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94章 The Jesus Of Suburbia

傳記電影的事,羅杰本以為只是一個小插曲。

但卻沒想到,那個名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導演,卻始終不肯放棄,不知道走了什麼樣的門路,輾轉聯系上了羅杰的高中音樂老師邁克爾-斯科特。

對方付出一個巨大的人情,只是為了見自己一面,當面談這部電影項目。

哪怕只是看在邁克爾老師的面子上,羅杰也沒法拒絕,只好答應了下來。

杜克-羅森伯格有著典型的猶太血統特征,但卻也有著傳統歐洲白人的特點,看上去似乎是個混血兒。

這個剛從大學里畢業的年輕人穿著得體的西裝,將自己打理得一絲不苟,看得出他為了這場會面,進行過精心的準備。

羅杰沒有在杜克身上的衣物上看到任何商標或者其它能夠表明品牌的標識,不過手腕上那塊表,卻似乎是江詩丹頓的某款限量版,售價高達六位數。

如果這身行頭不是租來的,那麼這個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年輕人,至少在財富方面和羅杰此前的猜測完全不同。

羅杰突然想起一個很久未見的「老朋友」,華納唱片那位同樣姓「羅森伯格」的猶太裔高管。

不知道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關系,不過羅森伯格這個姓氏在猶太人中很常見,兩人有血緣關系的可能性不大。

否則這個年輕導演大可向阿瑟-羅森伯格求助,沒有必要拐彎抹角地去找邁克爾-斯科特。

「你有半個小時時間說服我,半小時後我有一場重要的會面。」

羅杰坐在辦公桌後面,好奇地問了一句︰「在正式開始之前,介不介意告訴我,你是怎麼聯系上的邁克爾老師?」

「我的一位長輩是斯科特先生的大學同學,他們曾經共同在南加大讀書。」

杜克-羅森伯格沒有絲毫隱瞞的意思,開門見山地說道︰「或許你知道他的名字,喬治-盧卡斯,我媽媽在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喬治-盧卡斯?拍《星球大戰》的那個喬治-盧卡斯?」

羅杰一臉懵逼,原以為是個沒什麼後台的小角色,結果突然搬出來這麼一座大山,簡直是嚇人。

喬治-盧卡斯在好萊塢的影響力,任何對北美電影稍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

或許他不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那樣的文藝片大師,但喬治-盧卡斯在商業電影上的成就,卻是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

《星球大戰》系列在太平洋對岸不溫不火,但在英語地區的地位卻是至高無上,遠遠超出《機器人大亂斗》和《銀河尬舞團》。

單單只是電影周邊產品收入這一項,《星球大戰》上映至今,累積的收入已經接近三百億美元。

而一手締造了《星球大戰》的喬治-盧卡斯,也憑借著這個系列,一躍成為好萊塢的教父級導演。

這里的「教父」,指的不是基督教中很常見的,類似于太平洋對岸干爹的那個教父,而是《教父》電影中的「教父」。

「這部電影將會由盧卡斯影業投資,一切流程按照好萊塢a類項目的標準執行。」

杜克-羅森伯格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計劃書初稿,遞給羅杰,開口道︰「您應該清楚好萊塢的規則,我這樣的新人導演不可能在項目中佔據主導地位,有盧卡斯影業的專業電影制片人,這個項目的成片質量不需要擔心。」

羅杰微微點頭,沒有接話,打開計劃書,快速地翻閱起來。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杜克-羅森伯格拿出的計劃書,沒有大量的專業詞匯,語言通俗易懂,哪怕是不懂電影制作的外行人,也能夠看明白它打算如何執行這個項目。

跳過那些籌備、制作、宣傳、以及發行等內容,羅杰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劇本上。

在好萊塢,很多電影在立項之初都沒有劇本,甚至有些大牌導演或者制片人不喜歡被劇本束縛了靈感。

但除非是去獨立電影圈子里混,否則,若是想涉及主流商業電影,無論是否喜歡,在立項之前,都必須要準備一份劇本。

以傳記電影為例,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崛起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一部電影的長度,通常都在兩個小時以內,即使超出,也不可能超出太多。

想要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將所有的事件都塞進去,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必須要有所取舍。

比如說《波西米亞狂想曲》一片中,重點就放在了live-aid的演出上,而在其它重要事件,要麼干脆不提,要麼一筆帶過,最起碼也是盡量減少鏡頭。

而在這個暫命名為《darkness》的劇本當中,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搖滾聖經》這套系列專輯中的朋克搖滾篇,《郊區的耶穌》上。

對于現場演出,對于唱片業內的勾心斗角,對于mad唱片公司的崛起,統統采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

而將大量的篇幅,用于展現專輯的創作過程。

當然,就和任何一部傳記電影一樣,若是與事實能夠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似度,就已經算是很尊重「原著」了。

比如說,在有關《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的劇情中,羅杰就看到關于「自己」高中時期在貧民窟中生活的描述,並將其歸咎于這張專輯的靈感來源。

同時,在劇本中還有大量「需要得到樂隊的支持,以補全事件細節」的備注。

很顯然,這個名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年輕導演,並沒有收集到那些十分隱秘的信息。

就連樂隊一些半公開的事件,其中的細節都不夠完整,需要由當事人親口講述,才能補全。

計劃書的內容並不多,但看得出來,在制訂這份計劃書的時候,杜克-羅森伯格十分的用心。

合上手中的計劃書,羅杰習慣性地看了一眼手表,時間恰好過去了十五分鐘,會面時間的一半。

在這段時間里,杜克-羅森伯格始終一言不發,似乎對自己的計劃書信心十足。

確實,從這份計劃書中,羅杰看到了很多閃光點。

比如說,關于為何要將《郊區的耶穌》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在計劃書中就做出了詳盡的描述。

市場!

在北美現今的商業電影市場,影迷群體當中,25歲以下的青年人佔比超過百分之四十,年收入達不到中產階層的低收入群體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少數族裔佔比超過四分之一。

這些,都與《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的主題,以及流行朋克搖滾的受眾有很高的重合度。

換句話來說,這部分影迷,很容易被《郊區的耶穌》所吸引,從而進入電影院當中。

杜克-羅森伯格這個名字,羅杰此前從未听說過,但僅僅只憑借這份計劃書中透露出的細節,就讓羅杰悄然在心中將對方的評價提升到了「優秀」。

為自己的樂隊拍攝傳記片,這個想法很大膽,也有些異想天開的感覺。

讓一個出道不過六年多,還處于上升階段,連超a巨星都算不上的樂隊,成為傳記電影的主角?

羅杰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想法,無論是歌迷、影迷,亦或是那些評論家們,都不會買賬。

無論是走商業片路線,還是奧斯卡沖獎路線,羅杰都不看好這個項目。

但這份嚴謹的,甚至可以說對細節十分苛刻的計劃書,卻讓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行性。

雖然成功的概率依然不高,但至少有了成功的可能。

這是許多大牌導演都難以做到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杜克-羅森伯格的能力就超過了那些大牌導演,更多的還是一個思路,或者說視角的問題。

那些有著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從業經驗的大導演,思維模式已經固定了下來,反而是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約束的新人,更有可能具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我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查,在你們的歌迷群體當中,喜歡金屬樂的應該要多于喜歡朋克搖滾的。」

杜克-羅森伯格開口道︰「但是電影市場卻不是這樣,大多數金屬樂歌迷從來不會進入電影院去看電影,但大多數朋克搖滾的歌迷卻會喜歡一切披著【反主流】外衣的【主流商業片】。所以,我認為用《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作為電影的主題,或許不一定能夠討好你們的所有歌迷,但卻更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杜克-羅森伯格毫不避諱自己拍電影是為了票房成績,而不是為了討好樂隊的粉絲。

不過這個年輕的導演同樣很懂得營銷之道,很快話題一轉,又說道︰「你們是現在世界上商業化做得最好的搖滾樂隊,擁有最多的粉絲。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如何讓一個從未接觸過搖滾音樂的歌迷成為你們的粉絲?我認為,一部大賣的商業電影,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杜克-羅森伯格不著痕跡地恭維了一番,不過言語中,更重要的目的,卻是點明了這部電影可以為樂隊帶來的好處。

吸引那些沒有接觸過搖滾樂的粉絲。

這個年輕的導演顯然下過一番功夫,準確地判斷出了樂隊如今的定位,並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搖滾音樂的領域,而是有著更大的野心。

這,也是說服樂隊同意授權,並且在拍攝過程中提供幫助的最大籌碼。

不過在羅杰看來,杜克-羅森伯格明顯是在畫餅。

傳記電影如果運作得好,吸粉能力確實很出色。

前世那部《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之後,有多少從來沒听過皇後樂隊哪怕一首歌的人,開始宣稱自己是皇後樂隊的死忠粉絲。

但是,即使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帶給皇後樂隊的好處也遠遠沒有外行人想象得那麼多。

更重要的是,以樂隊現在的情況,拍攝一部傳記影片,或許負面影響反而要更大。

不對,不是或許,而是必然。

有多少以「當代人物」為主角,並且取得任何一種意義上的成功的傳記電影?

在羅杰的記憶當中,僅僅只有一部《社交網絡》,而那部電影上映之後,馬克-扎克伯格卻成了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稱這部電影是「一場拙劣的廣告秀」,「金錢收買好萊塢」,全然不管電影的投資方實際上和臉書的創始人沒有絲毫關系。

經過杜克-羅森伯格的一番勸說,再加上這份精心制作的計劃書,羅杰必須承認,自己有些心動。

但心動歸心動,羅杰仍然拒絕了對方的提議︰「我依然認為,現在不是為樂隊拍攝傳記電影的最佳時機。」

杜克-羅森伯格還要繼續勸說,羅杰卻立刻話題一轉,問道︰「羅森伯格導演,我對你提出的,用《郊區的耶穌》作為電影主題這一構想很有興趣。不知道你是否能將這張專輯改編成一部完整的電影?」

「專輯改編電影?」

杜克-羅森伯格楞了幾秒鐘,立刻明白了羅杰的意思。

不是以《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為核心,為樂隊拍攝傳記電影,而是用專輯中的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

按照類別的話,應該算是關于青春、成長、家庭、以及反戰的劇情片?

「對,專輯改編電影。」

羅杰點點頭︰「以聖-吉米、郊區的耶穌作為主角,將專輯中凌亂的故事線拼湊完整,我認為它會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你覺得呢?」

這是羅杰突如其來的想法。

正如杜克-羅森伯格所說的,對于那些沒有接觸過搖滾樂的人來說,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既然為樂隊拍攝傳記片的時機不合適,為什麼不拍一部屬于樂隊,屬于搖滾音樂的電影?

至于為什麼選擇《郊區的耶穌》,自然還是年輕導演在計劃書中注明的那個理由,這張專輯的受眾,和北美主流觀影群體的重合度很高。

至于對杜克-羅森伯格提出邀請,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純粹是因為羅杰認為這個人值得投資。

「我沒想過這個點子。」

杜克-羅森伯格很坦誠地開口道︰「我需要一些時間,仔細考慮一下。」

說完,又不甘心地問道︰「傳記電影真的沒得商量了嗎?我堅持認為,以你們為主角,拍攝一部傳記片會是雙贏的事情。」

「傳記片就不用談了。」

羅杰搖搖頭,笑道︰「關于我的提議,你可以好好考慮一下,如果有興趣的話,盡快拿出相應的計劃。

如果你的改編計劃不能打動我,那麼我仍然會拒絕授權。」

杜克-羅森伯格看出羅杰有送客的意思,立即站起身,提出告辭︰「我明白了,不管我考慮的結果如何,一周之內一定會給你答復。」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