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擁有數十萬兵馬,加上玖江王英布的部眾,兵力乃當世最強,大漢所有兵士加起來,再加上韓信獨領的一軍,人數也遠不如楚軍。
數量如此多的楚軍,謀士只有寥寥數人而已,嚴格一點的話,僅有一人可稱為謀士,其余皆是沖鋒陷陣的勇士,這種軍情,是天下皆知的事。
這唯一的謀士、智者,正是項羽的亞父範增,其是數十萬楚軍的軍師,劉邦、張良深知這一點,而今範老賊已經歸天,楚軍中還有什麼軍師?
張良的內心很復雜,又驚又疑,驚的是楚軍中突然冒出一位軍師,疑的是這馬車中的人,會不會是黃石公的後人。
當年黃石公親授兵法,張良至今無比清楚,終生不忘,普天之下,有本事能在短時間內令項羽、龍且折服的人,唯有世外高人黃石公的弟子或後人。
「子房,範老賊歸天是千真萬確的事,此刻,想必已經投胎轉世了,如今楚軍中空降一位軍師,看這架勢非同尋常啊。」
劉邦緊盯著城下的馬車,見里面人沒有出來,扭頭看了張良一眼,道︰「本王打算命樊噲立即下城樓準備,一會兒那車上的人一出來,便開城門沖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砍死,子房覺得如何?」
此刻,城下馬車周圍站著許多將士,自後方軍隊中又走來十多位盾兵,手中舉著盾立于馬車兩旁,神情戒備,似乎預料到馬上會面臨萬箭齊發。
這麼多楚軍賊子圍著,劉邦有些頭痛,從未見過楚軍中有這麼惜命的將領,若不提前準備,打個突擊戰,恐怕很難弄死楚軍主將。
「大王盡管放心,末將在萬軍之中刀劈上將,易如反掌,此次定不辱命!」
樊噲站在劉邦身旁,听到劉邦的話,不等張良說話,便拍著胸脯保證,話音如虎吼,凶氣十足。
劉邦聞言,轉過頭看了樊噲一眼,十分滿意,同時示意其噤聲,而後回視張良,靜待回話。
樊噲身經百戰,勇冠天下,目前是漢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曾和灌嬰聯手,雙戰項羽,雖未取勝,但全身而退,震驚天下,可謂是現在的大漢第一猛將。
讓這等猛人斬將,劉邦非常放心,放眼當今天下,有幾人可擋樊噲?何況這一次是突然襲擊,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以樊噲之勇,數秒鐘便能斬了護衛馬車的楚兵。
劉邦依稀記得,在起兵反秦之前,樊噲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屠狗人,當時見他力氣很大,一拳將一頭一百斤左右的瘋狗砸飛了四五米遠,就和他結為兄弟,沒想到上了戰場後勇不可擋,斬將如同屠狗。
這是出乎意料的事,久而久之,樊噲之勇名震漢楚,這些年來,只要有樊噲在身邊,劉邦睡覺會很踏實,哪怕項羽就站在面前,有樊噲在,無懼!
「不可,大王此舉不妥!」
張良道︰「臣剛剛想了想,依臣看,楚軍馬車中的人,只有三種情況,一是無人,二是有人,乃常人,三是有人,非常人。」
「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屬實的話,便可斷定是楚軍的虛張聲勢之計,如果是第三種情況,這個非常人之人,定是臣的恩公黃石公的後人,若是如此,大王萬不可傷其性命。」
「黃石公他老人家與臣不僅有師徒之情,而且有父子之情,他的後人,與臣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請大王看在臣多年效力的份上,饒他一命。」
「大王若在此時派樊將軍下城樓準備,臣怕樊將軍忍不住,會貿然行動,到時候老師的後人歸天,臣會落個不孝的罪名,而大王,會痛失一位棟梁之材啊!」
張良深知樊噲,此人是牛脾氣,一旦自家大王發下軍令,其必會以命相搏,加之其戰心十分強,是個戰斗狂人,不待發令,就有可能一股腦的提著大刀沖過去。
要是馬車中的人真的是黃石公後人,將是大漢的巨大損失,張良心中清楚,師父的後人間接的死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將無顏面立于世間,唯有自裁謝罪。
昔日窮困、落魄、不得志時,是黃石公指點迷津,並贈予絕世兵書,由此,才得以建功立業,而今功成名就,若是不能保恩師後人無恙,無異于欺師滅祖,與禽獸沒兩樣。
張良深明此理,作為當今天下博學多才的智者,大漢的第一軍師,聲譽最為重要,欲要立身,則必須樹立敬師愛師的形象,不然,百姓們心目中的高尚形象會崩塌,這樣的話,輝煌的人生路就走到頭了。
「軍師,你這樣說本將,可有真憑實據?本將跟隨大王征戰多年,向來服從軍令,你難道擔心本將會在軍令發出之前,開城斬將?哼,真是可笑至極!」
樊噲在一旁听著張良的長篇大論,越听越感覺不對勁,沒想到是扯到自己了,當即大怒,火冒三丈,瞪著大眼朝張良大喝。
「樊噲,休得無禮!」
劉邦暴喝了一聲,瞪著樊噲,待樊噲收回目光,沒有無禮時,道︰「子房啊,樊將軍性子急,容易動怒,你千萬別放在心上,就當做一個臭屁。」
「你既然說這楚軍馬車上有可能是黃石公的後人,那本王先不準備突襲斬將了,你且寬心。」
說到這里,劉邦一臉期待的問道︰「你剛才說,若這馬車中的人身死,本王會失去一位棟梁之材,難道子房有把握說服他投降?」
黃石公之名,劉邦早有耳聞,是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曾令人四處尋訪,均無音信,可謂是來無影、行無蹤的得道高人。
如此奇士隨隨便便就能教出張良這等頂級謀士,那麼其後人,必定不凡,此刻張良之語透露出可以得到人才的訊息,劉邦不由的萬分激動。
雖然大漢不乏智謀之士,但多一個總歸是好的,不讓敵軍得到人才,是最大的好處,劉邦深知這個道理,大漢想要強盛,必需收納賢才、斷敵命脈。
「臣不才,若馬車中的人真的是老師後人,願用這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他投降,憑臣的口才,問題應該不大,大王放心。」
張良心情舒暢,非常自信的道︰「雖不知這位兄弟為何相助楚賊,但臣相信,只要向他陳述楚軍的惡行,贊揚大王的功德,定能收其心,讓他反戈一擊,與我等共謀暴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