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羅杰忽然想到了什麼,又說道︰「你覺得RIAA怎麼樣?」

RIAA,全名叫做Redustry-Assoerica,翻譯過來就是北美唱片業協會。

和北美電影協會一樣,RIAA是一個「民間組織」,其成員主要為唱片業內的制作與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看書app,【  \\ 】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在北美範圍內,大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唱片業公司,都是RIAA的成員。

當然,由于天然實力上的不對等,RIAA的主要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幾大巨頭的手中的。

RIAA成立的初衷主要有三項。

首先,是為了維護藝人和唱片公司的權利,尤其是著作權及「第一修正案」相關的權利。

其次,是管理唱片制造與播放的標準,從最早的黑膠唱片、磁帶,到後來的卡式錄音帶、數字音頻磁帶、光碟,以及數字音樂等等。

從錄音到後期制作再到「回放系統」的一系列技術標準,均由RIAA進行統一的管理。

最後,則是參與管理、分配音樂版權的授權,以及征收與管理相關版稅。

——最後一項主要是為那些「實力不足」的小公司和獨立音樂人所提供的服務,當然,這項服務並不是免費的。

至于對北美市場的專輯以及單曲進行銷量認證和排行,則是為了擴展RIAA的影響力,所做出的一個「附加性舉措」,並非RIAA的「核心業務」。

事實上,RIAA本身,更多的是和唱片公司、發行公司以及分銷商們打交道,和藝人之間的往來不多。

除非藝人自己也開了公司,否則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跟RIAA有多少來往。

羅杰所提出的,讓RIAA加入到「搖滾復興」計劃中來,並不能給這個計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好處。

不過很快,安妮就明白了羅杰的想法。

這是為了讓「搖滾復興」計劃更加的「正式」,至少看上去要更正式一些。

作為一個觸角遍布整個唱片行業的協會,RIAA說是民間組織,但實際上已經帶有一些半官方的性質。

若是有RIAA的加入,「搖滾復興」計劃,至少在表面上,會更加的「正式化」,也有助于說服那些對唱片業不了解的人。

——尤其是「孩子們」的家長。

對于「藝人」這個群體而言,無論是搖滾樂還是流行音樂,無論是歌手還是樂手,總是越年輕越好的。

以吉他手為例,絕大多數的吉他手,進步最快的,都是在青少年時期。

若是在這個階段能夠得到最專業的培訓,顯然是要比自己在家悶頭瞎練要好得多。

其它歌手、樂手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是學習能力最強、進步最快的階段。

也是「搖滾復興」計劃當中? 主要的「選材範圍」。

而想要接觸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們? 無論如何都避不開他們的家長。

並不是每一個家長都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娛樂圈這個名利場。

即便是願意的,也未必肯信任一家私人公司。

哪怕這家公司,壟斷了當今唱片業四分之三以上的資源和渠道。

這種情況下? RIAA的名頭? 就能夠為「搖滾復興」計劃帶來不小的幫助。

「這樣的話……」

安妮想了一會,說道︰「只需要借助RIAA的名頭即可? 沒必要讓他們參與太多的實際工作。」

「搖滾復興」這個項目,是由【Darkness】樂隊發起,【量子音樂】所主導的。

而【量子音樂】的審批部門之所以批準這項計劃,當然不是為了做慈善? 而是公司的高層認為? 公司能夠從這項計劃中獲得長遠的利益。

——大多數接受了「搖滾復興」計劃扶持的音樂人,在達到了符合要求的標準之後,都會簽入【量子音樂】,這就是最大的好處。

而若是讓RIAA來主導這個項目的話,那蛋糕怎麼分? 卻是不好說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借用RIAA的名頭,稍微分出去一些好處,但卻不給他們太多的實權。

「RIAA說是民間組織,實際上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半官方的機構了,對他們來說,直接的利益未必要有多少,‘政績’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羅杰曾經和RIAA進行過合作,清楚這些家伙的「利益訴求」是什麼,想了想,開口說道︰「名義上,可以把這個項目掛在RIAA名下,但實際操作不要讓他們插手太多,具體的尺度,讓公司那邊仔細研究一下。」

雖然「搖滾復興」計劃,是由樂隊所提出的。

但實際運作,還是交給了【量子音樂】來負責。

一些細節方面的東西,羅杰幾人也不打算過多的插手。

頂多提出一個方向,然後讓【量子音樂】的專業人士去慢慢完善。

這件事也不急于一時,搖滾音樂的「沒落」,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

想要讓它重新煥發生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

無論是音樂人的培養,還是市場的重新開發,都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

不過,羅杰這邊不著急,【量子音樂】的效率卻是出人意料的快。

幾天之後,便是拿出了一份初步的計劃書,送給羅杰「過目」。

雖然羅杰已經明言,自己不打算過多的插手這個項目,但畢竟樂隊才是「搖滾復興」計劃的發起者。

更重要的是,樂隊是【量子音樂】的母公司,【量子娛樂】最大的股東。

——雖然只是並列的「最大」。

能夠在【量子音樂】混到高層的,職場中一些不能觸踫的雷區,是絕對不會去踫的。

在不對正常工作產生過多負面影響的前提下,他們是寧可麻煩一些,也不願出什麼「差錯」。

羅杰不打算過多插手「搖滾復興」計劃倒不是隨口說說,而是真的不想多管這些事。

但計劃書都送來了,羅杰恰好閑著沒事,也就順手翻開看了看。

這只是初步的計劃,還需要繼續進行完善,並根據各方面談判的進展,反復進行修改,才會真正開始推動。

不過,從這份初步的計劃上,已經可以大致看出【量子音樂】打算如何推動「搖滾復興」這個項目了。

按照【量子音樂】的「預算」,這個項目需要的啟動資金並不算多,數百萬美元就綽綽有余。

不過,卻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

簡單來說,「搖滾復興」計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在全北美範圍內,搜羅有興趣在搖滾音樂的領域進行發展,而且有天賦的音樂人。

這里的「音樂人」,主要是指搖滾樂手和歌手,其次則是少量的創作者和音樂制作人。

考慮到「培養價值」方面的因素,前者的年齡被嚴格限制在十三至十八歲之間,後者則沒有太多的限制,但會優先考慮「更加年輕的音樂人」。

第二個階段,則是為這些「未來的音樂人」進行系統化的培養。

其實,若是去看搖滾音樂的歷史,不難發現,那些出色的傳奇搖滾明星們,幾乎沒有一個是「學院派」出身,反而以「野路子」居多。

這其實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搖滾音樂最注重的並非是樂曲本身,而是音樂中所蘊含的「精神」。

諸如吉米-亨德里克斯、大衛-鮑伊、鮑勃-迪倫等等,這些底層出身的「野路子」,他們或許在樂理、技巧方面有所欠缺,但他們的經歷,反而是更加寶貴的一筆財富。

這些經歷,讓他們的音樂有了一種特殊的力量,能夠震撼人心。

不過,這種「人才」,單靠培養,卻是培養不出來的。

「搖滾復興」計劃所要培養的,也不是重現六十到八十年代,搖滾音樂最輝煌的那個時期,那一個個最頂尖的傳奇巨星。

事實上,無論是【Darkness】樂隊,還是【量子音樂】,對于「搖滾復興」計劃,最高的期待,不過是培養出一批二三線水準的樂隊來。

這個年代,搖滾音樂之所以「沒落」,除了數字音樂模式下,「大熱單曲」對傳統的「專輯優先」模式的沖擊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在搖滾樂壇,缺乏了一批「中堅力量」。

頂級的大牌,當今樂壇其實是並不缺的。

不提羅杰的【Darkness】樂隊,那些從八十年代就活躍至今的老牌樂隊當中,也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角色。

哪怕當年的人氣差一點,幾十年積累的人氣擺在這里,至少混到一線巨星的程度,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好像和羅杰等人私交極好的【金屬猴子】、【A】等幾個樂隊,就屬于這種情況。

事實上,如今的搖滾樂壇,缺乏的是頂級樂隊之下,那些「中堅力量」。

套用一個經濟學的名詞,就是缺少「中產階層」。

如果一個國家,只有富豪和窮人,沒有兩者中堅的「中產階層」,那會是什麼樣子?

看看非洲和中東的大多數國家就知道了。

現在的搖滾樂壇也是如此。

上有一個個老牌的「頂級樂隊」撐場面,底層那些「無名小卒」也不缺。

但最重要的「中產階層」,倒也不至于說完全沒有,但數量卻是不足以支撐起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它繁榮起來。

「搖滾復興」計劃,所要培養的,正是這一批「中產階層」。

一個金字塔,自然不可能只有底座和塔尖,中間那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這個「中產階層」,依靠過去那種「自由競爭」的方式,倒也不是不行。

但在搖滾音樂整體環境低迷的情況下,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唱片公司想要推動搖滾音樂的發展,或者說「復興」,就只能自己培養。

學院派的方式未必適合搖滾音樂。

但卻是成本最低、效率最快,也最省事的辦法。

誠然,學院派的搖滾樂隊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于在很多自詡「硬核」的搖滾歌迷看來,他們根本算不上是一支搖滾樂隊。

但想要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擴充起搖滾樂壇的「中產階層」,學院派的培養手段,卻是最有效的。

至于頂級樂隊……

至少在未來的二十年里,八十、九十年代的那一批大牌還撐得住場面。

若是「搖滾復興」計劃能夠讓搖滾音樂重新繁榮起來,自然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這一行,從而在優勝劣汰之下,誕生出足夠出色的樂隊和歌手。

若是「搖滾復興」計劃失敗,那也不用再去考慮這些問題了。

至于「搖滾復興」計劃的最後一環。

自然是在這些年輕的音樂人成功的「畢業」之後,通過自發或者由【量子音樂】旗下的各個廠牌指定的方式,為他們組建起樂隊,大批量的推向市場。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淘汰掉。

最終能夠有資格推出單曲、EP的,可能會是寥寥無幾。

但以「搖滾復興」計劃的規模,在三到五年的培養期之後,便會涌現出數以百計的新人樂隊。

這些樂隊,其中的大部分同樣會迅速被市場所淘汰掉。

但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之下,能夠走到最後的,最起碼,成為一個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小明星,是不成任何問題的。

一個兩個的小明星,對【量子音樂】來說沒有太大的價值。

但若是數量達到幾十個,即便是壟斷了唱片業大部分資源的【量子音樂】,也不會無視這股力量。

更何況,「搖滾復興」並非是一個短期的計劃,只要被證實確實行得通,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若是有足夠的利益驅使,還會擴大規模。

這樣一來,通過「搖滾復興」計劃走進唱片業的二、三線搖滾明星,數量可就不會少了。

說不定,未來還會成為唱片業內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

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得計劃,具體是否行得通,還得看第一期的成績。

若是成績理想,不單單是【量子音樂】可以從中受益。

任何一個參與到這項計劃中的組織、公司,又或者是個人,都能夠得到不小的好處。

對于這項計劃的發起者,【Darkness】樂隊能夠從中得到的,更多的不是什麼美元之類的利益,而是看似虛無縹緲,但在很多時候卻能起到巨大作用的東西︰聲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