游更高。

所以只要往上游尋找,總會找到比下游耕田更高的水源,然後將其往下引就可以了。

但許應隨即又搖了搖頭。

「然此法同樣耗時耗力。」

「若是開渠引水只怕便無法屯田。」

「若要屯田又無從開渠……」

王翦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這也是他想說的,如果有時間還好。

一個月不行就兩個月,兩個月不行就四個月……

但現在是逼著就要一個月內同時開渠屯田,哪有那麼多人手?

于是王翦問︰

「那麼另一種方法呢?」

許應回答︰

「另一種方法,便是以桔槔(ji  g o)引水。」

王翦奇道︰

「這桔槔……又是何物?」

許應回答︰

「那是我等屯田時無意間發現的取水物事。」

「此物可從低水位往高田取水,而且更快更省力。」

王翦大喜︰

「竟有這等物事?」

「內史可否讓我等一開眼界?」

眾人也紛紛附言。

許應點頭道︰

「自當如此。」

「大將軍可命人取來幾根圓木,我等到上游制幾個桔槔來。」

「也可讓工匠隨我等一同制作,也可省了傳授的功夫。」

一說起工匠王翦馬上就想到了沈兵。

于是王翦轉頭就下令道︰

「沈兵,沈兵呢?」

「快去把砲師工師叫來!」

屬下應了聲上馬就要去找,但還沒走幾步就回來了︰

「大將軍,沈兵正在河里。」

說著就朝前方不遠指去。

王翦順著部下指示的方向望去,果然就見沈兵帶著砲師一行人正月兌得只剩褲衩(犢鼻),有幾個甚至干脆赤身**。

一行人在河里敲敲打打的不知在忙著什麼。

蒼對正在做的東西表示懷疑︰

「師兄,這物事能行嗎?」

「它真能自行將水從低處舀上高處?」

「你莫不是拿我等尋開心……」

胖子屯打斷了蒼的話︰

「工丞,師傅何時騙過我們了?」

「每趟都是我等不信,最終卻不得不信。」

「今趟又怎會例外?」

蒼抓了抓頭,回答︰

「我也明白。」

「只是,這要讓水自行往高處流,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剺一邊揮著斧子用力將一個木楔敲了進去一邊罵道︰

「哪那麼多廢話?」

「做出來試試不就知道了?」

沈兵剛要解釋,就听岸上有人叫道︰

「工師沈兵,大將軍有請。」

沈兵抬頭一看,乖乖不得了,不知什麼時候岸上已站著一大堆大官了。

于是趕忙丟下短斧踩著河水上岸。

澮也看到了那群人,接著就吃驚的說道︰

「為首的那位……莫不是許應?」

眾人不由一驚,紛紛起身往岸上看去。

過了一會兒蒼就點頭道︰

「確是許應,只怕是受邀到此治理旱情的。」

也難怪他們會有這般表現。

先秦百家中,若將墨家視作手工業者的代表,楊朱學派作為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言人,那麼農家則是站在底層為普通百姓尤其是農民說話的。

因此農家在百姓中的影響極大,甚至就連儒家也有許多弟子轉投農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