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且耘耔

除了醫館和戲院,劉巴的書院也開張了。

劉巴的書院,是以官府名義與張白合開的,所以既不能稱為官學,又不能叫做私塾,不得已,張白想到了唐宋時代才有的稱呼——書院。

書院的名字是劉巴起的,叫做千秋書院,因為書院就建立在大城的千秋池旁邊,是以因湖得名。

然而這千秋書院,卻完全招不到學生。

成都是蜀地中樞,本來便有眾望所歸的郡學,這郡學是由國家出錢辦的,屬于在官辦中都是最上等的國學,領頭人就是杜瓊與何宗。

這兩人是當地的學問大家,是人人敬仰的存在,能進入郡學學習,是當地讀書人的至高期望。

然而想入郡學是有條件的,主要是看學生家族的背景,一般的寒門根本不可能拜入學堂。

千秋書院欲開新風,不限制家族背景,然而也就是因為這樣,世家子弟們反而不願意來了,他們不願意與寒門子弟一同讀書,嫌掉價。

再加上書院是新開的,實在沒有名氣,寒門子弟同樣不願報名。

寒門顧慮太多,一來寒門貧窮,怕交不上學費。

二來他們雖然仰慕諸葛亮和劉巴,但這二人在學識上的名聲,到底還沒法與杜瓊、何宗相比。學生們怕報了千秋書院後,從此再沒機會加入郡學,所以都在觀望。

見此情形,張白不耐煩之下,索性給諸葛亮下了一個任務,啟動科舉。

而且,完成任務就送武器。

這個承諾突如其來,讓諸葛亮大為興奮,系統好久沒任務,他都懷疑是不是那天晚上,張白這個「系統」被黃展打壞了。

現在好,終于又恢復正常了。

沒兩天,科舉制度就被隆重推出,效率奇高。

城門口發了榜,漢皇帝劉禪禮賢下士,一個月後,召開文武恩科。

不論士族寒門,文武人才皆可參加,考得好的給予表彰,前五名的,官府甚至可以授予下級官職。

另外,還規定了每年春秋季,設立春秋二闈。第一名叫做狀元,第二、三名叫做榜眼和探花等等。

這制度比之宋明清的科舉制度,實在簡單粗糙得不行,不過這種粗糙也有好處,省得如宋明清三代那樣,官僚勢力龐大,害國害民。

榜單一發,士族門閥子弟表示無感,而寒門子弟則大大心動。

畢竟這個時代,對于寒門子弟是太無情了。沒有家族背景,想要進入社會上層是不可能的,社會階層固定的情況很嚴重。

科舉,是升斗小民唯一的晉升之路,也是唯一公平的道路。

好不容易,總算有人報名春闈了。文科考生特別少,也就是小貓小狗十幾只。武科卻十分熱鬧,畢竟生逢亂世,武者眾多,報名者居然輕松過了兩百。

這中間,張白也做了不少手腳。

在礦場中,他手下的軍官們幾乎都是寒門子弟。包括羅蒙、連湃、還有叟人公敦楊和焦義等,這些人全都被張白轟出去報名了。

文科舉子中,張白慫恿了申儒李報名,但是他手下的寒門文人,也就這麼一個人選,沒其他人了。

要解決文科舉考試無人參與的問題,張白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那就是找程祁幫忙。

既然蜀國當地的士族子弟,都不願意參與科舉,那麼讓其保舉一部分寒門子弟入試,這總是可以的吧!

其實士族大家的外圍,總有一些落魄的讀書人,或者專門圍著士族轉悠的馬屁精。世家大族對這些人煩得很,但是又不能將他們都趕走。

畢竟他們也算大家族的外圍勢力,至少會產生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

現在正好,可以給這些人一個機會,給他們一點不要錢的甜頭嘗嘗。

而對于寒門子弟來說,他們很明白自己進不了郡學,現在有了士族的推薦,那麼能進入作為官學的千秋書院,既不算得罪郡學,又可以獲得劉巴和諸葛亮的垂青,科舉就立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幾天後,文科舉終于報了數百人,諸葛亮當即興奮地向張白表功,然後毫不知恥地當場向張白討要獎品。

張白已經準備好了,他花了半夜的時間,用建木給諸葛亮磨制了一把魚腸劍。

諸葛亮起先十分不願意,說這把劍比起匕首長不了多少,而且還是木頭的,其實抓鬼還是桃木劍比較好,雲雲。

結果,張白一劍砍斷了試劍用的鐵器。諸葛亮這才明白過來,這是靈器啊!他立刻接過魚腸木劍仔細審視起來。

張白告訴他,這柄劍是用稀有的靈寶,建木制作的,價值不菲,一把劍值數千靈珠。

一听到靈珠,諸葛亮當下眉開眼笑,又開始師父長師父短地親熱起來。

這個諸葛亮,和張白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副賤吧嗖嗖的樣子,但是平時依然是個有本事的丞相。

此時蜀國與吳國的和議終于完成了,張溫、諸葛亮甚至劉禪都很滿意。

張溫總算完成了使命,決定要回吳國復命。

不日即將啟程。

鄧芝再次身負重任,作為蜀國使者,陪同張溫回到吳國,並促成孫權最後簽署和議。

臨行前,張白給這位大哥佩了數名護衛,都是從拜火教信徒中挑選出來的。這些人身強力壯,且對阿胡拉瑪非常崇拜,所以忠誠度不成問題。

他給每個護衛都塞了銀幣,讓他們途中照顧好張溫,又給了張溫和鄧芝不少銀子,囑咐他們路上小心,自己過幾個月,一定前往吳國家鄉。

兄弟二人依依惜別,經過這一個月的相處,張溫已經完全接受了這個親弟弟。

這還不單是感情上的接近。

張溫眼見著張白在成都縱橫捭闔,結交丞相高官和各個世家,拓展生意,增益家產,已經充分肯定了他的性格和能力。

吳郡張氏要振興,只靠自己一人到底是有些獨力難支,如果再有張白幫襯,那麼張氏的興起就確實了。

他心里一直都在盤算著,怎麼樣把張白留在吳國,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辦法。

一個家族要綁定自己的子孫,最好的辦法就是婚姻,這是大事。

張溫離開的時候,諸葛亮、秦宓、吳懿等人都來送行,張白身份不夠,便沒有參與交談,只向張溫道了別。

吳國使者終于離開了,讓蜀國上下松了口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