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恪以為自己寫論文的速度會很快,但隨著第六篇論文的發表,從第七篇開始,寫論文的速度明顯下降,因為涉及到電子流理論的結構性內容,太多需要解釋的地方。
這些地方他都得查資料,將需要解釋的地方加以引用解釋,需要避免的地方予以避免抄襲。
只有這樣做,才能確保論文不會有瑕疵,不會與別人的版權、專利起沖突。
「太難了!」
「寫論文比我搞研究難了一百倍!」
時間已經進入九月份,夏科大開學,杜恪也成為其中一份子,報道辦手續的事情,陶勛安排了李娟陪同他。李娟就是那個圓臉可愛型女碩士,夏科大男多女少,漂亮的就更少了,就李娟這普通長相,都能稱得上是班花級別。
「杜恪,你也太牛了吧,听老陶說向你約稿了,我的天啊,這可是SCI一區的頂級期刊!」李娟年紀比杜恪大了幾歲,今年剛剛申請擔任陶勛的助研,同時也在備戰考博,「我要是能在發一篇論文,估計全校哪個博導都任我挑,何況呀。」
也就是上個月,杜恪意外收到了《物理評論快報》的約稿,定向邀約電子流理論方面的論文。
剛收到的時候,杜恪還以為自己看錯了,他明明只投過《物理評論B》,怎麼會來一個更牛逼的期刊約稿。即便兩家期刊都是米利堅物理學會旗下,但是兩家期刊編輯部可不共用,各自一套編委成員。他便向《物理評論快報》發函詢問,被告知是一位物理界大發的約稿。
這位物理界大,同時擔任了兩家期刊的編委,並且是米利堅物理學會的議員。
不過對方並未透露到底是哪一位大。
「是約稿了,我現在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寫,爭取年底能完成一篇吧。」杜恪隨口說道,他值得寫的就是電子流理論,但是目前新論文難產,所以只能等。
總之得到《物理評論快報》的約稿,他已經可以吹噓自己在物理界,是一號人物了。
「你年底就能寫出來嗎,我的天,那你畢業都不用愁了,不對,是博士畢業都不用愁了。等你畢業了,進研究機構起步應該就是副研究員,留校的話,起步也是副教授吧。不像我啊,現在申請助研還得請老陶吃飯,李鵬飛你知道嗎,就是那天吃飯坐你旁邊的那個,他也想申請老陶的助研。」
助研就是助理研究員,中級職稱,相當于大學講師。
「不記得了。」
「好吧,你是貴人多忘事,哎對了,我好歹是你師姐,什麼時候論文需要我幫你查資料,隨便打招呼,師姐給你跑腿,只要一個第三作者就能收買。」李娟笑了笑,以半開玩笑的方式掩飾自己得想法,第三作者地位有點低,但如果時SCI論文,再低都是有用的。
這讓杜恪眉頭一挑,覺得是個好想法︰「李姐你真這麼想,掛第三作者也行?」
「嗯嗯,不要求高,論文第三作者就行。」
「這樣的話,我還真想麻煩你一下,我最近在寫一篇論文,但是感覺雷區比較多,涉及到的交叉論文需要查資料,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幫我。」
「行!」李娟一口答應。
為了蹭個第三作者,她是豁出去了。
「那好,我回頭把需要查的資料方向發給你,你抽時間整理出來。」
在李娟的帶領下完成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手續,順便將李娟拐來給自己當工具人,杜恪心情不錯。他是要當實驗室大老板的,手下肯定要一群馬仔,李娟的積極性不錯,作為一個女生能考夏科大研究生,能力肯定不俗,所以暫時可列為考察對象,表現好的話,可以吸收進自己的實驗團隊。
……
對于杜恪來說,就讀夏科大研究生的好處,就是很多實驗室可以自由進出,包括廬州微尺度物質國家研究中心,他都憑借陳教授的關系,拿到了門禁卡。
值得一提的是,陳已經卸任了少年班學院院長職務,原因有點丟臉,在他任職期間,少年班除了一個曹原竟然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成績,被不少人私底下批評不盡責、無作為——這都是陶勛告訴他的,否則杜恪還不知道,陳已經在權力斗爭中落敗。
不過畢竟是功成名就的大牛,管理或許被詬病,教學能力還是有的,目前繼續從事化學物理教學任務。同時他還是微尺度研究中心的單分子物理和化學實驗室副主任,杜恪的門禁卡就是掛了這個實驗室的名。
「敢情前兩天周教授挖我,還有這麼一層深意在其中。」他想到前兩天在大門口遇到物理系周教授,周教授問他願不願意讀自己的研究生。
如果陳院長職務還在,周教授絕對要忌憚一二。
不過杜恪知道了陳的現狀,依然沒有改換門庭的打算,怎麼說陳對他也是有知遇之恩。況且他又不是真的要一頭扎進學術圈子里,醉心物理學。
他知道自己真不是搞研究的那塊料。
混個博士學歷足矣,再把電子流電池開發出來,名利雙收,然後兩個世界來回穿梭,享受人生即可。故此,陸陸續續好幾位教授「挖」他,他都拒絕了。
就這樣。
杜恪開始了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活。
白天要麼去夏科大看看書听听課,跟李娟交流一下資料;要麼去微尺度實驗室轉一圈,蹭點儀器設備的操作;晚上則回別墅,獨自研究電子流電池。
理論還在繼續總結,論文也在磕磕絆絆的寫。
但是電子流電池,已經接近成功,在他不斷操控心靈戰甲復刻的過程中,逐漸模索出了電子流電池的結構,現在只剩下材料優化了。整個研究過程,說難很難,換成其他人,至少要重復幾年的實驗才能完成結構優化;說不難也簡單,心靈戰甲的作用太大了。
心隨意動,讓他可以盡情的模擬長毛炸彈與藍色繭蛹。
時間,就在重復中過去,一轉眼已經到了國慶節,杜恪終于完成了第七篇論文——《如何保證原子分流下凝聚態的啟動成功》。
「電子流理論的重點來了,所有的實驗思路和理論引用,都已完成,震驚世界的第一步算是啟動了。這一篇論文,正好投給《物理評論快報》!」杜恪覺得自己這篇論文投給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子刊)應該能中,不過他還是喜歡投給《物理評論快報》。
或許是投多了物理評論系列,總覺得《物理評論快報》才是物理學的正統頂級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