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部 逐鹿亞洲 第367章 封爵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世家或多或少的犯有各種惡行。朱顯波要推行新政他們就是絆腳石,所以必須被根除。當然那些橫行州縣的小家族、小地主不在朱顯波的打擊之例。朱顯波希望是通過殺猴警雞,然後通過制度讓他們從小地主向小資本家或者中產階級轉化。

朱顯波後世為人的優勢在登基以後得到淋灕盡致的發揮,自始自終朱顯波都沒有忘記階級斗爭和保衛皇權,哪怕是天下太平。單就這一點而言他已經超越了唐宗宋祖,也超越了秦皇漢武。無論是李明德還是薛貞,又或者是王承恩之流永遠只是在萌芽狀態,每一次鏟除異己,朱顯波的皇權就進一步得到鞏固。

鏟除世家也是如此,盡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出現比以前那些世家更加龐大的家族,但大部分已經是月兌了官僚勢力,或者說至少沒有長期和官僚勢力相勾結,盡管他們很有錢,但社會地位還是很低的。

而掃蕩世家得來的財富,朱顯波很快又花了出去,大部分用于修建官道。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對朝廷來說,官道所到之處,統治更加穩固。對于百姓來說,官道每延長一公里,周圍的百姓就會得到無盡的福祉,這其中包括提供修路的原材料、勞力和利用官道進行商貿等等。

當然還有一部分被朱顯波悄悄的用于造船,澳洲之門已經打開,頻繁的貨物和人員輸送必不可少,柳春燕滯留不歸,反而不斷的來信要求朱顯波支持。而遠在馬達加斯加的姚啟聖也蠢蠢欲動,他幾次朝廷想盡快打通非洲貿易路線,因為那里有珍貴的象牙和黃金以及無盡的奴隸。

當然為了平息朝中官員的非議,朱顯波又身體力行的在後宮進行了大裁員。大量的宮女被遣散,一些早就想出宮的太監也得到了恩準,節約開支的同時,朱顯波也開始進一步進化後宮。還是那句話,政治斗爭無處不在。

精簡後宮之後的朱顯波再一次將目標對準朝廷百官和社會名流。

自收拾完地方世家之後,朱顯波再一次宣布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卻有無法讓人反駁的決定。

「諸位愛卿,鄭衛之害甚于邊患,望諸位牢記!從即日起,朝廷百官當以身作則,嚴格控制家丁規模,杜絕私兵。各官階嚴格執行家丁數量限制之規定,而沒有官爵的普通人家家奴數量不得超過朝廷七品官員定制。

為了彰顯公平和發展工商貿易的需要,朕今後在全國官民中推廣封爵制度,分公、侯、伯、子、男。只要對朝廷有功,能造福一方的無論官民都有可能被授爵。公爵家奴定數同一品、侯爵同三品,伯爵同四品,子爵通五品,男爵同六品。

功名不夠的可以授予騎士稱號,權同九品。爵位可以根據情況由皇決定是否世襲而騎士則不允許世襲。凡屬被授予爵位者將來能夠享受的權力,朕會逐步完善。」

對于封爵這樣的事情,其實文武百官是沒有多大的感觸的,但朱顯波要照顧各地方家族。也就是那些將來可能成為資本家的政治的邊緣人。這也是從後世學來的,比如某某知名企業家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等。朱顯波打算在內閣推行議會,讓那些無官之人憑著爵位仍舊團結在皇室周圍。

但是要說特權,沒有人不羨慕,文武百官幾十年的政治生涯難免有個差池,要是能得個爵位什麼的,關鍵時候有如得到免死金牌一般。

很快在各地官員的推薦之下,全國各大行省除西伯利亞和安南、朝鮮之外都有名單報來,總共有一百六十多人,朱顯波選取了其中一些對朝廷按章納稅的,對于地方踴躍捐資修橋鋪路、助學的總共三十六人匯聚京城。其中三人被授予子爵,十三人被授予男爵,其余的悉數被封為騎士。

授予爵位的除了從此有部分特權之外,還得到了硬貨黃金的獎勵。另外還有二十五人納入了跟蹤考察名單。

這也算是打壓一批,扶持一批。雖然老百姓看不懂皇想干什麼,但是直觀的感覺就是善惡有報。而朝中百官和各地士紳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踏實了,原來皇並不是一味的巧取豪奪,而是要整頓社會秩序,扶持工商業發展。

朱顯波和整個皇室的聲望並沒有因為嚴厲打擊世家而下降,反而得到了更多中小產業階級的擁護。尤其是那些底層的百姓,也看到了希望,就算考不科舉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爵位,再不濟也有可能獲得騎士。

冊封完民間的,朱顯波又責成吏部整理各部官員功勛,準備在百官之中進行封賞。雖說文武百官已有官階,但那畢竟是幾十年的政治生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更何況爵位有可能超越官階,還有可能被世襲。這和開國之初大為不同,一半開國皇會論功行賞封一些王啊,侯啊什麼的,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如今皇要論功行賞,爵位可能意味著很多官階之外更多的特權,因而所有人都拭目以待。朱顯波也並不急于封爵,有這個畫餅在眼前掛著,相信會有更多文武百官奮力為朝廷賣力。而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官員今後只怕也要為子孫後代考慮考慮,看看能不能在任的時候博個爵位得以世襲。

當然朱顯波不打算輕易授予誰世襲爵位,就算將來要世襲也得降級。不然這跟培養新的世家沒什麼區別。

經過吏部考核,朱顯波又與各部尚進行了詳盡的商議之後,朝中官員第一批爵士名單出爐,徐光啟、劉立洋被冊封為侯爵,王拓、李自成、戚宏亮被冊封為伯爵,鄭泰、錢嘉征、姚啟聖、唐寧波被冊封為子爵,其余十六名地方大員和龐清廣等被封男爵。

並不是按官階來,也不完全是按所在部門的重要醒來,朱顯波這一次是刻意要顛覆大家的傳統觀念。爵位是個有特殊貢獻的人準備的。

另外一個明確的信號就是爵位不再是官員的專利,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聲望,替朝廷和百姓做出相應的貢獻都可以被授予爵位。

朝廷下被朱顯波這麼一折騰,其實好處大大的,這就好比窖藏了一壇子白菜,沒事的時候掀開開放放掉里面的臭氣,這白菜耐藏又味香。這朝廷下也是如此,本來有意歪風邪氣已經積聚成風了,朱顯波是不是進行一番打壓和警告,頓時空氣清晰多了。

一些蠢蠢欲動的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一些看樣學樣的懸崖勒馬。總之這是穩固政權的一種手段,朱顯波也打算經常用,也希望朱朝陽看在眼里記在心。

朝中官員雖然也明白皇的心思,但也提不出明確的反對意見,尤其是朱顯波每做一件事情似乎都有足夠的理由支撐,也得到了幾層百姓的擁護。當然有部分官員的利益被觸及,但大部分人還是翹首以盼,等待封爵。

這場醞釀已久的世家風暴,終于在朱顯波的親自參與下落下帷幕。這場風暴的勝利者只有一個,就是大明皇朝,大明帝國日漸穩固的同時,工商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而在這個過程中邢強的官途也是青雲直,到1649年夏天,邢強已經是四品大員了。比吳寶定、孫曉跟都要高。這兩位理工類大學生似乎還沒有適應歷史軌跡的變更,在苦苦尋找原因的同時也被同僚們落下了。

尤其是吳寶定在被派駐孟加拉的日子,雖然有劉輝等人的百般照顧,但他還是無法適應異族生活。杭州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而加爾各答屬于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氏度,月平均氣溫從19°到30°。夏季炎熱潮濕,在57月最高氣溫經常超過40°。

冬季持續只有2個半月,在12月和1月,氣溫會下降到12°–14°。有記錄的最高氣溫是43°,最低氣溫是5°。初夏時節常有雷暴雨伴隨狂風。這讓吳寶定始終無法適應,加之這個時代的醫療、交通天劍都很差。

有一段時間,吳寶定幾乎臥床不起,差點見了閻羅王,在劉輝的堅持下,才輾轉馬六甲送回杭州養病。吳寶定倒下了,孫曉跟被迫接替吳寶定的工作,這包括京城的擴展和加爾各答市的規劃。

京城的擴建還好,有皇的旨意,大體根據旨意,然後結合老工匠們的意見慢慢的進行。而加爾各答許多地方原來是大片的濕地,如同印度河恆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樣,這里主要的土壤類型是沖擊土。城市的地基由4層沉積物構成︰粘土、淤泥、粗細不同的各種沙子,和沙礫。這些沉積物夾在兩層淤泥之間,下面的一層深度于250與650米之間,而面的一層厚度介于10到40米之間。

在這樣的土地興建城市和港口,作為規劃師,不是那麼好當的,建設得好功勞一件,建設的不好,導致工期延誤,或者建築物因為地質等方面的原因出現沉降或者倒塌之類的,孫曉跟也月兌不了干系,由此可見肩的壓力有多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