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九章 論語贈蒲茂 肩輿循守卒

唐艾的來書,由魏述接住,呈給莘邇。

莘邇沒有立即打開觀看,而是吩咐左右,說道︰「取水來。」溫言問這傳信之吏,說道,「路上可有飲食?」

那吏嗓音嘶啞,回答說道︰「下吏從襄武潛出時,隨身帶了些干糧,不過早在前日就已吃完,這兩天都是靠的路上摘的野果、拔的野草充饑。」

莘邇便又令左右拿來胡餅、酪漿等。

不多時,水、胡餅、酪漿拿到,擺到了這吏身前。

這吏遲疑,抬眼看莘邇。

莘邇溫和笑道︰「你先吃,吃飽了,我有話問你。」

此個吏員,莘邇是見過的,知他是唐艾州府的得力一吏。

听了莘邇此話,這吏亦著實餓壞,就大起膽子,取胡餅來食。

初時他還記得在莘邇面前保持下吏該有的禮儀,幾口下肚,不料越發勾起了饑火,只覺月復中空虛,皮膚都是發癢,再也顧不得什麼禮節了,狼吞虎咽起來。

吃的噎住,提酪漿在另個手,大口大口地灌下。

足足一氣吃了三張胡餅,喝了一大囊酪漿。

這吏才算是精氣稍復。

他再次下拜,感恩戴德,說道︰「下吏多謝明公賜飯食。」

莘邇叫他坐下,轉入正題,問道︰「你是怎麼從襄武出來的?只你一人出城的麼?」

這吏拘謹地坐在胡坐上,兩腿並攏,雙手放在膝上。

他的這個坐姿,竟是讓莘邇想起了他前世見過的小學生。

听這吏回答說道︰「下吏是於五天前夜間,自襄武西城牆上,悄悄地坐吊籃下的城,——秦虜主要圍的是城東、城南兩面,城西的秦虜最少,是以下吏由此出城;並非是僅有下吏一人出城,除下吏外,還有兩人,皆是唐使君特為下吏選出來的勇壯之士。

「下到城外後,下吏等模黑避開了城西秦軍的巡邏,轉而南下,卻在城西南,被秦虜的游騎發現。秦虜游騎追下吏等不舍,伴從下吏出來的二君,為掩護下吏月兌身,乃相繼戰死。」

話到此處,這吏語音哽咽,掉出了眼淚。

不過,他很快就把情緒平復下來,接著說道︰「下吏月兌身之後,便一路南下,日夜不停,總算是在今晚,晉見到了明公,不負唐使君之所托了。」

路上的經歷,這吏一句帶過,半點也無多說,但莘邇可以想象得出,他這一句「日夜不停」,簡簡單單的四個字里邊,到底包含了多少的艱辛、勞苦,還有危險。

「你辛苦了!」

多的也不必說,亦是簡單的一句話,然莘邇話語中的撫慰、贊賞之意,這吏卻如莘邇能想象得出他路上的苦累一樣,也完全听了出來。

這吏說道︰「唐使君將此等重任付與下吏,下吏唯肝腦涂地,一定辦好!」

莘邇點了點頭,說道︰「你說你是五天前出的襄武縣城?」

「是。」

莘邇說道︰「你出城時,襄武戰況如何了?」

「回稟明公,下吏出城時,襄武戰事正酣。」

莘邇問道︰「蒲茂是何時開始攻的城?他怎麼攻的?城中士氣民心的情形如何?你給我講講。」

「是。」這吏應了聲諾,說道,「蒲茂兵到襄武縣城外後,先是築營,築營罷了,頭天他沒有攻城,而是盡起三軍,列陣東、南,耀武揚威,同時,他給唐使君致了封信。」

莘邇笑道︰「必是勸降信了?」

這吏鄙夷說道︰「下吏雖然微末,然亦早有听聞,說這秦主蒲茂動輒就給敵將在咸陽置辦宅院,對外言稱,說是等這個敵將降他之後,供其居住。這一套招攬人心的手段,著實自大,並且無趣!他居然還洋洋得意,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在給唐使君的信中,蒲虜便寫道,‘已在咸陽為君備宅院一所,候君玉趾遷居’,雲雲。」

莘邇笑道︰「蒲茂給我在咸陽亦備了宅院一所的!」顧問左右的麴令孫等人,說道,「只是不知,蒲茂給我備的宅院,與他給千里備的宅院是否相鄰?若是相鄰,我倆朝夕可見,倒也是美事一樁。」

麴令孫等知他是在說笑,俱皆湊趣而笑。

莘邇問那吏,說道︰「蒲茂信中還寫什麼了?」

盡管襄武上下皆知唐艾是莘邇的心月復,對莘邇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然到底當下是強敵圍城,軍心士氣的穩定最為重要,為防微杜漸,以免或許會有人起疑,或者借機造謠,故是唐艾在收到蒲茂的信後,於當時就把之公之於眾了,因此這吏知蒲茂全信的內容。

這吏答道︰「蒲虜又在信中嚇唬我軍,說他‘北滅慕容、東破賀渾,今挾十余州之師,來攻我一隴,勝負不言自明’,雲雲;又在信中對唐使君說,久慕唐使君之名,非常敬重唐使君,希望唐使君能‘與他一起,一統海內,成就大業’,雲雲。

「等等就是這些內容吧,總之不外乎威脅與招攬共用。」

莘邇听了,心道︰「一手甜棗,一手大棒,了無新意,不過如此。」問這吏,說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千里宜當回信,可有回信?」

這吏答道︰「唐使君沒有回信,不過回送了一件禮物給蒲虜。」

「什麼禮物?」

這吏答道︰「一卷《論語》。」

莘邇聞言,頓覺納悶,剛才覺得蒲茂給唐艾的信無有新意,這卻轉眼就听到唐艾回贈蒲茂了一卷論語,這倒是極有新意了,卻只是,回贈論語是何意也?思之不得,便問這吏,說道︰「千里送《論語》一卷給蒲茂,是什麼意思?」

這吏卻也不知唐艾此是何意,回答說道︰「唐使君送了《論語》給蒲虜後,下吏等私下猜測,皆以為,這也許是唐使君在斥蒲虜實為胡夷,其雖自詡仁義,無非沐猴而冠之意?」

莘邇想了想,失笑說道︰「若是此意,千里此舉未免促狹。」

卻實際上,唐艾不是這個意思。

送蒲茂一卷《論語》,只是唐艾既懶得回信蒲茂,又懶得費心想該回贈個什麼東西與之,故而隨手便拿了案上在讀的《論語》一卷,叫送去給蒲茂了。

且亦不必多提。

莘邇繼續問這吏,說道︰「具體的攻守戰況,你且說來我听。」

這吏恭敬應是,便順著剛才的話,往下說道︰「蒲茂耀兵、致信過後,乃於翌日對我襄武縣城展開進攻。下吏適才已向明公稟過,蒲茂主攻的是我襄武城東、城南兩面。他把攻城的秦虜分作了三部,自早至夜,攻城不息。

「唐使君把城中守卒亦對應地分成了三部,並抽選了五百精卒作為預備隊;唐使君又從城中百姓中,征選了數千丁壯,輪流助戰。唐使君和麴太守親自臨城指揮。

「激戰兩日,城東的護城河被填平數段。下吏從襄武出來的前一天,城南的護城河也被秦虜填平了幾段。秦虜於是在下吏出城的當日,趁勢發起了一次大的猛攻。

「秦虜是上午開始的攻勢,下吏時在城頭,從侍唐使君,遙觀攻城之虜,東、南兩面,旗幟蔽日,奔騎川流,步騎合計只怕不下兩萬余眾;攻城秦虜後頭,復有數萬秦虜列陣備攻。

「唐使君披鶴氅,持羽扇,乘肩輿而登城樓,坐之觀敵軍容,見蒲茂的旗幟在城東,即令預備隊五百精卒候於東城牆的藏兵洞內。

「秦虜自上午到中午,攻之不歇,攻勢最猛的時候,城樓上的瓦片為之震動。中午日頭毒,唐使君觸手親兵鎧甲,覺甲熱之後,乃命藏兵洞內的精卒襲出。秦虜猝不及防,其攻我東城之部被我精卒沖散;城上矢石大發,並拋火油,殺傷秦虜甚眾,斬獲其曲軍侯以上四人。

「秦虜的銳氣一下被打斷,勉強又攻了一個多時辰,未到傍晚,蒲虜就鳴金收兵了。」

這個吏員是個質樸之人,非是文采之士,一番本該是激烈精彩的攻防之戰,從他的口中道出,卻簡直可用「樸實無華」形容。

不過此戰的整體經過,他倒是講清楚了。

听到唐艾選擇中午發動反攻,莘邇贊許心道︰「換了是我,也會選擇中午。不止是因為中午日頭毒,且更是因為攻城的敵軍攻了半天城,該到飯時了,亦必俱皆饑渴,於此時攻之,正當其時!」

那吏繼續說道︰「這天打贏一場,晚上,唐使君便召下吏,與下吏說,‘今挫秦虜之銳,是最適合悄然出城的機會’,下吏遂就在這天深夜,下城而出,來給明公送信。」

「這的確是最好的出城機會。城中軍心、民心如何?」

那吏答道︰「凡偶得戰間歇息之時,或戰況激烈之際,唐使君都會攜夫人一道,鶴氅羽扇,乘坐肩輿,緣城牆而行,從容循撫守卒、民夫,有時候還會在城樓上彈琴奏樂。唐使君這般鎮定,城中的軍心、民心都十分安穩。」

盡管還是「樸實無華」的言語,這番描述,卻讓莘邇及旁邊傾听的麴令孫等,無不油然升起神往之情,都不禁遙想當那敵我鏖戰的時候,唐艾坐肩輿,鶴氅飄飄,羽扇輕揮,而巡行其間,撫視兵卒,談笑風生,乃至迎冒敵人箭矢,在城樓悠然撫琴的風采,會是何等的卓異。

「若我在城中,守將如此,縱敵千萬,何懼之有?」麴令孫心中這樣想道。

莘邇嘆了口氣。

乞大力也是佩服唐艾的膽氣,心中正在暗贊︰「唐使君的這份膽勇,差不多可和我比了!」听見莘邇嘆息之聲,問道,「明公,唐使君當真不愧明公屢對他做出的人杰之譽!有唐使君守襄武,襄武定能萬無一失了,明公卻緣何嘆息?」

「我嘆氣,不是擔心襄武;我嘆氣,是愧我不及千里風姿矣!」

乞大力熟練地溜須拍馬,正色說道︰「唐使君固然人杰不錯,然明公是人中之龍,要論風姿,小人看來,還是明公勝過一籌!」

莘邇一笑置之。

襄武的情況大體了解過。

別的也就罷了,對於守城來講,軍心、民心是最為重要的,——想那孤城被圍,天天打仗不說,而且每天都面臨一旦城陷,可能就會喪命的危險,作戰的強度、心理的壓力都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說身在城中的守卒,他們時時刻刻都是處在緊繃的、臨界線上的,這個時候,最關鍵的就是主將要能把軍心、民心穩住,不能怕,不能慌,更不能亂,目前看來,唐艾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至少暫時來講,襄武應該還沒有失陷的風險。

莘邇就不再多問,拆開了唐艾的來書。

展開觀閱。

書中寫道︰「蒲茂分兵兩路,其親率主力攻襄武,以慕容瞻引鮮卑兵等攻南安郡。慕容瞻督戰甚酷,中陶兩日而陷,王舒望負傷撤回獂道。郭道慶固守獂道,瞻數攻不下,繞獂道而西,往攻首陽。首陽料難久守。襄武雖將四面環敵,艾在,公勿憂也。」

莘邇看完,暫時沒有說什麼,舉目看向送信來的那吏,說道︰「既然千里的信你已經送到我這里來了,你就不要再回襄武了。我的回書,我會另外遣人送去給千里。」

這吏說道︰「明公,下吏愚見,回書仍由下吏帶回,似較為宜。」

「為何?」

這吏答道︰「一則,下吏原路返回,熟悉道路;二來,襄武外頭敵情,下吏也熟悉;三者,城中守軍將士亦皆識下吏,只要下吏到得城下,城上立刻就會放下垂籃,明公若是換個旁人去,這中間或許會有些耽擱。因此三個緣故,故是下吏愚見,回書仍由下吏帶回為妥。」

看著這吏小學生似的坐姿,想想他方才無有文采的言辭,此時再听著他甘願冒險,再次穿過數萬秦軍的營壘,折回襄武縣城的話語,莘邇感嘆說道︰「卿者,義士也。」

認為此吏說的三點很有道理,便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這吏路上沒有怎麼睡覺,這會兒吃飽了,困意隨之而來,看他眼皮子直打架,一副強撐的樣子,莘邇溫言說道︰「你且先休息,等我給千里的回書寫好,你再還襄武。」

這吏應諾。

莘邇命乞大力帶這吏下去,叫乞大力務要好生安置。

等乞大力帶這吏離開,莘邇令道︰「召趙興、高延曹、羅蕩、李亮、薛猛、朱延祖諸將來議事,把張太守也請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