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五章 大舉闢唐士 說不出快活

莘邇說道︰「君字中有‘道’,我且問君,君本唐人,從氐虜與王師戰斗,不思棄暗投明,投效王師,反力盡方降,此是何故?君此行徑,可稱‘道’乎?」

薛猛惶恐答道︰「氐虜殘暴,逢戰,驅我唐人為前陣,列督戰氐奴甲士提刀於後,有敢不進戰者,無不立斬。聞明公亦嘗親麾兵與氐虜交戰,應知此也。非猛不欲投效王師,實猛無機投效!」下拜請罪,說道,「猛今知罪,乞請明公懲治!」

他這一番回答,全然是借口罷了,他被俘,並非是在戰場上兩軍交戰之時被俘,而是棄營夜遁之時被擒,然後才投降的。他棄營夜遁的時候,他後頭可沒有督戰的氐人甲士。

莘邇听了他的這話,卻沒有過多追究,轉顏作笑,說道︰「卿請起身罷!你的為難,我自是知曉。卿家聲高華,河東之冠族也,卿之勇名,我在定西也有聞知,方今北地羶腥遍地,我久欲蕩平中原,還我華夏河山,卿現降我王師,我正要大用於卿,何來懲治之言!」

薛猛磕了兩個頭,爬起身,謝恩說道︰「小人多謝明公開恩免罪。」

「我听說從你一起投我王師的,還有你的兩個兄弟及數百你們薛家的宗兵?」

「是,從小人一起棄暗投明的,有小人的族兄薛羅漢、從弟薛虎子兩人,並些小人族中宗兵。」

莘邇問道︰「他們現在何處?」

「都在隴西郡。」

莘邇點了點頭,再次上下打量薛猛,笑道︰「卿不愧‘猛’之名,觀之確然龍精虎猛。我且問卿,卿現下有何計議?」

「小人愚鈍,不知明公此問何意?」

「我是問你,你是想留在我定西,還是想回家去?」

薛猛心中想道︰「這話說的!我說想回家就能回了麼?你要是有意放我還家,又何必檄令唐公,送我來谷陰?」心里這般想,嘴上不怠慢,恭恭敬敬地回答說道,「小人家鄉河東郡,現淪陷氐奴手中,不敢隱瞞明公,小人祖上乃是前代秦朝時的御史大夫薛公,小人如何不知自己乃是中國冑裔?唯往昔受氐奴欺凌,不得已耳。今既已投王師,小人如黃雀出籠,雖身在隴地,而目之所見,俱我華夏衣冠,耳之所聞,俱我華夏話語,如還家鄉!勝似家鄉!」

莘邇喜笑說道︰「這麼說,你是願意留在我定西了?」

「千肯萬願!求之不得。小人的這點盼念,斗膽乞求明公應允。」

「好!卿家聲高貴,不可白身在隴,你是願做個文官,還是願做個武官?」

「小人別無所長,只有這一身蠻力,願作武官。」

「卿家河東,與前秦時的伏波將軍馬淵算是州里人,馬伏波亦如卿,後降朝廷者也。卿既欲做武官,那明天朝會,我就表卿伏波將軍,望卿能存伏波之志,成我定西的今之新息侯!」

新息侯,是馬淵的封爵。馬淵的家鄉是扶風郡,離河東郡六百里地,同屬關中,與薛猛確是可算老鄉。前代秦朝中葉,海內大亂,馬淵先是依附隴右的一個割據勢力,後來投從了朝廷正朔,這一點,至少到目前為止,與薛猛也是挺像。馬淵此人,投從朝廷以後,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戰功赫赫,實為一代之名將。莘邇以馬淵對比薛猛,誠然是對薛猛的極高期望。

伏波將軍,官五品。

把自己期望為定西的馬淵是其一,以新降之身,一下得到這麼高的官品,是其二,薛猛受寵若驚,忍不住又一次地拜倒地上,說道︰「明公如此厚愛,猛鄉野鄙人,怎生敢受!」

莘邇下榻,行到薛猛身前,彎腰把他扶起,笑道︰「道武!我自認是有識人之明的,以卿之才略,將來必能成我定西,甚至成我大唐之馬伏波!從今以後,你我同朝為臣,便是同僚了,不要再這麼多禮。藥王、寶掌他們都知道,我這個人,是最討厭煩文縟禮的。」

魏咸笑道︰「是啊,明公是最灑月兌不過的人了!不僅不好煩文縟禮,極有識人之能,道武啊,明公並且最喜的就是精勇壯士。君精壯勇武,可謂是正好投了明公所好。哈哈,哈哈。」

「藥王、寶掌。」

魏咸與蘭寶掌應道︰「末將在。」

「這場仗,你倆都打得不錯。不日朝廷的封賞就會下來,少不了你倆的!」

魏咸、蘭寶掌下拜說道︰「願為明公效死!」

曹惠呈上唐艾的書信,莘邇拆掉封泥,展開觀之。

具體的秦州此戰的經過,唐艾已在上封信中說得清清楚楚,這封信沒有再提秦州此戰的事兒,前邊是問候莘邇的言語,後頭則是個建議,建議莘邇重用薛猛、竺法通,尤其是重用薛猛。

唐艾在信中寫道︰「竺法通舊為江左之臣,繼降附秦虜,知江左、秦虜事也,艾之陋見,明公不如把他留為左右,以備隨時咨詢。薛氏著名於關中,控河東鹽池,家訾巨富,宗兵強橫,蒲秦亦羈縻而已,艾愚以為,明公若能得薛猛為用,或將會大利於日後對秦虜的用兵。」

莘邇看完,心中想道︰「知我者,千里也!」

當然不會把信中的內容說與薛猛等人,莘邇細心地把信疊好,塞回信匣,坐回榻上,吩咐魏咸等也各落座,問他們了些秦州此戰的事情,接著,開始詢問釋法通姚桃、蒲秦和江左的事。

莘邇問釋法通,說道︰「大和尚可有見過孟朗?」

「小僧見過孟朗幾次。」

「我听說蒲茂對孟朗言听計從,此說可真?」

釋法通答道︰「蒲茂對孟朗的確是尊重異常,不過倒也不見得言听計從,比如孟朗早前曾進言蒲茂,殺掉趙宴荔、姚桃,蒲茂就沒有听。慕容瞻前時戰敗被俘以後,孟朗又進言蒲茂,殺掉慕容瞻,蒲茂仍是未听,非但沒有听,還對慕容瞻甚是重用,封慕容瞻了個所謂的郡公。」

「孟朗為何一再進言蒲茂,殺掉降俘?」

釋法通想起了孟朗的「金刀計」,略帶怨氣和不屑,說道︰「孟朗自比今世管、樂,究其行為,實遠不及!所以再三進言蒲茂殺掉降俘者,不外乎是因趙、姚、慕容諸人,皆異族之胡也!他也不想想,氐虜、羌虜本亦胡也,蒲茂又怎麼會听從他的這些建言呢?」

孟朗為何一再進言蒲茂殺掉降俘,此問,莘邇其實是早已有答案的,那便是他認為,這是因為趙宴荔等俱是強豪、貴種,故此孟朗憂他們不會甘心久服蒲秦,遂乃有此諫,只是話到了此處,隨口一問罷了,不意釋法通的回答,卻與他的答案不同。

品味了下釋法通的回答,莘邇心道︰「釋法通此答,也有些道理。孟朗歸根結底是唐人儒士,輕視胡夷,不信任胡夷,此乃唐人儒士的通病。孟朗因是建言蒲茂,殺掉趙宴荔、姚桃、慕容瞻等,亦說得通。」

由此問、此答,莘邇想到了一個傳聞,問釋法通,說道︰「我聞偽秦竊據鄴縣之後,蒲茂把河北、豫州等其新侵之地的任官之權,一概都交給了孟朗主責,孟朗由是任命了許多河北、豫州的右姓唐士,出任地方官職,甚至偽秦朝中的官職,這件事,是真的麼?」

釋法通答道︰「明公消息靈通,小僧佩服!小僧從鄴縣來關中時,孟朗正在操辦此事。

「蒲茂下了兩道偽旨,一道是對其新侵的豫、冀、中、並等州,郡縣長吏,原則上大多不換,仍以其原官任之;一道是對這些郡縣長吏,要進行考核、選評,如不合格,則免其職,由孟朗負責另外擇士接任,同時,豫、冀等州的刺史、州府吏等等,也由孟朗主責舉薦。

「孟朗確是借此機會,舉薦了很多豫、冀等州的冠族唐士出任偽職,如清河崔氏等等之類,都有族人得到了他的舉薦,從而得以出任各地州、郡,還有偽秦朝中。」

莘邇模了模短髭,心道︰「比之孟朗,蒲茂端得可稱心胸開闊,但他這樣大舉闢用北地唐士,把政治利益分給唐人大姓,一方面,固是有助於穩固他新得之地的統治,而另一方面,卻不免也會增劇蒲秦朝中那些本已不滿孟朗的氐、羌貴酋對孟朗的不滿,對唐人的排斥。」

莘邇暫無言語,釋法通不知他在想些什麼,也就很有眼色的閉口不言,生怕會因為打擾到莘邇的思索而被責備。

懷著對蒲茂的贊賞,莘邇順著自己的思路,問釋法通,說道︰「偽秦的氐、羌貴酋,我聞非議孟朗,不滿蒲茂對孟朗太過信用的頗多,此事可有?」

釋法通答道︰「回明公的話,此事的確是有,但比起以前,現在少多了。蒲茂篡位僭號之初,氐、羌貴酋,視孟朗為外族,攻訐他的比比皆是,乃至有那自恃年邁望重的氐、羌貴酋,在偽秦的所謂宮殿中,當著蒲茂的面,口出污穢之語,大肆辱罵孟朗的都有。後來,蒲茂下狠手,殺掉了好幾個這樣的戎酋,這才使偽秦朝中,而今很少再有明著與孟朗對著干的。」

「很少再有明著與孟朗對著干的,那就是說,暗中不服孟朗的依舊還是不少?」

釋法通答道︰「正是如此。明公明鑒,孟朗到底是唐人,氐、戎貴酋自是不願偽秦的權力為其所佔,據小僧所知,明面不言,然私下對孟朗不滿的,大有人在。」

「那孟朗現在大舉闢用唐士,蒲秦朝中的那些氐、羌貴酋是何態度?」

釋法通答道︰「氐、羌貴酋反對的聲音很大,但蒲茂卻凡孟朗之舉,俱皆用之,那些貴酋也無計可施。」頓了下,接著說道,「不過,孟朗所舉之士,充任的都是文官,因而目前來看,反對之聲多是來自偽秦朝中的文官,偽秦軍中諸將對此的反對之聲,卻不是很強烈。」

饒以魏咸、蘭寶掌等之政才,也從釋法通的此話中听出了另外一層的意味。

魏咸說道︰「蒲茂真是好算計!用我唐士給他治民,用他戎虜給他統軍,既治好了百姓,又不必擔憂地方生亂,一舉兩得。」

釋法通說道︰「蒲茂或許正是這個目的。小僧聞說,蒲茂巡視關中民間春耕的時候,遇到過數次當地唐、胡百姓爭斗的情況,他親為之調解,語唐人百姓言道︰‘設無國人,誰來保護汝等不受外侵?’語戎人百姓言道︰‘設無唐人,誰來供應你的吃用?’並語地方官吏言道︰‘唐人務農,國人征伐,缺一不可,爾等官吏,宜示此意於治下國人、唐人,使他們友睦親和,勿內亂自斗’,雲雲,以此勸解。察蒲茂這幾句話的意思,不就是如魏君所言麼?」

莘邇看了幾看狀貌老實,一直回答問題也好像很老實,知無不言的釋法通,冷不丁地冒出一問,說道︰「我聞蒲茂亦頗重佛,唐人務農、胡人從軍,大和尚,那你們僧人,算什麼?」

釋法通沒有料到莘邇會有這麼一問,呆了一呆,旋即賠笑說道︰「小僧之流,非農非兵,無非上擁國家之政,下以慈悲化導萬姓。」

這話說白了,用後世的說話,就是「麻醉劑」三字。

釋法通對自己的定位還是很清晰的。

莘邇不覺高看他一眼,心道︰「只憑這一句話,這和尚就比道智那憨貨強,可比肩釋圓融矣。」問釋法通,說道,「你非兵非民,那你是唐是胡?」

釋法通正色說道︰「小僧自是唐人,明公緣何會有如此一問!」

「你早年在江左,的確是唐人,後從羌酋姚氏降附蒲秦,還可稱唐人麼?」

釋法通神色沉痛地說道︰「小僧手無縛雞力,畏姚氏兵威,逼不得已,遂從姚氏,降附秦虜,也是逼不得已!」沉痛的表情轉為慷慨激昂,說道,「小僧雖出家人,實與薛君一樣,時刻不忘身乃華夏冑裔,又豈會甘心從胡附逆!今得投定西,小僧如鳥歸巢,說不來的快活啊快活。」

一個「黃雀出籠」,一個「如鳥歸巢」,卻是相映成趣。

「你果是誠心降我定西?」

「小僧如有半句假話,佛祖懲之!」

「那你就幫我個忙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