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45章︰听天由命

這幾天,李淵一直處于心跳加速、又喜又驚的狀態之中,喜的是李密屠戮江南士族的壯舉,並沒有讓魏國造成多大的動蕩,這讓李淵備受鼓舞。他覺得自己麾下的關隴貴族似乎也沒那麼可怕,只要自己能夠像李密這般,以快馬斬亂麻之勢把關隴貴族各個門閥的家主、核心人員屠殺干淨,各家便會陷入群龍無首之境,到時候想怎麼炮制關隴貴族子弟都行,至于關隴貴族的門生故吏失去了追隨的對象,只有效忠于李氏皇族。

讓他吃驚的是楊侗率領十萬隋軍逼近襄陽,朝發即可夕至,而隋軍的到來,令全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經過緊急招募和尚、道士從軍,荊襄地區目前的駐軍又到了三十五之多,除了夷陵郡七萬和舂陵郡的十二萬軍隊外,襄陽城外還有四萬駐軍,分別由永安郡王李孝基、淮安王李神通統領,駐扎在京城東郊,當作陰城縣和安養縣後援,漢水防線的西城石泉、西城洵陽、西城黃土、西城豐利,淅陽勛鄉、淅陽武當、淅陽均陽、襄陽陰城各有駐軍一萬,襄陽城中還有一萬元從禁軍,和李建成麾下的兩萬新軍,若是算上一萬名武川卒。

但是誰都知道,這三十五萬大軍看似嚇人,但是刨除李世民兩萬嫡系、舂陵十萬精銳、張士貴一萬精銳、一萬元從禁軍、兩萬新軍、一萬武川卒、李孝基一萬精銳、李神通一萬精銳之外,剩下的十六大軍全都是強征入伍的新兵,訓練跟不上不說,甚至連鎧甲武器都湊不齊。這些兵湊湊人數尤可,讓他們和隋軍作戰的話,恐怕是不僅幫不了精銳之師,反而會引起恐慌,導致全軍潰敗。被蕭銑軍吭害了的杜伏威,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這天早朝散後,蕭瑀疾步匆匆向御書房走去,他是在大清早才接到李世民親筆信,李世民在信中提到楊侗極有可能攻打李密,在南陽的一切行動都只是麻痹李密,並且認為楊侗會利用攻打高句麗的辦法對付李密,就是遣一支奇兵沿海南下,從長江直襲江都城。盡管這只是李世民的猜測,可是蕭瑀相當贊成這個觀點,因為他也覺得以楊侗喜歡劍走偏鋒作戰風格,極可能會走這一步險棋,這種戰術已經在高句麗得到了成效,楊侗故技重施也很正常。

與此同時,蕭瑀也認為李密是大唐王朝的天然盟友,唯有保持隋唐魏三足鼎立之勢,大唐才能長久立足,不然的話,下一個就是李唐王朝了。至于林士弘和孟海公匪性難改、小富則安、目光短淺,根本沒有資格和隋唐魏相提並論,要不是生存在水網縱橫的南方,錯開了幾大諸侯,這二人早就被滅了無數遍。

蕭瑀走進了武德殿,不多時便來到御書房,他對當值宦官拱手道︰「請代我稟報聖上,就說蕭瑀有十萬火急之事求見!」

「請相國稍候。」

宦官入內稟報,很快就帶回了李淵的口諭,並行禮道︰「蕭相國,聖上請您進去。」

蕭瑀深知現在很難說服李淵,但也認為自己必須向聖上說明清楚,讓他意識到李密對于大唐的重要。

……

御書房內,李建成正在向李淵介紹生鐵進展情況。

「父皇,我們這兩個月來從寺院、道觀以及民間征集生鐵和鐵器,一共獲得生鐵兩百十萬斤,銅料四十萬斤,基本可以滿足新兵的武器裝備需求,軍器監和將作監現在晝夜不停的打造兵器鎧甲。」

「隋朝有沒有遵守承諾?」李淵有點緊張的問道,如今他已經沒有精力處理亂七八糟的政務,一律由李建成代勞,凡事只听一個結果,糧食是重中之重,所以隋朝是否遵守房玄齡立下的承諾十分重要。

「隋朝倒是信守承諾,糧食都是優質稻米,不過……」

「不過什麼?」

「就是太貴了。」

「戰亂之中,萬貫冰冷家財也不如一斗米實在,貴一點都無所謂。」李淵沉吟了一下,又說道︰「一件兵器、一套鎧甲耗時太久,一時間也趕制不出多少,可以稍微押後一些。先把收集到的銅料全部鑄造成開元通寶,務必在戰爭爆發之前,將黃金白銀和銅錢全部換成糧食。」

「兒臣遵命。」李建成猶豫了一下,應了下來。

「礦山進展得如何了?」

「眉山郡平羌縣的鐵礦山已經找到,不過礦藏位于岩石下層,很難開采,如果全力開采,每年最多也只能產鐵百萬斤左右,遠遠無法滿足軍隊和百姓需求,兒臣現在已經責令當地官府全力開采,並在平羌縣建立冶煉工場,最多三個月後就能冶煉出第一爐生鐵。從平羌縣運到龍游縣,然後通過江水直達夷陵流頭灘。」說到這里,李建成看了父皇一眼,又說道︰「兒臣擅自作主,令眉山郡守從平羌縣礦場開鑿一條官道直達龍游縣江邊。」

「這都是小節,皇兒做得很好。」李淵揮了揮手,又問道︰「平羌礦場可有伴生銅礦出產?」

李建成搖了搖頭,「基本上沒有。」

李淵沉默了,心中忽然有些不舒服起來,只因李唐從民間征集到的生鐵和銅料,其實都是在吃他所謾罵、痛斥的隋朝的老本,這讓他格外難堪。更令他揪心的吃老本不能長久,最多只能再征集一兩次,否則就會激起民變。

過了半晌,李淵緩緩的說道︰「我們之前專門針對銅鐵召開了一次朝議,是因為生鐵和銅錠事關重大、迫在眉睫,沒有銅鐵,無法成就帝國,如果我們沒有穩定的銅鐵供應,就造不出兵器鎧甲、造不出開元通寶,我們大唐王朝就無法持久,所以我們盡管討論過,但如果遲遲找不到穩定的來源,危機就會一直困擾著我們,甚至愈演愈烈,直到我們大唐王朝無法支撐下去,希望皇兒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

「兒臣明白。」

「皇兒繼續說。」

「父皇,銅鐵產自礦山,只要找到就好辦。兒臣自從發現缺少銅鐵之後,就派出工部工匠分赴巴蜀尋找礦脈,但這是一件很耗費時間事情,而且有時候即便是找到了礦山,卻因為交通無法運出。」

「有沒有想過從外部解決?」

「兒臣想過,但基本不可能。」李建成苦笑道︰「天下有名的鐵礦區有十處︰一是歷陽、二是江夏、三是武安邯鄲、四是遼東、五是涿郡和右北平、六是五原、七是雁門……」

「夠了!」李淵粗暴的打斷了李建成將要說的另外三處礦場,不用听他都知道這三處鐵礦場位于楊侗的地盤。听這些,實在太人了,還不如不知道呢?

「……」李建成尷尬的閉嘴。

李淵黑著臉道︰「朕就不信巴蜀除了眉山,其他地方就不有礦山,讓工部的官員集體看書,從《區宇圖志》一一查找。」

「兒臣遵命。」

李建成頓了一頓,又說道︰「汶山郡郡守來信,說是有很多羌人入境,前來交換生活物品,他們的物品大多是牛皮馬皮、羊皮羊毛,兒臣覺得可以和讓他們帶來耕牛和戰馬,父皇覺得如何?」

李淵雙眼一亮︰「再好不過了。」

「兒臣可以讓地方官員試一試。」

「很好!」

話音剛落,蕭瑀快步入內,躬身施禮道︰「微臣參見聖上!」

「蕭相可是有要緊之事要說?」李淵問道。

「稟聖上,微臣認為勢弱的堯君素和杜伏威攻打李密之事,極有可能是楊侗拋出來的誘餌,事實上,楊侗極有可能已經沿海路南下,從背後攻打江都城。聖上,江都城一旦被攻破,李密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高建武。」

李世民在信上著重交待蕭瑀,讓他將信上內容當成自己之所思,這正是李世民的精明之處,一來可以避開結交皇帝近臣之罪名,以免父皇反感;二是蕭瑀乃是他的支持者,蕭瑀若是獲得封賞,對李世民也有好處;三是蕭瑀說完之後,宇文士及再帶著自己的書信入宮面聖,然後是李建成,三管齊下之後,使出兵支援李密之提議變得更有說服力,父皇也將認真考慮李密對于李唐王朝的重要,而不是開口就否決。

實際上李密對于大唐的重要意義,李淵心知肚明,今天的朝會上,李唐君臣就專門針對鄭元璧求援之事討論過,有李密在徐州、江淮、江南牽制,隋軍不會也不敢全力攻打唐朝,這一點是今天達成的共識。楊侗從海路進軍江南的觀點,還是首次听聞,不過當蕭瑀說到‘高建武’三個字的時候,立馬就認可了這個說法。

一時間,心中是又喜又憂。

喜的是楊侗首選之敵不是自己,使自己有充足時間來處理內部之敵;憂的李密一旦敗亡,李唐王朝就會失去最強大的天然盟友。

過了半晌,他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就算我們看穿了楊侗之策,也來不及通知李密了,從襄陽到江都,少說也要十天時間,信使要避開隋軍的重重盤查,路上所花的時間就更多了,當信使到江都城的時候,江都城恐怕已經淪陷了。」

「聖上,或許還有挽救的辦法!」

「蕭相國有什麼辦法?」李淵立刻明白蕭瑀要說什麼,只因朝會上,也有人說要進軍江淮,不過被他一口否決了。

蕭瑀說道︰「聖上,我們可以出兵南郡,逼荊襄隋軍集中于南郡,柴駙馬之軍便可以從後面攻打堯君素和杜伏威的隋軍……」

「不可能。」不等蕭瑀說完,李淵如被踩到尾巴的貓一樣,立馬就炸毛了,毫不客氣的斷然拒絕︰「朕又是滅佛,又是禁道的,把滿天神佛都得罪了個遍,才得到這麼一點點兵,這些兵訓練不到一個月,連裝備都缺,怎麼打?拿木頭刀子上陣嗎?這是我大唐最後的力量了,朕敗不起,絕不答應、不同意出一兵一卒。」

「……」蕭瑀一頭黑線,萬萬沒想到皇帝拒絕得這麼干脆利落,空有一番打算,愣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李淵怒火萬丈,陰沉著臉一言不發。

楊侗好不容易消停一下,你蕭瑀卻讓我主動開戰,這不是讓我的兵去送死嗎?我的兵打沒了,我的命也沒了。

李建成明白父皇因何惱怒,連忙當起了和事佬︰「父皇,李密和我們是唇亡齒寒的關系,重要性不言而喻。蕭相國出于天下大勢考慮,才會這麼急切。您冊封蕭相為政事堂相國、御史大夫,不就是看中蕭相國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品質嗎?」

說到這里,李建成又向蕭瑀拱手說道︰「蕭相國,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父皇也說了,我們的兵大多是不堪一戰的新兵,我們甚至連鎧甲武器都湊不齊,又怎麼能夠救得了李密?關鍵是楊侗具備全面開戰的實力,要是我們招惹他,隋唐之戰、隋魏之戰極有可能同時爆發,我們根本抵擋不了隋唐邊境的幾十萬虎狼之師,生死存亡之際,您說誰能救我們?」

李世民要是听到李建成這番話,不知是何感想,反正蕭瑀是啞口無言了。

「蕭相國,這不是朕膽小怕事,實在是實力不如人,得認。我們以前就是好高騖遠、目空一切、不敢面對現實,才會屢戰屢敗,再不長記性,我們真就亡國滅種了。」李淵這時候也緩過氣來,嘆息道︰「李密那邊,朕是愛莫能助,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派幾支信使,讓他留意海上動靜,能不能及時送到他手上,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蕭瑀萬般無奈的嘆了一口氣,低聲道︰「微臣明白了。」

李淵和聲道︰「明白就好,李密若滅,隋唐大戰也將開啟,給我們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蕭相國理應把心思放在朝政上,我們日後才能和楊侗放手一搏。」

蕭瑀知道歸根到底是聖上被楊侗打怕了,已經徹底失去力爭上游、搏擊升空的斗志,恨不得立即撤出襄陽,跑到巴蜀偏安一隅,安安分分度過余生;但是楊侗滅了李密,不,只須掌控大局,就能抽了數十萬雄兵,然後挾大勝之勢進攻李唐。

現在的李唐王朝連皇帝都失去奮進之志,巴蜀有四塞險關又有何用?失去了人心的李唐國祚又能堅持得了多久?苟延殘喘的日子又豈能長久?

再看人家楊侗,雖然佔據了有四關之險的關中,但他始終沒有憑之為恃。雖然花費人力物力無數去修建高大、堅固的新長城,但是他從一開始就將之定位成進攻前的堡壘,目的是出兵之後,免得後方空虛,讓百姓吃大虧。有這道長城在,軍隊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征伐域外。

這才是皇者應有的氣勢。

一一對比,蕭瑀心中生起一股難言的疲憊之感,意興闌珊的躬身行禮道︰「微臣告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