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部 夢回明朝 第十四章 書生徐光啟(2)

等慢慢熟悉了,朱顯波覺得該是時候給徐光啟灌輸點東西了,這天趁著沒事又把徐光啟請到自己家里。

「徐先生,很多知識我知道,但是說不出理由,我這里呢有很多書,你先看著,把一些問題集中起來我們探討,我那幾個丫鬟學識也不錯的,到時候我們定期召開學識會,大家好好交流。」先穩住這書生再說。

「一定,一定的,謝謝朱公子,在下真是好學,不會耽誤你們吧。」徐光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哪里的話,要不是家道中落,我朱某現在也該進京趕考了,你我在這陌生的地方遇到就是緣分,而且你我都這麼好學,研究些學術問題是理所當然的,朱某為了糊口還要做點生意,先生要是不嫌棄,今後資金上有啥困難就開口,我一定鼎力相助。」

一來二去,這兩個書生成了忘年交,徐光啟也不再客氣,來朱顯波家,只要有新書一定翻翻,當然經過朱顯波等四人連番洗腦和灌輸,徐光啟開化了許多,知識自然也豐富了許多,不再是那個只會八股文言文的書呆子,好像枯木逢春般的精神煥發。

朱顯波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終于把這書呆子往學術上引了,成不成才就看他自己了,也許大明的將來就靠他這樣的書生了。

而徐光啟對于這個年輕的書生朱公子也逐漸有好感,加上平時經常切磋學問,沒多久兩人幾乎就無話不談,甚至徐光啟還想桃園結義呢。是啊,在明朝時代,難得遇到這麼開明的,還懂學問的,又是富家公子,而這個公子居然沒有任何架子。這公子家里藏書無窮,連丫鬟個個都學富五車啊,徐光啟心想能認識朱公子也是自己三生有幸啊。

隨著兩人不斷熟悉,徐光啟倒也不再客氣起來,經常一有空閑就跑到朱顯波家來看書,教書,切磋學術。而朱顯波則吩咐馬爹、吳媽每次徐光啟來總來多買點菜,一來給徐光啟補補身子,二來帶點回去,這讀書人,不是熟悉的人東西還不肯要呢。

慢慢的也就習慣了,徐光啟也不再提去廣東的事情了,而張蕾幾個也幫著張羅徐光啟的生活,家里買啥都給徐光啟備上一份,徐光啟也成了這朱家一份子一樣。

相處時間久了,朱顯波也覺得徐光啟這個書生其實很可愛,但是為了大明的將來和自己的前途,一方面還是要勸他去科考,另一方面則要強化灌輸自己的理念了,將來才會想起自己,接受自己的觀點,說不定能拉自己一把,又或者相互提攜。

「徐兄,你說當今我大明的隱患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朱顯波總是有意無意提政治,這徐光啟天生人才,不參與國家大事,光教書確實可惜了。

「這……」徐光啟似乎很為難,書生就是書生,似乎對于政治不敢興趣。

「徐兄,這樣可不行啊,你這一身學識不報效朝廷可就可惜了。何況當下當下我大明朝廷內有外患,你我都是讀書人,應該多關心時局啊。」

「賢弟教訓得是,說來慚愧,認識賢弟前,愚兄就是一書呆子,終日想著教書度日。這些日子與賢弟等人相處,我徐某茅塞頓開,受教匪淺啊。至于剛才的問題,未曾思及,還請賢弟賜教。」

「我也是自己琢磨的,賜教談不上,你看,我大明朝廷自萬歷朝以來怠政多年,政令不暢,朝廷要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導致各地上行下效。具體體現在救災上反應遲鈍,綿軟無力,導致民怨日積月累,才有各地的農民起義。」

「朝廷如果不迅速穩定內政,如何抵抗倭寇騷擾,北方的蒙古,金國從來未曾真心降伏只等我大明內亂一定會趁機而入,而東南的荷蘭人盤踞著台灣窺視大陸,是不好的預兆啊。」朱顯波大有隆中侃大山的味道。

「那豈不是危在旦夕,依賢弟明見,朝廷該當如何,你我書生其他士子等該當如何?」

「朝廷首先得開源節流,大力發展商貿,充盈國庫,再在各地大修水利,廣施仁政,以圖先安災民,再求政局穩定。而你我書生應該利用自己的學識,為提高我大明的農業種植水平、制造水平貢獻自己的力量,到那時糧食產量大增,各種裝備得到提升,尤其是武器裝備。」

「我大明朝禁止海外貿易已久,難道開禁不怕倭寇侵擾更頻繁嗎?」

「所以說,我們要努力提高裝備水平,倭寇也好,荷蘭鬼子也好,無非是仗著船堅炮利,如果我大明的船比他們的好,炮比他們的猛呢?」朱顯波反問道。

「這個還真沒仔細想過,很久以來我大明都是采取禁海策略啊。」

「所以說我大明的出路在你我這樣的書生身上,在大海上,只有征服了浩瀚的大海,我大明的陸地統治才會日益堅固。東邊的日本,朝鮮,南邊的南洋諸國,倘若哦我大明有艦船一月即可往來,那個還能不臣服于臥大明,何來現在的沿海倭寇啊。還有西方的波斯,荷蘭,西班牙,大不列顛那個不是海軍強國啊,如果我們大明不急起直追,只怕將來只能龜縮在陸地上不敢下海啊。」

「賢弟乃聖人也,假是諸葛再世也一定自嘆不如。你時常說我專注于教書可惜了,賢弟窩在這九江小城才是屈才,大大的浪費啊。」徐光啟听朱顯波這段高談闊論,確實是聞所未聞,茅塞頓開。

朱顯波看經過自己的引導,徐光啟對政治還是比較關心的,看起來有戲,慢慢灌輸吧,就算自己不能當大官,培養一個優秀的徐光啟也算是莫大的貢獻啊。徐光啟呢自然把朱顯波當奇人一位,不時請教天下大事。

就這樣兩人從開始的學識談到科學,再談到軍事和政治,兩人也在很多方面達成了共識,眼下只缺機會讓兩人實踐了。

其間,阿三也來過幾封信,言語間無非十分掛念朱顯波幾個,想來九江陪伴他等,只是父母管得嚴,讓其努力學習武藝,並準備年內為其完婚,明朝了,二十五還沒結婚的倒也少見,也許是練武耽誤了。

突然想起徐光啟,不知道這書生成家沒估計夠戧。朱顯波在回信中告知阿三,不要光知道練武,還要習文,多讀點書,尤其是四書五經,孫子兵法等。

按照朱顯波的想法,文有徐光啟,劉三這人不錯,武功基礎也扎實,要是懂點兵法,參軍去,效力朝廷,那將來朝廷文武兩員大獎跟自己有莫大的關系,說不定也能飛黃騰達一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