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八章 重開科舉

八月,中秋。

隨著節日的到來,一份名為大唐時代周刊的報紙,橫空出世,先是在長安引起軒然大波,而後迅速將影響力,向著大唐剛剛規劃的十道,迅速蔓延。

每一個州都設立了讀報刊的高台,每天巳時開始讀,持續五天時間。

七天之後,會出第二版。

比如,大唐的神物已經在什麼地方開始種植,又收獲了多少。

比如,六大家修建的大橋,已經修建到了第幾座。

又比如,北方的突厥產生了何等內亂。

還有一些奇聞趣事。

其中也有著一些,講述了大唐邊疆那些鎮守于邊關的將士們的疾苦。

這大唐時代周刊,除了送往各州一份之外。

剩下的自然都賣出去了,崔家、元家等世家大族,都必須**一份。

當然,在江楓出面之下,他們都是心甘情願地答應了。

一份也不過才幾個錢,對于世家來說,並不是很貴,就算是十年、二十年,他們也買得起。

收了世家的好處,自然也要給世家一點兒好處,溫水煮青蛙,不能讓世家覺得這是在壓迫和剝削。

所以大唐時代周刊上面,也會允許這些世家之人呈辭,每一次,通過一篇。

僅僅是三版大唐時代周刊,就讓世家之人明白了這個新型事物的強大作用。

本來他們修建大橋的時候,都是悶聲修建,以免讓別人知道,他們是因為偷了神物而被國師和陛下懲罰了。

結果,大唐時代周刊報道了之後。

很多人都去觀望世家修建的大橋,還要求,這些個世家,也要把路給修了。

然後也不知道在誰的帶頭之下,那些百姓就聯名上報,各州便有了個萬民請願。

面對如此場景,世家也只好出資修路。

那些個閑暇,或者是沒有田地的閑人,也就找到了活兒干,有了生存之本。

「好一個大唐時代周刊!」

聰明的人,自然明白這個大唐時代周刊的作用,它會讓大唐百姓慢慢地接受這個王朝,或者是慢慢地認可。

就像是如今他們這些人,認可自己漢人之身份一樣,最後也會認可自己唐人的身份。

關鍵是,這些人已經開始听到,在民間,關于大唐的政策,關于大唐的皇帝,關于大唐的國師的說辭。

談及皇帝和國師,沒有人不尊崇,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沒有人不尊敬。

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唐時代周刊帶來的。

大唐的百姓知道大唐朝廷在做什麼,知道神物已經種植道了什麼程度。

也知道大唐皇帝做了什麼。

更加知道,明天將會越來越好。

為此有弘文館的學士,開始寫詩贊美,最後還有幾篇寫得好的,登上了大唐時代周刊。

一下子,那些文人志士,都以自己的文賦能夠登上大唐時代周刊而為榮。

至于主管大唐時代周刊的弘文館,如今已經是每天都可以見到不少的讀書人,拿著稿子在排隊。

因為弘文館登報他們的文賦的時候,不僅僅可以讓他們收獲名聲,還可以得到一筆錢財。

讀書人雖然從來不談錢,不喜歡這種庸俗。

但是用國師的話來說,自己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賦,便是自己的心血。

朝廷對讀書人非常重視,錢財,只是陛下的獎賞罷了。

有了名,還有了錢。

何樂而不為?

李二陛下拿著大唐時代周刊,津津有味地看著。

除了第一版,是他親自審核之外,後來都是交給了弘文館的長孫無忌、孔穎達、杜如晦等人。

「人才啊!」

李二陛下看到有一版寫的乃是大唐大勢的分析,說的也是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一看名字。

「馬周?」

是一個新人。

「去,查一下這位馬周乃何人,現在何地。」

「喏!」

李二陛下也發現,有時候,也可以在這個大唐時代周刊上面,發現一些人才。

看了馬周的文賦,李二陛下是心曠神怡,大為高興,今天,又發現了一個大才。

拿著這份大唐時代周刊,就去了國師府。

他想要知道,這個人,將來會走到那一步,也好讓他對此人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安排他的職位。

「馬周?」

江楓回憶了一下,便說道︰「此人可為相。」

這位也是一個歷史名人了。

以寒門的身份,最後做到了大唐宰相的位置,關鍵是終其一生,名聲都非常不錯,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朕也覺得,此人之言語頗為不凡,見識也非常高,竟然知道大唐在這五年,必然能夠穩定北方。

還指出了一些弊政,朕都沒有想到的,此人卻看出來了。」

李二陛下根據這一片文章,也覺得馬周能夠成為尚書,算是一個大才。

而國師說可以為相,那就說明此人的能力還不止這一點。

「鸞鳳凌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馬周的能力和房相公還有杜相公不相上下,此人還是忠良之臣,可以大用。」

以前,李二陛下也想過,既然江楓熟知歷史,那就直接舉薦那些人才。

然而,江楓卻擔心,自己讓這些人提前進入朝堂,會發生一些變化。

所以為了降低這些變化。

也是擔心,這些人提前進入朝堂,少了一些經歷,會不會少了一些閱歷。

再加上,直接讓他們進入朝堂,也就亂了科舉之制度。

「秋科在即,不知道此人會有何表現了。」李二陛下听到江楓的話,對馬周更加感興趣了。

如今大唐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他已經感覺出來了,大唐實在是缺少人才。

特別是有能力,還能夠辦好事情,還能夠忠良的人。

……

貞觀元年十月,大唐再開科舉。

這一次的要求就非常簡單了,為了能夠為國選才,所以不管年歲如何,不管出身如何。

只要是男的,都可以參加科考。

每一個州,都會設置考場,到時候會挑選前五十進入長安,參加貢試。

這一次,大唐還制定出來三甲排名。

第一名為狀元。

第二名為榜眼。

第三名為探花。

然後又有一甲二甲三甲。

一共一百個名額。

規則也被大唐時代周刊報道出去,並且還會對科舉跟蹤報道。

一下子,科舉考事,成為了大唐元年最為熱門的話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