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帝還是很穩

科爾沁部的覆亡,在草原上引起了蒙古諸部的震動。在大明和後金之間,該如何選擇,只要不是瞎子傻子,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也是朱由校要出兵助陣的主要原因,打掉依附後金的科爾沁,打消騎牆派的幻想,徹底孤立後金。

可以說,這次行動大獲成功。唯一真正依附後金的科爾沁覆亡,騎牆的內喀爾喀五部聯盟徹底倒向了大明。

至于殲滅五千建奴,活擒阿敏等後金高級軍官。對于朱由校來說,則是意外之喜。

報捷的使者正以最快的速度趕往京師,得勝之師也返回廣寧,暫在團山堡進行休整。

除了消滅五千建奴騎兵,明軍也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

如果不是阿敏自以為聰明地選擇撤退,而被明軍依托陣地和火槍進行阻擊,明軍的傷亡可能會更大。

蒙古聯軍也付出了一定的傷亡,特別是最為賣力的扎魯特部,但他們得到的也更多。

繳獲的戰馬、盔甲兵器是與明軍達成的協議,還有相當于後世科爾沁右翼中旗、左翼中旗的廣大牧場,以及牧場上的牧民。

正是因為扎魯特部的努力表現,明軍才將這片地區指定給扎魯特部,作為廣寧北部的緩沖預警。

科爾沁部的其它牧區,則由察哈爾部接管。但事實上,察哈爾部只留下了少量人馬駐守格勒珠爾根城,大部分牧區和牧民則被內喀爾喀諸部吞並。

分贓之後的草原形勢,明軍似乎不願多管,只有對扎魯特部比較青睞,扶持之意明顯。

對扎魯特部,不僅增加了馬市交易的配額,首領昂安的兒子努克還被允許前往京師,參加獻俘。

可以說,明廷的這個姿態對扎魯特部是一種實在的保護,對其他蒙古諸部也是一個變相的激勵。

林丹巴圖爾「安內」的野心越來越是明顯,能與之抗衡的除了大明,就是後金。但看後金目前的實力和形勢,連科爾沁部也保不住,誰還傻了去投靠?

而明軍在攻打格勒珠爾根城,以及殲滅阿敏所部時所表現出來的戰力,一方面震懾了察哈爾部人馬,另一方面也讓蒙古諸部更容易做出選擇。

有明軍罩著,後金不足懼,林丹巴圖爾也不會輕易與明軍為敵。蒙古諸部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也是這麼實際。

人都是實際的,這是不用置疑的結論。不能展現實力,誰會跟著你混?不能吃香喝辣,誰會給你賣命?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感悟,並付諸于實際,朱由校才能坐穩龍椅,「帝黨」的實力也迅速膨脹。

沒辦法,誰讓他是穿越者呢,誰讓他堅信自己是正確的,真理掌握在他手中,大明只有按他的指引,才能重新振作強大呢?

擁護自己的,就是馬屁精,也要提拔重用;質疑反對自己的,再有才華,品格再高尚,也是不能放心使用。

當然,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對朱由校來說,也是適用的原則。

比如楊漣,在河南巡撫任上干得不錯。大倔種,什麼宗藩、權貴、士紳,犯了國法,全都是鐵面無私。

至于所上的奏疏,朱由校看得中意的明發,不願听的留中,全當沒看到,沒听見。

左光斗也是一樣的處置原則,在陝西好好搞你的水利,朝堂上的事情別摻和。陝西整得差不多了,還要任他為巡河欽使,視察監督各地水利設施建設呢!

還有東林黨的中堅人物李邦華,接任畢自嚴的天津巡撫,倒也是兢兢業業,使天津逐漸成為北方最大的海港,為南糧北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因為並未以標簽區分官員,動用廠衛、重用督察院所清洗的貪瀆官員,也就不會引起太大的朝野輿論。

罪名確鑿,就是處置得很重,比照太祖扒皮揎草、六十兩即砍頭,還是不夠「殘暴」的。

但朱由校的嚴刑懲貪在效果上卻不比朱太祖差,什麼原因呢?

其實也很簡單,貪官一人犯罪,全家都跟著倒霉,流放到荒僻之地,九死一生,比立刻砍頭也好不了多少。

連坐、株連,朱由校用的就是這種殘酷、不人道的辦法,但震懾力卻非比尋常。

你不是貪嗎,最後給你抄家,啥也不給你留,還讓你父母兄弟、妻子兒子跟著遭殃。

一年多來,朱由校一直稟持著這樣的嚴刑酷法。人沒殺多少,貪瀆之風卻基本剎住。

所謂的剎住,當然是遭到處罰的貪官少了,但還要深挖,還要追究,還要堅持不懈。

別以為退仕歸家了,就萬事大吉。也別以為這只是一陣風,朕在位期間,嚴打態勢都不會改變。

「微臣謝陛下隆恩。」孫承宗跪倒叩頭,隨即被皇上命宮人扶起。

「孫師平身,賜座。」朱由校笑呵呵的很高興,劉興祚反正基本上算是大獲成功,正在趕來京師的路上,遼南根基穩固,形勢大好啊!

而給官員們的福利待遇——防暑補貼,也落實到位。別人沒資格當面謝恩,只有孫承宗在奏報軍務之時,才有這個機會。

孫承宗也很振奮,遼東形勢雖然一直在變好,但到現在,才算是扭轉過來。建奴四面皆敵,除了龜縮,似乎並無良策。

只不過,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皇帝依然穩如老狗,非但沒有催戰逼戰,反倒主動下旨令各軍休整。

按照孫承宗對皇帝的了解,知道這又開始憋大招兒了。依著現在軍工的生產速度,以及運輸能力,至多半年,各部糧彈充足後,肯定又要搞什麼大行動。

其實,孫承宗並不知道皇帝的全部心思,也不知道他為何會如此沉穩的原因所在。

要說後金目前所處的形勢,確實很惡劣,但比歷史上的最低谷,也不算差得太多。

在皇太極登基之初,明軍西有寧遠堅城,東有皮島毛文龍,朝鮮亦是敵對,西北則有蒙古諸部,北方黑龍江流域還有索倫等部。

而且,後金不久之後又遇上了大饑荒,要不是袁大人賣糧給蒙古人,餓也把後金餓垮了。

所以,對于目前後金的劣勢,朱由校也沒有輕視低估。更沒有催戰逼戰,而是積蓄力量,準備再重擊後金。

不催戰逼戰,也不是就徹底息戰。朱由校還有秘旨,要遼南、東江本部,以及遼西熊廷弼,要襲擾不斷、各戰輪戰,讓後金不得消停。

而再次大反攻的時間,朱由校初步定在了冬春交接。一方面,有利于遼西軍隊過遼澤;另一方面,明軍的裝備應該更換完畢,糧彈儲備也支持大的軍事行動。

還有一點,根據歷史的了解,以及搜集到的情報,後金的糧食儲備已經很少,甚至是消耗將盡。

遼南的失守,以及秋天明軍要采取的襲擾燒田,更將大大加快後金的饑荒來臨。

饑荒一起,後金的形勢將是大壞,再加上四方發力,將後金打得半殘也是大有可能。

而且,後金內部的紛亂也是大概率的事情。這就要看納拉忠明那邊的作用了,降夷來投,人心不聚,後金各部不能團結,才是最為致命的。

所以,朱由校才要以穩求勝,等待著自身戰力的增強,敵人的衰弱,再大舉發動。

操之過急的話,一旦失利,可能就給了後金喘息的機會。

現在三方明軍緊逼,也彌補了朝鮮和蒙古諸部這較弱的盟友。使得後金需要全力應付,抽不出身去搶蒙古人的牛羊馬匹,以及朝鮮的糧食人口。

糧食物資快耗盡,又搶掠不到進行補充,大饑荒將對後金造成怎樣的打擊,是可以預料到的。

孫承宗坐下之後,將整理好的軍報一一奏上,特別講到了劉興祚,請示萬歲如何處置。

對于反正歸明的劉興祚,孫承宗認為加官恩待是正確的。但是否能夠相信,他持保留意見。

也就是說,孫老師想把劉興祚留在京城,給個好听又虛的官職,並不給他實際的兵權。說白了,就是好好養著給外人看的。

朱由校對此沒作最後的決定,在他看來,這樣做固然穩妥,但卻透著不信任,達不到他的目的。

當然,歷史是歷史,他也要看過劉興祚,並考察一番後,才能決定是否重用。

除了劉興祚的安置,就是皇帝要召熊廷弼和毛文龍入京陛見述職的秘密安排了。

孫承宗認為應該分開召見,時間在秋天比較合適。朱由校在時間上沒有異議,但卻不同意分開召見的安排。

「朕知孫師擔心熊、毛二人不和。」朱由校緩緩說出自己的理由,「但平遼大計,將帥不和、軍隊分心乃是大忌。遼鎮、東江鎮乃是平遼主力,不能精誠團結,密切協同的話,終會壞了大事。」

孫承宗確實有些擔心,在他看來,現今的形勢下,熊廷弼、毛文龍該是換掉一個的時候了。

當然,他比較看好科舉出身、文武全才的熊廷弼,對毛文龍這個野路子出身的將軍,不是很青睞。

「如果熊廷弼和毛文龍能同舟共濟、精誠團結,豈不避免了臨陣換將的弊端?」朱由校沒有否決孫承宗的提議,可也沒有輕率贊成。

歷史已經證明,遼東戰局一壞再壞,很大程度上便在于朝廷的頻繁換人。

熊廷弼第一次主政遼東,已經壓制住了後金的勢頭,如果不是換上文官袁鳴泰,遼沈未必會失守。

等到老熊第二次出山收拾殘局,文官集團又弄出了王化貞來分權掣肘。要不是皇帝果斷出手,歷史的悲劇又會重演。

現在,經過幾次防守反擊戰,遼東形勢已經扭轉,也意味著平遼大業進入了關鍵階段。如果能不換將而達到目的,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關鍵是換將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高級武將雖多,可要麼不熟悉遼東和建奴,要麼就是資歷不夠,難以服眾。

反正,朱由校覺得能接替熊廷弼或毛文龍的,除了孫老師和袁老師,還真是不能讓他放心。就算是孫老師,在他心目中,也只是勉強夠格兒。

「萬歲持重謹慎,微臣欽佩。」孫承宗也沒有太過強項,畢竟這都沒有最後決定,如果能象皇帝所說,熊、毛二人能捐棄前嫌,自然是最好的。

朱由校擺了擺手,說道︰「孫師不必如此,朕還年輕,有些考慮不周之處,需要孫師、袁師這樣的老臣出力扶持,諫言糾正。」

停頓了一下,皇帝繼續說道︰「兵部優選津鎮、登鎮水師將領和官兵,組建遼東水師的工作,又要勞孫師費心,抓緊完成了。」

遼東水師听起來名號很大,其實就是以遼河、渾河等河流為主的內河水師。

組建之後的前期工作是運輸,以節省陸路的耗費。等到熟悉河流航行後,也將成為進攻建奴的主要輔助力量。

「兵部已行文津鎮、登鎮,由他們挑選水師將領,拔調官兵和船只。」孫承宗趕忙拱手答道︰「另外,還將從遼鎮、東江鎮挑選熟悉地理的兵丁,共建水師。」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孫師知道遼東水師的重要,不僅是運輸物資,將來可能還要與建奴作戰,很是重要。」

「微臣明白。」孫承宗躬身答道。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提醒道︰「調熊廷弼和毛文龍回京述職之事,一定要保密。朕決定走密奏程序,不走兵部行文。」

孫承宗想了想,稍顯無奈地躬身應承。

這雖然不太合程序,但孫承宗也不是迂腐之輩,知道保密是為了不讓建奴知曉,也是從大局出發的最佳選擇。

遼西、遼東兩大兵團的指揮離開前線,對建奴來說,絕對算是可趁之機。若是借此發動,群龍無首之下,說不定會有麻煩。

當然,熊廷弼和毛文龍入京述職,肯定會安排臨時接替自己的人。東江鎮可能就是苟真懷或陳繼盛,遼鎮估計是何可綱或馬乘飛。

兩人述職後,也會趕在河流冰封前返回各部,不使建奴有可乘之機,也為反攻行動提早進行布置。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