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31章 銷量爆炸

【月銷五百萬,《燃燒》專輯打破歷史記錄!】

【精品制作?還是互聯網營銷的勝利?】

【震驚!這支樂隊竟然……】

【……】

《燃燒》專輯的銷量仿佛坐上了火箭,直接竄上太空。

僅僅只是一個月的時間,出貨量就達到了五百萬張以上,在零售端的銷量也已經逼近四百萬。

其中,僅僅只是互聯網渠道,就賣出了210萬,超過了一半。

當環球唱片為此召開新聞發布會,面對媒體說出「一個月五百萬」這個銷售數據時,樂隊又一次以奇怪的方式火了起來。

順帶著,也讓原本預期不算高的《信仰》專輯,在發行當天就爆出了70萬的零售端銷量,差點讓環球唱片的大衛-斯科塞斯因為心髒病復發而掛掉。

然而即使在病床上,這位高管也沒有放下工作,對著手中的電話咆哮著︰「追加預算!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兩周之內必須花掉一千萬美元的預算!今天下班之前就給我提交方案!現在!馬上!立刻去做!」

羅杰不知道醫院里發生的事,正在會議室里和大衛-斯科塞斯的副手協調著工作的安排。

「我們原本計劃六月下旬就開始休假,現在已經七月份了。」

羅杰無奈地看著對方,開口道︰「我知道配合宣傳是發行合約的一部分,但樂隊需要休息,你們不能給我們安排太多的工作。」

在大衛-斯科塞斯的安排下,這位副手又拿出了未來一個月的宣傳行程。

盡管只是計劃書。

如果嚴格按照這份計劃執行,樂隊恐怕得忙到年底去。

七、八月忙著宣傳《燃燒》和《信仰》專輯,八月份開始為巡演做準備,一直工作到十月巡演開始,至少在十二月份巡演結束之前,樂隊是不要想有任何休息時間了。

「我知道你們已經履行完合約上的義務了。」

對方仍然沒有放棄勸說︰「但是專輯賣得更好,你們分到的錢也會更多對不對?多賣一百萬張,你們就能多賺三百萬美元,這很劃算。」

按照對方的計劃,額外一個月的加班,「預計」能夠為《燃燒》和《信仰》額外增加大約200萬張的銷量。

出自環球唱片市場部的銷量預測,還是很有說服力的,至少比那些媒體的「預測」可靠得多。

200萬銷量,平均算一下,大約相當于樂隊的600萬美元收入。

這樣算起來,確實很劃算。

哪怕以樂隊現在的收入水平來計算,加班一個月就能額外多賺六百萬美元,這也算是很豐厚的報酬了。

但羅杰可不打算完全按照對方的計劃來做。

哪怕不去考慮《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錄制,樂隊也需要保證最起碼的休息。

從二月份返回紐約開始,樂隊就一直在工作。

盡管在《深淵》發行之前,樂隊的工作不算繁重,節奏相對較慢,但也是工作。

考慮到從八月份開始,一直到十二月份巡演結束,樂隊都沒有度假的時間,八月之前的這一個多月,可以說是樂隊今年最後的假期了。

回憶了一下和理查森、安妮交流的結果,羅杰開口道︰「最多兩周,7月14日開始樂隊必須要休假,這是我們可以接受的極限。」

大不了《波西米亞狂想曲》暫時先不錄了,明年先出《郊區的耶穌》。

雖然說連著出了幾年的朋克,稍微有那麼點「玩膩了」的感覺,但如果時間不夠,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反正《搖滾聖經》系列是要開馬甲來出的,不會以樂隊自己的名義來發行。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似乎順序也是無關緊要的事。

而且,《燃燒》和《信仰》的發行方畢竟是大名鼎鼎的環球。

盡管環球唱片在樂壇的影響力比不上華納這樣的老牌巨頭,但也是五大之一,而且單從商業成績來看,年齡最小的環球反而是五大中的第一。

給對方留下一個「敬業」的印象,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有必要的,這關系到樂隊在業內的名聲。

雖然說在娛樂圈內,只要能帶來利潤,是否敬業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但當遇到麻煩的時候,是否有個好的名聲,卻關系到別人,尤其是沒有利益沖突的第三方,是會站出來幫忙,還是落井下石。

不過兩周的加班,也是羅杰可以接受的極限。

樂隊內的三人已經達成了默契,在開始為巡演做準備之前,最少也要有一個月的假期,來緩解連續錄制三張專輯所帶來的疲憊。

明星這個職業看上去光鮮亮麗,輕輕松松就能賺大錢,實際上要承受的壓力卻足以讓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崩潰。

無論是什麼行業,從來沒有可以輕輕松松賺大錢的,所有的輕松都只是表面,包括寫進刑法里的那些,以及合法的「搶劫」,例如華爾街。

經過不算長的談判,羅杰代表樂隊,和環球唱片達成了一致,在7月13日之前,樂隊會配合環球的宣傳計劃,沒有額外的「加班費」,但一切出行開銷,包括酒店、機票、保鏢和助理的薪水等等,均由環球承擔。

從14日開始,樂隊就會進入休假狀態。

…………

事實證明,在同等的宣傳預算投入下,樂隊是否參與進宣傳計劃當中,對專輯銷量的影響是很大的。

哪怕不去計算「網購」的銷量數字,《燃燒》和《信仰》專輯的銷量也比過去的大多數專輯都要出色。

和《怪胎》這樣的「怪胎」沒法比,但卻也要比《黑色》、《青春》等專輯表現得更好。

單曲榜上榜六首。

《絕不屈服》第一、《失去信仰》第三、《為搖滾爆發》第十六、《邪惡女士》第21、《破曉》第59。

以及沒有投入任何打榜資源,卻在歌迷的支持下擠進榜單,排在第72位的《電話》。

盡管這首歌不是《燃燒》專輯的主打歌,甚至不是打榜單曲,只排在第七位,但只為了這一首歌而購買專輯的歌迷數量卻一點都不少。

在看到這份報告的時候,羅杰只有一個感觸︰流行確實比純粹的搖滾更容易賺錢。

話說回來,如果當初的《怪胎》專輯里沒有《宇航員(astronaut)》、《生命萬歲()》這兩首沖銷量的「口水歌」,也不可能成為樂隊迄今為止賣得最好的專輯。

相較而言,偏高冷的《a&b》專輯,市場表現就要差很多了。

哪怕是有著前世傳唱度最高的搖滾單曲之一的《it’》,《a&b》的銷量也遠遠談不上出色。

至少相對于它的質量而言。

專輯榜上,《燃燒》位居第一,《信仰》由于打榜資源投入較少的緣故,只是勉強排在第十,積分比後一名只多出了兩位數。

但無論如何,兩首前十,也足以說明樂隊在這段時間的統治力。

至少是商業表現上的統治力。

《公告牌》的算法盡管並不完全依照銷量,但卻也能夠體現出一張專輯在商業上的表現好壞。

打榜的最終目標還是為了銷量,而不是其它什麼莫名其妙的東西。

這一點,在銷售數據上更是體現得淋灕盡致。

《燃燒》專輯六周六百萬,其中互聯網渠道340萬。

《信仰》專輯兩周190萬,其中互聯網渠道110萬。

互聯網營銷的驚人潛力,在這兩張專輯上顯露無遺。

幾乎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將互聯網營銷這個課題擺在了高層的會議室里,進行反復的討論。

要知道,這可不是數字唱片,而是網購的實體唱片。

除此之外,環球唱片還打算在這兩張專輯上進行更多的嘗試,例如數字唱片。

不過這只是未來的計劃,數字唱片到底以單曲還是專輯打包的形式發行,以及加入哪一家流媒體的數字唱片計劃,都是需要環球高層反復討論的事情。

北美現有的數字唱片體系較為混亂,有僅提供付費下載的pod、提供免費試听及付費下載的spotify、還有以收取會員費為盈利模式,對版權方按點播次數分成的tidal等等。

由于主流渠道商要求的版權授權協議均為排他性協議,具體加入哪一家渠道,亦或是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渠道,都是需要發行方反復論證的大事。

沒有人會質疑數字唱片的前景,但這美好的前景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展現,卻是一個讓人感到困擾的話題。

反正發行權已經在手中了,什麼時候發行,只是時間問題。

在高層拿出具體的決策之前,下邊的工作人員並不急于在新的方向上拓展業務。

樂隊同樣也不著急,實體唱片的興盛繁榮至少還會維持幾年的時間,或者可以說,在數字唱片爆發之前,這幾年是實體唱片最後的繁榮。

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稱為是「回光返照」。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這幾年里,實體唱片的市場遠遠超過九十年代,更加不是未來的數字唱片能夠比擬的。

在羅杰的前世,這幾年里出現的白金唱片、鑽石唱片數量也是最多的。

截止到羅杰重生之前,前世的地球上,僅僅只是2001-2005這五年里發行,最後達成白金成就(100萬銷量)的唱片數量就超過了1950-2000年的總和。

(大概查了一下北美唱片業協會的數據,沒有仔細考證,如有bug請無視。)

在實體唱片最為輝煌的這幾年里,可以說是樂壇吸金能力最為出色的幾年。

無論是為了樂隊未來的發展,還是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美元都是至關重要的東西。

當整個社會為一張小紙片賦予了特別的價值之後,哪怕這張紙拿來擦**都嫌硬,也會成為比黃金還要貴重的「寶物」。

這也是羅杰答應環球唱片,讓樂隊在合約要求的義務之外,更多地配合環球,參與進宣傳行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盡管樂隊排除了簽售會之類嚴重拉低逼格的活動,但其他的宣傳行程卻擠滿了三人的日程表。

為了最大化宣傳的效果,除了少數重要的宣傳活動以外,大多數活動都是三人分開進行。

從效果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三人受歡迎程度的差距,最受歡迎的毫無疑問是羅杰,其次是安妮。

至于胖子,由于篇幅有限,就不提他了……

咳……

作為樂隊核心的羅杰自然不必多說,在環球的調查中,安妮的粉絲數量竟然和羅杰相差不多,這是一個很讓人意外的事情。

這個家伙在某一次電台節目中曝光了自己蕾絲邊的取向,結果反而收獲了大一堆男性粉絲。

鬼知道這些人怎麼想的,或許認為一個公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女孩很酷?

也可能是某種特殊的「癖好」?

總之在收到關于「安妮的粉絲數量大幅增長」的匯報之後,在羅杰和理查森的強烈要求下,安妮提高了自己的安保等級,只要出現在公開場合,身邊至少有四名保鏢。

相較于羅杰和理查森兩個男人來說,女明星更容易受到極端粉絲的騷擾,羅杰可不希望自己的樂隊里出現諸如朱迪-福斯特、米雅-薩帕塔之類的事件。

公開安妮的取向,是經過了反復討論的結果。

根據唐納德-克拉克的調查,北美ltgb運動已經逐漸發展了起來,某些州的議會甚至已經將「是否允許同性戀合法結婚」列入了討論範疇。

盡管距離政治正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苗頭。

火苗已經出現,燎原只是遲早的事。

至少以北美的社會環境,這種事早晚都會發生。

在這個時間點公開安妮的取向,除了引發新聞熱點之外,更容易得到ltgb團體的支持。

盡管後者現在的用處不大,但過上幾年,好處就十分明顯了。

在羅杰的前世,任何一個稍有名氣的女明星都會想方設法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女權斗士。

但只有最早走上這條路的娜塔莉-波特曼和艾瑪-沃森特收獲最大。

至少在前者人設崩塌之前,這兩人在人設上的收益是最驚人的,其他人只能喝湯,或者連湯都喝不上。

這其中或許多少有瑪蒂爾達和赫敏的情懷因素在里邊,但搶人設這種事,肯定是越早越好。

至于如何將女權主義和ltgb聯系起來……

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例如斯嘉麗-約翰遜、泰勒-斯威夫特等人,羅杰按照這些人的例子,隨手寫下了幾個關鍵詞丟給經紀人團隊去參考,很快就拿出了相當詳細的計劃出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