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二十二章 邊患

葉三見太後點名要他回答,他對這事兒想得可不止是一兩次,大明邊患的嚴重在他的腦海里早有成熟的答案︰「太後,言官就事論事,多不懂兵事。**()蒙古、遼東一帶的總兵力就那麼多,錢糧也只有那麼多,胡美玉能死死守住山海關和遼西走廊已經是功不可沒。北部邊牆雖然有險山為屏,換任何人督師遼東,都不可能有胡美玉做的好。」

周太後看著葉三︰「難道只有眼睜睜看著外敵入侵,邊患猖獗嗎?哀家又听說襄樊憲王頻繁聯絡各地文武官員,現在朝廷內外交困,叫哀家如何安心?」

葉三低頭沉思了片刻,然後抬起頭來,直視周太後,周太後被他那無畏的眼神看得心下一怔。葉三鎮定地說道︰「太後,如果您想听真正的原因,臣可以如實剖析大明邊患為何會如此猖獗。先帝在邊牆防御上主張防御內縮,這國土防御,貌似是個復雜的軍事概念,其實很簡單。例如家園外面有了強盜,得時刻提放強盜來劫掠,要麼帶人出去打他們,要麼修院築牆,布丁設防。先帝沒有先祖永樂帝狠,成天帶兵出去砍人。仁宗皇帝和宣宗皇帝,雖然不愛惹事,但院牆修得很好,強盜打不進來,所以大明的疆土能維持住。而先帝在天順朝這八年來只做了一件事︰拆牆。所謂拆牆,就是步步退縮。永樂朝時,塞外蠻夷被我大明朝追的到處跑;仁宣朝時,蠻夷雖然時常在院牆邊上晃,卻總也進不來了;到了先帝時,打蠻夷是沒力量了,院牆也塌了,強盜能時常進你的院子來溜達兩圈,要是運氣不好,還能往窗戶里扔幾塊石頭。怨誰?還是怨我們自己。大明朝的北部邊防,一直都是天子守邊,京城基本接近前線。擔負邊防任務的是長城以北大大小小的軍鎮衛所,所謂萬里長城,不過是二道防線而已,大明朝的邊牆防御,因為有這些大大小小的緩沖地帶,因此還算穩固。可是土木堡之敗後,京城告急,邊鎮大大小小的邊防部隊盡撤到京城保衛,京城保住了,可是許多原本作為緩沖地帶的防區,卻都被蒙古人乘機佔為自己的地盤。他們在我大明的國土上放牧牛羊,鬧饑荒的時候就入關劫掠,因此邊患猖獗。」

葉三的一篇高論說得頭頭是道,可周太後听了不禁駭然,心道葉三可真夠大膽的,敢公然非議先帝,不過葉三說的也確實在理。

葉三見太後沒言語,就繼續說道︰「先前太後問到朝廷是否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其實這件事我們一直在布置,辦法就是推出新政,不管內憂外患,都不能阻擋我們推出新政,因為只有這一條路可走。藩王的事太後不必憂心,他們暫時沒有什麼危險。藩王如果有所圖謀,唯一成功的可能就是等待一個成熟的機會。那個機會,臣想就是推出新政之始,人心不穩的時候,那是一個時機,在那個時機到來時會爆發出來,是對決的最後關頭。蠻夷入關也許會發生,但是只要遼西走廊和山海關還在我們手里,就無傷根本。就怕蠻夷在我們最危險的時候入關,那個最危險的時候,也是新政推出初始人心不穩之時,萬一外敵在那個時候推波助瀾,情況就十分危急了。所以成敗在此一舉,就看我們能不能挺過那一關。」

其時大明朝的邊患已經岌岌可危,蒙古的達延汗繼承了汗位。經過奮斗,大致統一了部落割據、四分五裂的蒙古草原之後,便廢除了太師制,分封諸子及親族,導致瓦刺勢力徹底瓦解。還有居住在蘇子河畔的建州女真出了個大首領董山,董山是一位有智謀,有才干的大首領。朱祁鎮在位時,大明朝為了穩住這位首領,打破他和蒙古的聯手,朝廷又晉升董山為左衛都督,從此,他聲震女真各部,地位凌駕于各衛首領之上。朱見深登基後,董山多次呈請大明朝廷對建州女真各部首領晉級,但大明朝廷以葉三為首的內閣,因戶部虧空嚴重,沒有答允董山的呈請,使董山非常惱火,多次興兵,一年之內就劫掠了大明邊牆一百多次,致使遼東建州女真和大明朝廷的關系十分緊張。

面對如此緊張的局勢,葉三還是啟用了徐連勝,把他放到遼南,召集依附之眾,能集結千人就授為都司,召集五百之眾,就授守備之職。徐連勝與大明朝廷聲息相通,遙相呼應,因而對建州董山形成夾擊之勢。葉三的政略一改被動防御的概念,暗含攻擊性。葉三的骨子里有一股銳氣,他更喜歡主動出擊,還有點好大喜功。他認為徐連勝可能是以前連戰連敗,進過詔獄,所以心存余悸,戰術過于保守。徐連勝集結依附他的軍力也是個漫長的過程,暫時還是小打小鬧,動搖不了建州女真大後方的根本。如果條件允許,按照葉三的想法,肯定會集結大軍進入遼南,直接打擊建州女真的後方,打正規戰,正面硬踫硬才是葉三的一貫作風,他現在只擅長這個。用特種部隊搞偷襲只是葉三的一個想法,在冷兵器大兵團運動作戰中還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問題是沒有錢,組建西京師西大營,只是負責政權核心的安全,幾乎已經挖盡了大明朝廷目前最大的潛力,葉三短時間內再也沒有辦法組建一支遼南軍團。所以徐連勝現在的戰略還是靠譜的,雖然力度不夠,但是完全是考慮到實際情況。其實葉三一直就認為遼東問題的進取路線應該在遼南,這一點,葉三是絕對不會動搖的。

葉三采取的策略已經通過細作傳到了建州女真大首領董山的耳朵里,在近期,南邊是有個叫徐連勝的明朝將領糾結了上萬的遼民,不斷襲擾建州南方地區。這些事讓董山有些心煩,他已經派兵去收拾徐連勝了,讓董山很不愉快的是,還有他現在站立的這個地方,是他們的權力中心,但是卻小氣憋屈,毫無氣勢。他們雖然在對瓦刺也先和對大明的多次戰爭中有過挫折,但是總得來說,現在的局勢要好于過去。一年以來,如此戰無不勝的族群居然修不起一座像樣的宮殿做權力中心,對董山心存的那種君臨天下的王霸氣概打擊很大。他情不自禁地將目光投向東南方向,那里有龐大如肥羊的明帝國,有無盡的財富,有奢華的都市,而它本身就像這時的夕陽那樣已經軟弱無力。只要是個頭腦正常的首領,就不能不對那頭肥羊充滿渴望和向往。董山默默地想到,既然自己建不起宮殿,那麼就把權力中心搬到紫禁城去。紫禁城有花不完的銀子,有讓他看得眼花繚亂的美女,有各種各樣讓他夢寐以求的東西。怎麼樣才能搬到紫禁城去呢?董山有些困惑。董山這時想起了昨天投靠他的漢人江淵,此人是個人才,卻被大明朝發配充軍到了遼東。听說此人很有見識,曾官至工部尚,在內閣也干過。他有了一種沖動,便對左右道︰「宣漢臣江淵。」

過了一會兒,就有一個身穿漢人長袍的人伏倒在台階上,高呼︰「奴才江淵叩見大首領。」

因為江淵匍匐在地上,董山只能看見他的頭頂和。這江淵剃了發,梳著辮子,卻穿著漢人的衣服,讓董山對他產生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既然是大明朝的高官,為何要削尖了腦袋投到女真人帳下?總之,董山覺得他不倫不類,心里就有點不太喜歡。

「起來。」董山無趣地說了一句。

「喳。」江淵這才從地上爬起來,只見他身材偉岸,舉止頗有氣質,臉型也生得方正,濃眉大眼的,眉宇間給人君子坦蕩的感覺。因為董山對這個人第一印象不是很好,所以當下就沒怎麼在意江淵了,其實在董山眼里,這些漢人奴才和搖尾乞憐的狗是一種動物,只不過有的狗用處很大,就要賞給肉吃。有的狗沒什麼用,就殺了吃狗肉。做人與做狗,都有人選擇,有的人無法丟棄作為漢室後裔的尊嚴,寧肯餓死,而有的人卻覺得有肉吃就好,管那麼多干什麼。董山心下不以為意,很快就被日落時的壯觀景象吸引了,走了神,呆呆地看著夕陽的余輝,不再去管江淵了。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