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八章 犯顏直諫還是沽名買直

楊漣和方震孺奉召入殿,跪倒叩頭。數年不見皇帝,二人都有些激動,聲音有些顫抖。

朱由校毫不懷疑這兩個人是忠臣,但有時候,忠臣誤國卻也不是沒來由的假話。

所以,他將這二人外放地方,讓他們去干些實事,別在朝堂上犯倔,老是跟自己過不去。

「免禮,平身。」朱由校緩緩開口,又補充道︰「賜座。」

「微臣謝萬歲隆恩。」二人謝恩已畢,方才起身在繡墩恭謹地坐下。

皇帝長大了,不,準確地說,是成熟了。從神態上便能看出更加地沉穩,更加地有九五至尊的威嚴。

朱由校也在打量這兩位封疆大吏,年紀都不算大。五十左右,作為官僚正是當時的時候,精力和經驗都相當充沛。

「兩位愛卿治理地方頗有功勞,朕心甚慰。」朱由校臉色和熙,緩緩說道︰「然國家多事之秋,還需如愛卿這般忠心任事的臣子多加勞苦。」

「為君分憂,為國盡忠,此乃微臣的本分。」

「于國有利,于民造福,微臣不敢言苦。」

朱由校甚是欣慰地頜首微笑,擺了下手,宮人為兩位大吏奉上茶水,這又是了不得的恩遇。

待兩位臣子再次謝恩後,皇帝接著說道︰「如今的國家形勢,二位愛卿已是了解。平遼滅奴已現曙光,不出意外的話,一兩年內便會取得最後勝利。而這——」

皇帝伸出一根手指,重點強調道︰「這是舉國之力的巨大作用,沒有不可計數的物資輸遼,不能保證軍隊的士氣,不能保證武器彈藥糧草的供給。」

方震孺和楊漣對此表示贊同,盡管北方數省的賦稅沒有增加,但遼東的軍費是多少,他們心里也有數,上千萬都打不住。

雖然皇帝斂財的手段有點狠,但效果確實顯著。若能成功平遼,則為人詬病的便都是小暇疵。這有點象太祖,雖然酷烈,可只驅除韃虜,便足以青史留名。

「外患將除,內憂卻近在眼前,且比外患為禍更烈。」皇帝的臉色正肅起來? 說道︰「朕召北地各督撫入京述職,便是要為將來臨的大災害提早準備。」

「楊卿、方卿——」皇帝的目光掃過兩位臣子? 「要度過持續數十年? 在全北方範圍此起彼伏的大災害,一省一地的力量絕對不夠。和平遼一樣,還是要動員舉國之力? 共度時艱。」

說實話? 對于大災害之說? 楊漣和方震孺是將信將疑的。可信其有也沒什麼,給老百姓減賦免稅,地方多屯糧,都不是什麼壞事。

但皇帝說得鄭重,把大災害與平遼相提並論? 再次說到了「舉國之力」? 足見其的重視程度。

平遼的「舉國之力」有目共睹? 為了籌措軍費? 皇帝不惜向宗藩勛貴,以及文官士紳地主豪富下手? 殺的殺,流放的流放? 可謂是辣手無情。

再來一次「舉國之力」?楊漣和方震孺交換了下目光? 不知道皇帝又要如何發力,向誰發狠了?

「萬歲!」楊漣躬身拱手道︰「推廣種植的番薯產量極高,听說還有玉米、南瓜、馬鈴薯等高產抗旱作物。再加上江南的糧食,微臣以為還是能渡過災害的,且不會如平遼那般花費巨大。」

方震孺沉吟著躬身奏道︰「微臣以為,災害既是此起彼伏,想必不會只在一地肆虐。這樣的話,應該也有個緩沖恢復,某地也不會十數年顆粒無收。」

皇帝點了點頭,說道︰「楊卿和方卿說得都對,但情況肯定會比想象中艱難。從歷史上看,王朝滅亡多是在內部先出問題,導致民亂蜂起,或有強者應勢而起,或被外部勢力打垮擊滅。所以,不得不慎,不得不將其視為頭等大事。」

停頓了一下,皇帝繼續說道︰「二位愛卿的救災賑災渡過災害的題本,朕都看過了。都很好,但也都低估了大災害的嚴重程度和影響範圍。」

這麼嚴重嘛?皇帝怎麼會說到王朝滅亡?楊漣和方震孺再次交換目光,都露出了驚愕之態。

「大災害影響的是全國範圍,只是北方更嚴重而已。」朱由校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說道︰「既是北方,自然包括草原,游牧民族的侵襲難道不需考慮?」

「一面要賑災救民,一面要抵御外敵侵襲掠奪。大災害之下,國家財政能否支撐得住,地方屯糧能夠消耗幾時,長途運輸的巨大消耗,這些都是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皇帝侃侃而談,顯然已經思慮周細,倒讓楊漣和方震孺有些慚愧。

對于大災害的準備,二人覺得已經很周到了。但听皇帝這麼一分說,顯然還是忽略了不少。

「從江南或者是海外運糧,是賑災的必然辦法。要做好黃河干涸和漕運中斷的準備,解決運輸這個大問題。」

皇帝微皺著眉頭,繼續說道︰「「長江商會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不能走水運的地方,就只能走陸路,車輛人員、中轉倉庫都要統籌安排,盡量減少損耗。」

黃河都會斷流,漕運都會中斷,這麼嚴重嘛?

楊漣和方震孺心中震驚,要知道,如果發生皇帝所說的嚴重事情,影響可就太大了。

漕運,自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後,便成為朝廷的命脈所在,明清兩朝,沒有例外。

大批的糧食要運往國家中央地區,供給龐大的朝廷機構和官僚家眷,還有北方的軍糧……

「萬歲,海運已興,漕運若斷,影響或許沒那麼嚴重?」方震孺也不敢確定,試探地回答道。

朱由校笑了笑,有點無奈地說道︰「若不是牽扯太大,且未必合算,朕都想遷都南京了。」

「陛下,萬萬不可。」楊漣急忙諫道︰「大明國勢正盛,災害必能渡過,豈能有逐食天子?」

逐食天子有不少呢,隋朝唐朝好幾個,朕倒是不怎麼在乎。

朱由校嘿然一笑,隨意地擺了擺手,表示自己也只是那麼一想,不必當真。

其實,要是遷都南京,好象確實能節約很多糧食,省出很多南糧北運的運輸費用。但興師動眾,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折騰的事情。

「朕會設立一個機構,統籌協調各省的抗災救災事務。」朱由校作出了重要的決定,這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深思熟慮。

各自為政肯定不行,小冰河期說是全國性、全世界性的氣候災害也不為過。朱由校說的「舉國之力」,也不是隨便一說。

將北方數省的督撫召進京,耳提面命,提高他們對大災害的重視程度。同時,這也是一次考察。不能通過的話,就要換人了。

考察不只是面試,還要看他們制定出來的抗災減災的具體方案。也就是說,今天的召見,只是第一關。

而對于召見楊漣,朱由校的心理是比較矛盾的。

楊漣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忠烈」之臣,而且廉潔也是沒有問題的。但若論才干,朱由校認為他只是中等。

所以,朱由校也在等著這位「東林後起之秀」諫爭。

果然,眼見皇帝的召見行將結束,楊漣不顧方震孺使過來得眼色,起身深躬,從懷中取出奏疏,朗聲說道︰「微臣有本上奏,請萬歲御覽。」

朱由校垂下眼簾,沉聲道︰「若內容與以往所上相同,朕已知之,便不必呈上了。」

方震孺起身,偷偷扯了下楊漣的衣袖,示意他就此告退。皇帝不悅之色已顯,再強自諫爭,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楊漣並沒有退縮,這不是他的脾氣稟性。當然,奏疏上也沒什麼新鮮東西,以前就上過,皇帝不理不睬,更沒有絲毫改正的意思。

「萬歲。」楊漣保持著躬身姿勢,開口說道︰「內容雖無不同,但微臣屢次上疏皆石沉大海,不明所以,敢請萬歲明示。」

朱由校哼了一聲,冷冷地盯著楊漣半晌,才緩緩說道︰「朝堂上黨爭不休,結黨攻計時,楊卿可上過奏疏?遼東督撫不和,王化貞大言不慚,熊廷弼飽受打壓時,楊卿可上過奏疏?朝廷財政不敷,難以支撐兩方戰事時,楊卿又有何策解決……」

皇帝的聲音在殿內回蕩,听似波瀾不驚,但方震孺和楊漣卻知道皇帝在強自壓抑。

「楊卿以為志同道合者,又有多少是正人君子?楊卿與東林諸君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又有何利國利民之策獻上?」

「朕重用廠衛,方能耳目清明,不受人蒙蔽;朕懲治貪瀆官員,打擊劣紳,消除黨爭,革除弊政,方能使朝堂整肅,國勢日上,戰事勝利在望。」

「楊卿難道看不到這些有利的變化,還想著回到以前所謂‘眾正盈朝,國勢日下’的壞局之中?」

「你為東林黨出頭,是承認結黨了?看來朕還要繼續清除那些滿口仁義道德,行事卻貪鄙無恥的東林黨人。」

「朕告訴你,做好你的本分工作,為國為民做些實事,莫要拿風骨和犯顏直諫賺名聲。沽名買直,你應該知道是什麼意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