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八十八章 白衣相

第三股勢力是有名的東州氏族集團,其實歷史上沒有東州這個地方,這部分人原來屬于劉焉劉璋父子的嫡系,他們多來自南陽、三輔等中原核心地區,然而久居蜀地,在當地勢力龐大。

劉備入蜀,東州氏族集團出了大力氣,其中有名的,包括了吳懿、許靖、龐羲、射援、法正、李嚴等。這些人通過改朝換代獲得了好處,然而此時,手中權力並未達到預期,與荊州人士既有合作也有摩擦。

第四股政治力量,歷史上鮮少有人論及,然而卻明明白白地記載于史冊中,這就是蜀地四周的少數民族。

不止南方,蜀漢的北部、西部、東部也到處是少數民族。

北面有氐族,這一族便是以後五胡亂華的其中一支,此時一半在魏國境內,一半在蜀國境內,皆與漢人雜居。

西面有羌族,這一族分布廣泛,也經常與他族混居,所以除了聚居西部山地之外,北南兩面也有不少。蜀國東面還有巴、閩、越等存在,個個彪悍,沒有哪個是好對付的。

而最亂的就是南方,但亂歸亂,還是有軌跡可循的。這里的民族史稱西南夷,這個西南夷並非一個民族,而是多個不同民族的統稱。

西南夷中,比較大的民族有叟、僰(bo)、濮等,其中叟族也被稱做青羌,在當時最大,從南中到成都,各處均有,與漢人融合度比較高,百多年後終與漢族融為一體。

著名的昆明族就是叟族的一支,後世的昆明市,即因住有昆明族而得名。

僰族很可能就是現代白族的祖先,他們的居住地離成都稍遠一些,但是這一族與漢人相處最好,文明程度也最高,《水經注》就曾經提到僰族︰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僰)從人。

濮族離得最遠,有部分甚至遠在後世緬甸的位置,這一族歷史久遠,是個古族,部落狀態極為分散,有百濮之稱。

所以,南方各族其實並不像北方民族那樣,習慣勞師遠征。他們更喜歡的是貿易和歌舞,只要沒人壓迫他們,就更願意過自己的小日子。

因此,此時的南中叛亂,實際上是因為漢族人自己內戰,而且互相挑撥,慫恿利用其他民族,這才大規模發生的。

最後,蜀國國內還有第五股大勢力,這便是益州蜀地的當地豪強氏族了。

這些人歷經劉焉、劉璋、劉備、諸葛亮幾代,幾乎沒有一個統治者真正信任他們。幾經打壓後,如今還有張氏、王氏、何氏、杜氏、趙氏、常氏等,其勢力並未減弱多少。

這當中有名氣的人,包括張松、張肅兄弟,張松之子張表,還有張任、張裔、張裕、杜瓊、何隨、何祗、何宗、趙謙、趙溫、常播、常勖、常洽等等。

南中之亂中,死守永昌不失的太守王伉和功曹呂凱,還有現任專門負責南中事宜的庲降都督,建寧人李恢等,同樣也是當地豪族出身。

五股勢力交錯中,蜀國新創,劉備勉強地組合了各派勢力,可才做了沒兩年皇帝又死了。整個國家基礎不牢,搖搖欲墜,國內的政治爭斗異常復雜,各派互相傾軋。

廣個告,【  \\ 】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竟然安卓隻果手機都支持!

這才是蜀國持續弱小並難以崛起的最大原因,也是蜀國最終滅亡的最大誘因。

現在站在堂上,面向諸葛亮和馬謖侃侃而談的,就是蜀地氏族的代表人物,杜瓊與何宗,他們的觀點理所當然地遇到了駁斥。

「兩位大人之言差矣!」馬謖出言道︰「南征之事固有風險,然而永昌郡還在苦苦支撐,我們難道欲棄永昌不顧嗎?那麼死守永昌的王伉和呂凱兩位大人如何是好,若真如此,天下人如何歸心,豈不以為漢帝薄義?」

「馬參軍這樣說,老夫可擔當不起。」杜瓊辨道︰「永昌盡可以守得住,何來放棄之說?南征與放棄永昌豈可混為一談。南中叛亂至今已有大半年,丞相招撫之策行之有效,永昌門戶安然。何必大動干戈,冒險行事呢?」

「那麼就任由南中紛亂嗎?如此則敵將驕橫,吾等無寧日矣,杜大人謂南征有風險,然則萬一永昌失守,南方門戶大開,如此豈不風險更大?」

堂上眾人有不少認可馬謖,此時紛紛點頭附和。

何宗不服,出言道︰「本不需南征卻偏要南征,馬參軍如此看重南征之事,著眼點可能不在南方吧?」

他的意思,就是挑明主戰派的終極目的,北伐。

南征或許反對的人少,北伐就不同了,除了不願打仗的蜀地氏族,東州士族同樣不太願意北伐。

原因很簡單,北伐需要大量的錢糧,這兩個集團若支持北伐,則不得不蒙受巨大的損失。

馬謖一時未答,何宗繼續說道︰「出征需要糧草、馬匹、人口、軍餉,這些都從哪里出?急匆匆南征,就是為了準備北伐。北伐的錢糧及人員耗糜,比南征多出十倍,勞師動眾,所為何來?今曹丕英武,不下其父,我益州一州之地,怎可草率出征。」

「何大人,言過矣,我等今日談的是南征,不干北伐甚事。」說這話的,是著名的東州士族重臣李嚴。

「何大人所慮固然有理,但是當務之急,既非南征也非北伐,乃是吳蜀結盟,近日听說孫權已派出使臣向蜀國而來,不知各位可有消息?」

他岔開了南征話題,解開兩邊爭議,又提到吳蜀結盟大事,把眾人的目標轉到了所有人利益一致的事情上。

張白不禁心中暗自佩服,這個李嚴果然是有能力的人,若不是在北伐之事上有利益沖突,本該是蜀國的支柱之一。

看起來東州一派,不反對南征,卻不出所料地對北伐疑慮重重。

諸葛亮見李嚴問起,微微點頭依然不置可否,而馬謖剛回成都並不知情,只好也不出聲,堂上一時冷場,眾人面面相覷。

這時,諸葛喬對著張白一笑,附耳輕聲道︰「該你亮相了!」

張白一驚,忽然明白了諸葛喬要干什麼,急忙阻止,壓低聲音急道︰「伯松不可!你不是讓我不要強出頭嗎?」

然而諸葛喬和鄧良兩人笑嘻嘻的,根本不理張白勸阻。鄧良還有意拉住了張白,諸葛喬則擺擺手,示意讓張白放心。

他站起身,向著諸葛亮深施一禮,朗聲道︰「父相,兒臣近日偶然獲知,吳國已派遣太傅張溫啟程來蜀,同行的正是鄧芝將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