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隨著老二的出生,童建國和趙君又開始重啟屎屁尿的營生。

這老二比老大難對付多了,能吃能拉、嗓門兒也大。

不把小兩口折騰的昏頭漲腦,他不帶消停的。

最慘的是不到兩歲的老大。

因為家里還有個半身不遂的老人。

畢馥麗沒法照顧外甥。

只能把他發配到女乃女乃家去了。

一次次半夜驚醒,看著襁褓中的嬰兒,童建國都忍不住哀嘆︰「這啥時是個頭兒?」

趙君倒不著急︰「有苗不愁長嘛。」

養孩子真是比干企業麻煩多了。

算上冷庫的話,最近兩三年童建國已經干了四個企業了。

拉鏈廠的廠房眼下已經打好地基,正在拔地而起了。

雖然離投產還得些日子,才東亮已經忙得不可開交。

每天不是在研究拉鏈生產的相關工藝,就是在聯絡購買生產機器的事兒。

拉鏈看起來很簡單,只有三樣主要的東西。

拉鏈布,拉鏈頭,拉鏈齒。

拉鏈布就不能用普通的布。

不然扯巴扯巴走形了就麻煩了。

但也不能用像帆布、牛津布那樣堅硬的布。

因為它必須有一定的柔韌性。

拉鏈布找到後只需要自己裁剪就可以了。

拉鏈齒和拉鏈頭卻需要自己加工。

這兩樣小東西也涉及十幾道工藝、五六種大中型機械。

這會兒的機械很少有全自動的,要想提高生產效率,就得在工藝上下功夫。

不然的話,拉鏈廠連箱包廠的拉鏈都供應不上,還談什麼開拓全國市場。

才東亮的戶籍遷到蘇屯村來以後,在童建國建議下,他花600元買了一套農家院。

這農家院跟城里的房子差不多。

有水有電,只是沒有公共廁所,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門旁弄個簡易廁所。

搬來後沒多久,才東亮就把幾樣機器搬到自家院子里,每日研究生產工藝。

「怎麼樣?小才?」

童建國打量著他的小院子。

才東亮愁眉苦臉地︰「不太行啊,速度太慢,良品率也不高。」

「慢慢來,離正式投產還且得些日子呢。」

才東亮本身是首飾匠,他要是都覺得制作拉鏈不那麼快捷,別人就更笨拙了。

在別的拉鏈廠里,生產工人至少得學徒半年。

才東亮就想模索出一套更便捷的工藝,讓工人可以短時期內上手。

「孩子上學辦的怎麼樣了?」

「嗯,蘇支書挺幫忙的,下個星期兩個娃就能上學了。」

才東亮比童建國小兩三歲,但已經有四個娃了。

大的兩個一個上小學四年級,一個上小學二年級。

小的兩個,一個滿地亂跑,一個蹣跚學步了。

才東亮的妹子在幫著帶兩個小的。

「等年底咱們建聯合幼兒園了,就讓你妹子到幼兒園干,看孩子還有錢賺。」

「謝謝啊!俺家妹子最喜歡小孩兒了。」

隨著天氣漸暖,罐頭廠和箱包廠的兩個廣告也快到期了。

罐頭廠是在《遼省青年》上打的,拉桿兒箱是在央視上打的。

《遼省青年》還好說,雙方都很滿意,願意長期合作,至少先刊登一年。

央視的廣告就不容易了。

《大西洋底來的人》熱播以後,拉桿兒箱的廣告也事半功倍。

人們街頭巷議電視劇的同時,也談論著那種美觀又時髦的紅星牌拉桿箱。

電視台的高層覺得自己把黃金時段的廣告位賣了白菜價。

那些能搭上關系的商家也覺得自己看走眼了,錯過一次廣而告之的大好時機。

眼看著《大西洋底來的人》已經播放過半了,他們也開始上下活動,搶奪下一部美劇的廣告時段。

紀科長倒是信誓旦旦︰「放心,童總,這個時段是你最先發現的,怎麼也應該優先你。」

「別,別,這個時段現在已經成了唐僧肉了,誰都想擠進來,您也別太為難了。」

「沒啥為難的,只要我在這個位置一天,我就做得了這個主。」

「嗯,謝謝你。不過,我感覺下一部電視劇未必能貼合我們的廣告產品。」

「哦?」

紀科長頓時來了精神。

「莫非童總您已經知道下一部電視劇是什麼了?」

「哪里,哪里,你們台長恐怕都未必知道吧。」

「我們台長哪跟上的您啊,您上面有人,我早看出來了。」

「別,別,別這麼說。反正離《大西洋底來的人》播放完還有些日子,到時候再說吧。」

「好吧。」

這會兒我朝和美國處于蜜月期,大量從美國引進影視作品。

《大西洋底來的人》播放完畢後,下一部播放的美劇是《加里森敢死隊》。

這部電視劇也將成為一個現象級的文化符號。

但它也成了一個黑天鵝,童建國要繼續追著它刊登廣告,可能會影響自己的品牌形象。

若干年後,很多人說《加里森敢死隊》教壞了一代青少年。

甚至把捌三年嚴厲打擊也歸咎于這部電視劇。

這些人不是蠢就是壞。

如果影視作品或者游戲書籍能把人教壞,那是因為那個人本來就是壞的。

他們本來就想做某件事,只是需要給自己找一個台階而已。

就像葉淑珍,她本來就要把童建義送人。

至于童建義打翻的是一桶油還是一瓶醋,那又有什麼關系?

說到影視游戲誨yin誨盜的功能。

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興奮點。

直男能從女性的一段手臂上找到興奮點。

基佬也有可能因為一段摔跤比賽而亢奮不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你能因此歸罪于女性手臂或者摔跤比賽嗎?

實際上,捌三年年初,發生在內猛某青年點的那次大開殺戒的事件,當事者根本沒機會看電視劇。

他們一方面品行卑劣,另一方面覺得自己永遠回不了城了,索性破罐子破摔。

從1977年,上山下鄉的知青陸續回城了。

先是童建國他們這樣下鄉10年左右的老知青。

接著是各方面表現優異的知青。

最後是普遍現象。

而這部分回城的知青絕大多數都找不到工作。

到1980年夏天,全國的城市待業青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00萬。

這200萬人跟後世相比顯得微乎其微。

但在這個城市化率連百分之二三十都達不到的時代,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領導們都盯上了這兩百萬。

群防群控成了他們優先考慮的問題。

最令童建國萬萬沒想到是,自己身為精英人士,也成了整個大棋盤里的一個小目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