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國家大事,丞相做主就是,不必給我這個老太婆說,能夠在晉陽安享晚年,心願已足!唯一的願望,就是看著侑兒,政兒長大,成家立業!」蕭太後笑著擺擺手。
「太皇太後一定會見到的。只是陛下最近在建立冬季大棚,沒有時間回來,等年後把春耕弄完,第一階段就差不多了,日後就可以安心在晉陽做那些事情。」鄒羽听出了蕭太後的意思,不由微微松一口氣,笑著解釋道。
「冬季大棚?那是什麼?」蕭太後意外的問道。
「當年臣在遼東,因為食物困乏,因此在冬季種植糧食!只不過當年因為沒有玻璃,只有使用草席等物件,能種植的東西有限;現在有了玻璃,所有糧食,蔬菜,都可以種植,所以陛下正在實驗,以便于推廣給百姓!無論是大棚種植,還是糧食種子的改良,都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日後定然名留青史,說不定能蓋過先帝!」鄒羽笑著解釋道。
「名留青史?蓋過先帝?先帝還有何名聲?都說蓋棺定論!李淵一個煬字,將讓先帝遺臭萬年!」蕭太後慘然一笑道。
「是非功過,自然有後人評說,其實臣認為越王做得對,先帝應該叫明帝才對。」鄒羽嚴肅的說道。
楊廣有三個謚號,一個是李淵加的煬;一個是越王楊侗加的明;另外一個是竇建德加的閔。
「煬——重昏暴」、「明——重功業」、「閔——重悲哀」。
鄒羽的話一出,蕭太後非常意外,愣了一下問道︰「你認為先帝沒有做錯?」
「先帝做事,對錯兩說,不過修建運河溝通了南北,舉辦科舉打破世家人才壟斷,征討遼東消滅一個威脅最大的鄰居,這些事情即便當代不受益,也是利在千秋!無論繼任者是誰,都得承這個情。」鄒羽嚴肅的說道。
「想不到,最理解先帝,居然是一個他素未謀面的人!如果先帝听到你的話,一定死而無憾!」看著四周動容,沉思的眾人,蕭太後熱淚盈眶,感激的說道。
「臣不過實話實說罷了!先帝勞民傷財,急功近利,這是事實,雖然這些事情? 許多都是世家在其中逼迫? 爭斗!也掩飾不了先帝不理解百姓的事實!任何一個帝王,不理解百姓之辛苦,他就做不了一個好的帝王。官員也是同樣如此? 因此我才要求,無論大小官員? 都要先做基層!沒有做個基層的官員,不得入中樞!」鄒羽毫不掩飾,朗聲說道。
「丞相英明!」陪同的李靖? 房玄齡等人? 心悅誠服的拱手彎腰施禮。
「丞相事務繁忙? 老太婆就不打擾了!」蕭太後起身含笑道。
「恭送太皇太後!」
「這天下? 有你!先帝無憾!老太婆也支持。」走了兩步,蕭太後停下來? 頭也不回的感嘆道!有鄒羽今日一席話,即便再怎麼樣,楊廣也只是毀譽參半,別人再怎麼詆毀,也沒有用,楊廣這個隋煬帝的謚號,算是摘除了。
這古人,視死如生,對于身後事的看重,超出了想象,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死後的名聲!鄒羽在如此多心月復將領面前,評論了楊廣,這也算蓋棺定論!至少說這天下,只要不被李淵奪得,楊廣就不會被史書記載成煬帝!
「恭喜王爺!」蕭太後走後,房玄齡笑著說道。
「何喜之有?她認不認同,都是一樣!」鄒羽無所謂的說道。
「這不一樣的!至少名聲要好許多,也更容易讓人接受!」房玄齡微微一笑道。
「名聲!你說的是日後留下的名聲?那玩意還不是當權者寫給後人的!」鄒羽不屑的說道。
「那不一樣吧,即便修改史書,也總有人記得的。」李靖遲疑了一下說道。
「史書也是人寫的!自然有寫的人自己的喜好在內!時間長了,這世人就當真了!即便有那麼三五個,一小撮,知道真相又能如何?
帝辛征討東夷,國內主力不在,被周所滅;秦始皇三十萬大軍守長城,六十萬大軍守南越!百萬精銳鎮守邊疆,無始皇令不得返回中原,結果六國余孽趁機反叛,劉邦奪了天下;哼哼!結果如何,帝辛,始皇被說成暴君!你們說說,真實的情況,真如史書記載嗎?」鄒羽不滿的說道。
「」屬下以為,帝辛其天資絕代、聞見甚敏、神武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撫梁易柱之力。即位後,重視農桑,任用賢能,開疆拓土,國力鼎盛,終以王權勝壓神權!只是和先帝有些相似,急功近利,以至于功虧一簣。」房玄齡想了一下說道。
\咪\咪\閱\讀\app \\
「嗯,據說夏商之時,尤重鬼神!祭祀之事,不但名目繁多,而且祀品非常重!」裴世清點點頭贊同道。
「這並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被人所迫!任何一樣變革,必然觸動部分人的利益,這樣難免有人不滿,這就需要想辦法平衡!」鄒羽淡淡的說道。
就像他的集體搬遷,從新分配土地,世家就非常擔心,特意沒有去動盧家,王家的地,當然,也沒有給他們修水渠,水車。今年收成一下來,不但是盧家坐不住,就是那些佃戶都坐不住了,本來鄒羽就要重新分配土地,有自己的土地,那個還願意做別人的佃戶。
世家雖然有些不滿,不過鄒羽在商業這一塊,讓步不少,因此他們賺得更多,加上平時鄒羽有意無意露出口風,天下太平之後,貨物賣得更遠,利潤更大。
就房玄齡統計那里,現在世家幾乎都把土地交出來了,畢竟不交出來,也沒有人種,而且優良種子這些,也沒有他們的份,交出來還有補償。
說實在的,雖然他們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也有好幾百畝上等田地,按照新的種植方式,收入減少並不多,唯有佃戶沒有了,這才是難題。
原本的家奴只是作為下人,打手的存在,現在沒辦法了,種地去吧!這也是無形中削弱了世家,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盧家雖然家大業大,不過現在人才兩分,大房帶著二四房的去了長安,三房投靠鄒羽,後來鄒羽多次要人才,又出來不少年輕人,人才確實不少,不過沒有武裝力量,地盤又在鄒羽治下,還不是任由拿捏。
鄒羽話中的難免有人不滿,這就是說的現在的世家,裴世清等人明白,不過並沒有變大不滿,畢竟這其中就像鄒羽說的,關鍵還是平衡!一味的打壓,當然會引起反彈。好在鄒羽這方面一直做得不錯,很願意讓別人嘗到甜頭,對待下屬,百姓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