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四十章:參與歷史,異族門戶開

其余兩位洞天上真。

一位,是王出塵的師尊靈崖上真,走的不是丹鼎道,而是存思法門,也就是觀想內在身體或是外在天地之中的神靈,既而成道,和丹鼎道中的法道有些形似,但是又雜糅神道體系,此道非一言可以概述之,暫且不表。

最後一位,卻是與吳毅有些淵源,也就是那來自于外海元陽宮的徐殷名,是昔日知非之殤中隕落的徐上真的後裔,昔日的徐家是巨室,如今算是半個巨室。

在品丹大會之前,吳毅冒著生命危險,幫助這位上真登臨至巔之位,風險與回報相當,這個人情,徐殷名到現在還沒有還清哩,說是吳毅最為堅實的盟友也不為過。

吳毅回返宗門後,雙方一直保持著金信往來,因為深陷掌門大計,吳毅一直沒有尋著機會前去拜訪,當然也是因為吳毅不想就此消耗掉自己的人情。

知非之殤是第七任掌門在位時期發生的,時間跨越了差不多萬五千年左右,差不多在韓通韓上真出生的時候,知非之殤發生了。

跨越如此長遠的時間,依靠元陽宮一家,顯然不可能一直存續,元陽宮能夠存續下來,和一氣門內的這些姻親大有關系,稍有地位的,都知道此事,一氣門高層對此視若無睹,默認了此事。

知非之殤算是一氣門擴張趨勢的一個轉折點,知非之殤後,道門諸派看見了一氣門的虛弱,開始紛紛叛離,陽奉陰違,而後開啟了一氣門黑暗的千年,也是蒼茫界黑暗的千年。

因為歷史遺留問題,而今繼承一氣門大權的是溫和派,所謂新官不理舊賬,加上元陽宮臣服于水族等等黑歷史,所以當年的知非之殤一直沒有解決。

當代掌門玄星思有雄才大略,不甘心世人提起他,都是說這是辰珠子的大徒弟,想著做出一番遠超前輩的事業。

所以,當上界龍族出現問題,調任前任龍王姬理離去的時候,玄星思果斷抓住時機,和老龍王姬理促成了交易,交易的內容是什麼,蒼茫界知道的人可能不過五指之數。

但是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一直不肯放走元陽宮的水族,終于松了口,在徐殷名晉升洞天的時候,只是攛掇小族來攻而已,自己並沒有親身下場。倘若水族真的大舉來攻,吳毅當時定然是死無葬身之地,十死無生。

吳毅的種種「好運」背後,都有玄星思的大掌在操控,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今吳毅的天,就是玄星思。

元陽宮歸附,玄星思自然也收獲了一波聲望,漸漸地,人們說起玄星思,不再說這是辰珠子的徒弟,而是說,這是一氣門的福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元陽宮的歸附,其實也是玄星思大計當中的一環,以海納百川的心態,寸土必爭的意志,趁著一切時機,將能夠在談判桌上解決的事情,盡快解決掉。

元陽宮的歸附,首先最大的好處,就是抹平了昔日溫和派與強硬派之間最大的一塊傷疤,無論如何,當年的知非之殤,戰死的是一氣門門人,一氣門理應保護他們,而不是放任不管,使之臣服于外族的yin威之下。

其次,元陽宮作為一方勢力,不僅僅是以傳統的世家血緣關系構建的,很多海中小族,也加入了元陽宮。

一氣門將之一並納入,並且承認他們為外門弟子,同時保留元陽宮的建制,只要經過考核,就是內門弟子,算是為異類進入一氣門打開一道縫隙,異類完全可以先拜入元陽宮,而後通過考核,成為一氣門內門弟子。

數十年來,這樣的例子雖然不多,但是終究還是有的,弟子們縱然心中有言,但是在統戰面前,還是禁口不言,水族看著是龐然大物,但是瓦解小族以為己用,最後龍族眾叛親離,道門也就不勝而勝了。

雖然,這樣的概率趨近于零,刀劍與烈火才是記憶最為深刻的教訓。不過,該爭取的還是得要爭取。

玄星思何等人物,既然有心引入外族,吳毅就永遠只是他的一個棋子而已,前面炎玄天池的老炎龍,加上元陽宮,都是一樣,甚至于徐殷名這個洞天上真,也不過是玄星思的籌碼和棋子,當然,這個籌碼比起吳毅而言,要重要很多。

玄星思想要完成心中的夢想,以一氣門一統蒼茫界,吳毅不是他第一個棋子,同樣也不是最後一個棋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吳毅在白澤帶領下,來到了清虛殿,這是他第二次到來。

說實話,一氣門中,有多少位洞天上真,這個吳毅心中是清楚的,但是一次性見到如此多洞天上真,這還是第一次,心中難免有些忐忑,玄星思擺出好大陣仗呀!這究竟是為了什麼?難不成,是要借此事,徹底放開內門大選對異族的限制了嗎?

如果說,元陽宮的出現,是玄星思刻意為異族進入一氣門,留下一道口子,那麼倘若元熙之事,能夠得到合理解決,也就是說元熙不會受到責罰,那就是變相的鼓勵。

那麼,日後異族參與內門大選,再也沒有弟子敢于多嘴多舌,有元熙這個故事,還是最高決策層的意志,異族進入一氣門的通道,正式被打開。

自己在參與歷史,自己在見證歷史,自己說不定還能夠改變歷史。

吳毅走在清虛殿紅亮的地毯上,心中激動萬分,以至于身軀忍不住顫抖,而在其他人眼中,吳毅這就是膽戰心驚的姿態了。

回過神來,自己險些撞上了前面的白澤,好在頓了一頓,顯得不是那麼突兀,否則就難堪了,還是在一眾洞天上真面前。

回過神來的吳毅忍不住以余光朝四方看了過去,所見皆是一片光華,根本看不清面容,強行窺伺,甚至于雙眼灼燒刺痛,倒未必是上真有意教訓。

而是洞天上真與天地相合,洞天合和,法大道,踏陰陽,要看清他們的面容,就是要看清大道的軌跡,怎麼可能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