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四章自今非王臣請從赴襄武

莘邇剛下車,一眼看到了氾丹,忙露出親切的笑容,下揖行禮,與他打招呼,說道︰「朱石。」

氾丹「哼」了一聲,只當沒有看見,也沒有听見,挺身昂頭,自往宮里行去。

莘邇三步並作兩步,快步追上,喊他,說道︰「朱石,且慢,等一等我。」

氾丹猶是不理,只往前去。

莘邇已追到氾丹身邊,索性拽住他的衣袖,埋怨也似地說道︰「朱石,你怎麼不理我?」

氾丹甩袖,卻莘邇閑暇時常常射箭練武,力氣比他大,他一下沒甩開,怒道︰「你拽我作甚?」

「我喊你兩聲,你沒听到麼?」

「喊我干什麼?」

「我這一病,連著好幾天沒能上值,上次朝會我也沒能參加,你算算,多少天沒見你了?朱石,以前時常得以見到卿時,我還不覺得,如今多日不見卿,我竟是覺得自己都鄙吝起來了!朱石,我當真是一日不可無卿啊!……唉,我如此想念於卿,卿都不想我麼?」

莘邇語氣誠懇,然听入氾丹耳中,卻使氾丹嫌惡不已。

他說道︰「征虜,你我之道不同,這想念,還是不想為好。」

「你騙我!」

「我如何騙你了?」

莘邇說道︰「朱石,你若不想我,為何前天你特地呈給太後的上書中,卻提到了我?不但提到了我,通篇說的都是我!……朱石,若我料之不差,我病的這些天,你也必是十分想我。朱石,不是我說你,你說咱倆同殿為臣多少年了?我病了,你也不去看看我,說不過去啊!」

氾丹受不了莘邇這話,暗道「無恥之尤」,冷笑說道︰「看你?征虜,我倒願你一病百日!」

「一病百日」,倒非是詛咒莘邇病重不起,氾丹這話是另有含義,便是依前代秦朝到今一貫行之的規制,凡官員告病百日,不得視事,而又無賜告者,依律,一概免職。也就是說,氾丹這話的意思是,莘邇你最好一病百日,自己免職,也省得別人費事,再去彈劾、免你的職。

莘邇亦不生氣,收回拽氾丹衣袖的手,模了模短髭,說道︰「虧得太後派去給我診治的那幾位醫士,不愧俱皆名醫,堪稱個個妙手回春,我這病,卻是幾天湯藥下去,已然好轉矣。」

「確實名醫。」

「哦?朱石你知道太後遣去給我診病的那幾位醫士都是誰麼?」

「不知。」

「那你為何說確實名醫?」

「征虜,我瞧你氣色,紅光滿面,精神十足,這精神頭倒是比我上次見你時還要強上三分,又哪里像是重病以後?所以我說,那幾位確實名醫,何止妙手回春,簡直是妙手造春。」

莘邇哈哈大笑,說道︰「放心吧,朱石,等你哪日有病時,我一定會乞請太後,把那幾位醫士也派去給你診治!一定叫你小病一日好,大病三日愈!而且愈後,亦如我這般精神十足。」

「罷了,太後的恩典,我怕無福享用。」

到達四時宮外的朝臣漸多,眾人都注意到了莘邇與氾丹兩人的「邊走邊聊」,遠處看去,只見莘邇笑容滿面,氾丹雖然臉色不太好看,但兩人對話不斷,而且兩人身體與身體的距離很近,居然給人了一種他倆似乎相當親密似的錯覺,搞得不少人心中納罕,便頻頻目注過來。

氾丹注意到了這些視線,懶得與莘邇再多說,加快腳步,悶頭直往宮中進。

莘邇也加快步伐,依舊緊緊跟在他的身側,一邊走,一邊說道︰「朱石,慢些、慢些,我病才好,腿還有些軟,走不得太快。」口中這麼說,步伐卻是龍驤虎步,端得走了個虎虎生風。

入到宮內,沿宮道而行,過幾座小殿、游苑,到了四座主殿之外。

時已入秋,上朝的地方換到了秋季用的「刑政白殿」,現下初秋七月,具體上朝的地點是在刑政白殿三座殿中的左側一殿。如前文所述,此殿之主色調是白色,在周圍其余青、紅、黑三座不同主色之大殿和附近各色花木的映襯下,瓊宮玉殿一般,十分的素雅潔淨。

進到殿中,氾丹總算是甩掉了莘邇。

氾丹立在殿內中的左手邊,莘邇到了他自己的位置,殿內的右手上首站定。

麴爽、張渾、陳蓀、黃榮、曹斐、孫衍、羊髦、傅喬、張僧誠等群臣絡繹進來,各至己位站好。待應該參與此次朝會的大臣悉數俱到,殿中御史核點過人數以後,報將上去。沒等多久,左氏、令狐樂二人即從殿後的門內入來。群臣拜倒相應。左氏、令狐樂坐到丹墀上的主位。

就由一個內宦,代左氏、令狐樂下達令旨,說道︰「太後、大王駕到,有事上奏。」

高充也在殿中,便出列說道︰「臣高充有事奏稟。」

殿中眾臣在接到旨的時候,和氾丹一樣,都已得到通知,皆已知了這次臨時的朝會,正是為從建康返回到都的高充而召開的。黃榮等早已知曉高充向左氏、令狐樂稟報的那件「重要的事情」什麼,氾丹等還不知道,知道的面色不變,不知道的無不凝神貫注,等他道出。

左氏輕啟丹唇,說道︰「且奏。」

高充行禮畢了,手捧一卷聖旨,大聲說道︰「臣前遵太後、大王令旨,出使建康,進賀新天子登基,賴太後、大王神德,幸不辱使命。今臣自建康還至王都,帶回了聖旨一道。」

左氏已經看過這道聖旨了,便說道︰「你讀給諸公听听。」

高充應諾,展開聖旨,側身向群臣,遂開始讀誦。

氾丹等傾耳細听,前邊、中間,這些聖旨的內容可以忽略過去,都是些套辭、套話,認可了定西對大唐的忠誠、賞賜令狐樂了一些回禮,如此而已,最後一段的內容卻乃是關鍵。

听那高充讀道︰「皆言定西以一隴之地,抗舉世之胡,西則西域胡國、北則柔然、東北則拓跋鮮卑、東則氐蒲、南則吐谷渾鮮卑也,誠哉斯言!而雖處窘迫之境,猶堅戰不已,聞汝國使高充,備述征虜將軍莘邇一意進克中原,光復神都之志,朕心嘉之,今拜莘邇使持節、督隴秦河沙四州及漢中等地軍事、征西將軍,侍中如故,賜金、緞各若干。」

這段話一出,殿中登時沸騰。

倒也不是有人敢大聲說話,然交頭接耳者比比皆是,殿中執法御史不得不出來維持秩序,在其嚴厲地責備、乃至進言彈劾之下,沸騰的氣氛這才被制止下去。

氾丹神色變幻,心道︰「果然是從建康搞來了有利於莘阿瓜的聖旨!征西將軍、侍中如故且不說,使持節和督隴秦河沙四州及漢中等地軍事,這兩個官餃卻是……,如按此旨令,豈不是不僅我定西軍權,甚至我定西二千石以下官員的性命,自此就都要盡歸莘阿瓜之手了麼?」

都督軍事且不需多言,自是管軍權的。

「使持節」,則是持節類權力中最高的一等。持節類權力共有三等,由低到高依次是假節、持節、使持節,假節得殺犯軍令者;持節得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持節同;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換言之,有了「使持節」這個權力在手,二千石以下的官就可不奏而誅之。

——所謂「二千石」,當下之官制,盡管早已是通過《九品官人法》,把之定為了官職九品,主要是按「品」來定官職尊卑的,然畢竟前代秦朝數百年,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故是前代秦朝按「石」,亦即按年俸數量之多少來定義官職尊卑的制度現尚未完全淘汰。兩者算是並行。

氾丹轉目莘邇,見他老神在在的模樣,一股惡氣升出,目光不善地看著他,心道︰「什麼‘聞高充備述’,這倆官,肯定是莘阿瓜指使高充主動向建康朝廷討來的!……使持節、督四州軍事,皆重得不能再重的權了!卻為何朝廷竟就允了?給了阿瓜?」

猜到了莘邇可能是從建康討來了有利於他的聖旨,沒有猜到建康給他的權力會這麼大,這出乎了氾丹的意料。對於此點,他暫時想不明白,便且放到一邊。

繼續急尋對策,他想道︰「哼哼,莘阿瓜卻是打得一手好如意算盤!扯著虎皮做大旗,指著靠建康的這道聖旨、這幾個任命就繼續操持我定西的大權麼?但我定西建國已數十年,名為唐之藩屬,實早獨為一國,所以仍稱藩屬者,為凝聚民心罷了!這朝廷的官兒有幾士真的看重?……我卻是正可借此機會,逼他還政大王,只要他把權還給了大王,建康給他的官兒再高,鞭長莫及,又有何用?」

想到這里,氾丹定計,於是出列,捧著笏,朗聲說道︰「征虜之名,遠揚建康,可喜可賀!建康予征虜的封授甚重,由此足可見出,建康對征虜的期望之高、期盼之殷,臣亦為征虜喜!然而大王、太後,臣愚見,如今既然建康給了征虜如此之高崇的封授,那麼征虜作為建康朝廷之重臣,似就已不宜再居我定西國中之臣職,因是,臣懇請大王、太後,準征虜自辭!」

高崇剛讀完聖旨不久,莘邇還沒有說話,哪里的「自辭」?這顯是氾丹在逼他表態。

左氏如水的雙目,落到莘邇身上。

莘邇出列,下揖行禮,說道︰「臣以為,氾丹所言甚是!」

氾丹說道︰「怎麼?征虜不……,你說什麼?」

莘邇扭過臉,笑吟吟地看著他,說道︰「我說卿所言甚是!」

「我所言甚是?」

「正是!」

「……,如此,征虜你是同意自辭了?」

莘邇轉回身形,對著左氏、令狐樂說道︰「如氾丹所言,臣今既為朝臣,不宜再居定西職任,臣因請辭錄中台事等定西諸官,懇乞太後、王後應允。」

令狐樂的小拳頭,又一次緊張地攥起,他立刻去看左氏。

左氏微笑說道︰「設無將軍,便無定西今日,定西得有今日,將軍之元功也!今將軍雖得天子封授,然征虜此職,豈不也是早前建康所授?又何必於今而辭錄中台事等我定西之官呢?」

莘邇說道︰「是臣以前沒有想到此節,今日得了氾丹的提醒,乃知過往之咎。臣願知咎改之。」

氾丹心道︰「我說莘阿瓜怎麼會願意自辭,看太後給他的答復,這定是莘邇與太後事先就已說好的,他假意辭官,太後則不允之,這樣,錄中台事此官,他就還能做,我定西的朝政權柄他就還能握!哼,我怎會叫你如願!」提起了勁,只等左氏再留莘邇,他就便執理進諫!

張開的兩只耳朵,听入了左氏接下來的回答。

氾丹听左氏說道︰「將軍如是執意請辭,我也不好多做勸阻,那就听將軍的吧!」

氾丹再度愕然,心道︰「……這,這,……太後這就允了?」

莘邇下揖做禮,說道︰「臣多謝太後允許!」起身來,面向令狐樂,露出溫和的笑容,說道,「大王,臣自今日起,就不是大王之臣了!好在大王已然年長,到了可以親政的年齡了,臣也算是不辜負先王臨終前的托付了!大王,臣最後再向大王行一次大禮吧!」

昔為定西之臣,主臣間於特定的場合,自是當行大禮。

而莘邇今不再是定西之臣,等若是與令狐樂同殿為唐之大臣,論官品,「王」是一品,「征西將軍」與「征虜將軍」同品,亦三品,然位高於征虜將軍,且在諸多的將軍號中,征西將軍是相當高的一個,只次於一品的「黃鉞大將軍」,二品的「四征、四鎮、車騎、驃騎將軍和諸大將軍」這幾個將軍餃,亦即,與一品「王」之間的尊卑差距不是很大,又且莘邇還有「建康侯」的封爵,所以,自今以後,莘邇再見令狐樂,顯然是不可能再行伏拜大禮的了。

所以,他有「最後再向大王行一次大禮」此言。

令狐樂好像感覺到了什麼,又不知這種感覺是什麼,見莘邇果行大禮,他下意識地想要起身,一個念頭驀然而起,於此時閃過他的腦海︰「孤是定西的王了」!遂硬生生地止住了起身的動作,安坐不動,等莘邇行禮過了,他說道︰「征西請免禮。」

氾丹把令狐樂的舉止、言語盡數收入眼底、听到耳中,心中不覺稱贊,想道︰「大王盡管尚還年少,言行有度,已有王者之風矣!」

雖是三言兩語間,就「逼」得莘邇自辭了錄中台事等定西之官,看起來像是令狐樂今天就可親政了似的,按理說來,這是大功告成,然這勝利來得太過輕易,氾丹心中卻是莫名的不安。

這個時候,他听到左氏問莘邇,說道︰「將軍既辭錄中台事,不知將軍可有合適的人選繼任?」

莘邇答道︰「臣以為張渾可也。」

莘邇絕不會無緣無故地舉張渾繼任,氾丹腦子開動,卻是靈光一閃,把前次朝會上張渾出來替莘邇解困這件事,與高充回谷陰,必先經河州,而河州郎將府府主張道崇是張渾次子這件事馬上聯系到了一起,頓時勃然大怒,心道︰「張渾竟是已投附莘阿瓜?埋伏原來在在此!」

他正要馬上駁斥莘邇的這個舉薦,又聞莘邇說道︰「太後、大王,臣既然已不是定西之臣,是朝廷之臣了,而谷陰則是定西的王城,那臣竊以為,臣之征西將軍府似就不宜設於谷陰。」

「將軍欲設何地?」

「如聖旨所言,臣確乎一意光復神州,朝廷又以征西將軍授臣,那臣想著,底下就當以先把關中收復為要,因是,臣願設征西將軍府於天水郡治襄武。」

雖然已經說過自此不再是定西之臣,然對左氏,莘邇依舊稱臣,此一個小小的前後不照之處,殿上諸臣一時都沒察覺,除掉黃榮等人,包括氾丹在內,都隨著莘邇的此話,不由自主地想道︰「為何提出不在谷陰設立軍府,而設軍府於遠離定西中樞的邊地之襄武?」

氾丹等人還沒有想出一二三,只見曹斐等參與此次朝會的諸將,十之六七,齊齊出列。

曹斐帶頭,領著這群定西的將軍們下拜。

他當先說道︰「臣曹斐亦懷光復神州之志,請從征西將軍同赴襄武!」

余下的那些將軍們,如高延曹、羅虎等等,隨之齊聲說道︰「臣等亦懷光復神州之志,請從征西將軍同赴襄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