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部 逐鹿亞洲 第238章 發明煤球

孫曉根思考了良久,也沒有想出應如何做這個模具,他長嘆了一聲,想道︰如果確實做不出打蜂窩煤的模具,就只好用手捏了,雖然手捏的煤球難燒點,但總比燒柴強。

等兩人把所有的煤塊都磨成了煤粉後,把磨好的煤粉用籮挑著回到鐵匠鋪。因為兩籮煤粉很重,孫曉根沒敢用扁擔挑,用了一根大竹子來挑,那竹子的口徑足有碗口大。等放下煤孫曉根真勾勾地望著竹子,腦中閃出一個念頭︰用竹筒不是可以代替鐵管嗎?

真是踏破鐵蹄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雷曉飛喜出望外,高興地大呼了一聲。孫曉根的叫聲,把劉出言嚇得一跳,差點倒在沒攤上,她疑惑地瞪了孫曉根一眼,孫曉根吐了下舌頭,連忙擺手表示無事,然後轉身飛快地找木匠去了,他得招人幫他做模具。

飛來半天勁總算到一個王木匠,跟他說了老半天,王木匠還是搖頭表示不明白。孫曉根沒法,只好先拉他到後山去挑選竹子。

王木匠按照孫曉根提供的各種口徑,挑選好老竹子,兩人合力把竹子伐了,拖回王木匠家中。

竹子拖回來後,孫曉根先從碗口大的竹子中,鋸出一段竹筒,然後讓王木匠找兩塊硬木板,按竹筒的內徑和外徑各制作一塊「圓木餅」,自己則按想好的尺寸選裁起竹子來。孫曉根選裁了十根直徑一公分左右,長八公分的竹子,準備用來制蜂窩煤的煤眼;又選裁一根五公分直徑左右的竹子把全部的竹節打空,用來做模具的桿;最後再選裁一根三公分直徑左右的竹子,用來做出煤球的推桿。

孫曉根做好這些工作後,王木匠的工件也完成了。孫曉根就把十二根用來制煤眼的小竹子,按需要的分布,均勻地瓖釘在大的「圓木餅」上,然後在小的「圓木餅」上,按小竹子的位置劃好十二個洞,叫王木匠把劃線的位置掏空,讓小竹子能順利通過。

孫曉根自己把剩下的竹子拼裝成型。等王木匠完工後,孫曉根再把王木匠的工件也裝了上去。這樣,制蜂窩煤的模具就完成了。孫曉根YY地想︰這應該是當代人使用的第一個制煤工具吧,我真他媽的天才。

模具做好後,孫曉根檢查、調試過後,還算比較滿意,就吩咐王木匠對模具的一些相對薄弱的環節進行加固,自己去找張師傅做燒蜂窩煤的爐子去了。

王木匠看著這個不知是什麼的新奇東東,雖不知它有何用,但卻也沒有出言相詢。因為這孫曉根看起來斯文得很,不想是搗亂的主,何況他還是吳所正的同伴。王木匠相信他不會做無用的東西。王木匠就按孫曉根的囑咐,一絲不苟地對模具進行了加固。

在孫曉根前世,平常人家中燒蜂窩煤的爐子有固定的,有移動的,有單眼的,有三眼的。固定和移動都是用同樣的爐膽,而單眼和三眼的爐膽就不同,孫曉根師傅就是想讓他幫做爐膽,模具已經決定了煤球的大小,他根據煤球的大小讓錢師傅做單眼和三眼的爐膽各一個,鐵匠師傅問明了要求後爽快地應允了。

孫曉根再回頭到王木匠家時,王木匠已將模具加固好,孫曉根又請王木匠幫做爐殼。在孫的前世,人們普遍喜歡用移動的蜂窩煤爐,移動煤爐的殼一般是用裝東西的鐵皮桶做成。但在古代,哪里有什麼鐵皮桶?雷曉飛只好讓王木匠幫做兩個類似木桶狀的爐殼,用一節竹筒做爐門,爐門蓋也用一段帶節的剛好套進爐門的竹筒,中間夾層混泥土防灼燒。孫曉根把式樣、要求交待清楚後,才拿著蜂窩煤的模具回鐵匠鋪。

回到鐵匠鋪,孫曉根就著手和煤。蜂窩煤是用煤粉、黃泥和水按比例和在一起做成的,具體的比例他也也不清楚,他只知道黃泥是用來增加粘性的,燃燒就當然要靠煤粉了,沒有黃泥只靠煤粉就做不成球,而黃泥太多了,蜂窩煤又不耐燒。所以孫曉根決定先從10%黃泥的比例試起,試到做得成煤球為止。

孫曉根動手按10%黃泥的比例和煤,和好後試做了幾個煤球,太松了,煤球才從模具中下地就散了。他又調高一點黃泥的比例,還是不行。試了幾次後,直到用20%黃泥時,煤球終于成型了,孫曉根才松了一口氣。

正好趕上吳寶定不出工的日子,于是叫上幾個工人把全部的煤按試成功的比例和了,然後,孫曉根用模具把和好的煤打成蜂窩煤球,一個接一個地排列著打在空地上,讓它晾干。

街坊鄰里聚齊了來看孫曉根表演,驚奇地看著孫曉根一按一推就變魔術似的搞了個黑餅出來,黑餅碗口大,也像碗一樣高,每個餅中有十二個同樣大小的孔,黑餅的表面光滑,黑得發亮,看上很精致很好看,只是不知是用來做什麼的。

王木匠就簡直是震驚了,他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他有份參與制作的模具,原來是這樣用的,從模具里出來的東西大小完全一致,就像一個個孖生兄弟。而且看來這個模具還簡捷好用,不一會就已經出了成行成列的「孖生兄弟」。

做好煤球(餅)的第二天,王師傅的爐膽和王木匠的爐殼也已經完工。孫曉根拿來自己開始組裝,當時還沒有水泥,當地人是用一種叫「觀音土」的白色泥土當水泥用,孫曉根先用「觀音土」在木爐殼中鋪底,然後用碎石、沙和「觀音土」在爐底上築個窩,窩口跟爐膽的內徑一樣大,窩口還橫了兩根從張鐵匠那里要來了細鐵,把爐膽疊在窩上與爐殼高度平齊,再用碎石、沙和「觀音土」把空隙塞滿,這樣,爐子就完工。

孫曉根把做好的兩個爐子放在空曠處晾干時,這做煤球的工程已大功告成,剩下的工作就是等爐子干透後試爐。孫曉根有九成把握這煤球的工程會成功。

做完爐子後,孫曉根找了個矮凳坐下歇息,他打量著自己剛做好的爐子發起呆來,他YY地想著︰以他在前世小時候的情形來看,蜂窩煤因為使用方便,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特別是在砍柴不方便的地方,如城市等。而且蜂窩煤普及的速度也很快,自己掌握了這門獨家技術,就像找到了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如果現在把它推廣出去,自己組織一班人專做蜂窩煤和煤爐,相信不久以後,自己就會成為大明帝國的首富。

不過,很快孫曉根就否決了自己的想法,要大批量生產蜂窩煤,單磨煤粉這一工序就過不了關,最好是免去人力這個環節,產能才能提升,而現今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條件,這只會下金蛋的雞只好先養著,等時機成熟了再讓它下蛋。當然他的目的也不是一輩子做煤球生意,而是賺點生活費,再引起官府的重視。

煤和煤爐都晾干後,孫曉根與張鐵匠商量,在他的鐵匠鋪試一試煤爐的功效。張鐵匠欣然同意了。

一大早,孫曉根就燃起煤爐來。雷曉飛按前世的式樣,把爐膽做成三個煤的高度,他先用一個蜂窩煤墊底,然後用砍成小塊的帶松香的松柴,鋪在煤上點燃,等松柴燒紅後再疊加上一個蜂窩煤,一陣濃煙後,煤燃著了。

孫曉根在煤爐上放了一個加入水的鍋,燒起開水來。半小時左右,水開了,孫曉根挪開鍋一看,兩個煤正燒得通紅,他把兩個煤的孔對正,又加了一個煤,再把一鍋湯底放去,因為爐子正紅,這次十五分鐘左右就開了。他把爐門封起來,過一會,火就弱了,正好能保持湯滾,達到了文火的效果。

成功了,孫曉根揮拳朝空擊了一下,心花怒放,這項發明的成功,不單能替鐵匠鋪省下了一個勞力了,還讓孫曉根積累了一條生財之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