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在宋代宮殿儀仗制式中,有所謂的「真武隊「,當中陣容就包括「金吾折沖都尉一員,仙童、真武、螣蛇、神龜旗各一「。然而,另有說法指螣蛇是五方神獸的獨立一員,位居中央,色尚黃。

大巫與荀子生于同一時代, 他口中的騰蛇與我們後世記載中的騰蛇略有差別,因為後世認知的騰蛇源自荀子,大巫認識中的騰蛇源自上古,並非後世所見那種兩肋生翼的騰蛇,而是接近神獸玄武尾部的騰蛇,形似修蛇, 頭無龍角卻生有龍蛇頭頂有瘤虯面凶,身無鱗, 四肢腳。

一瞬間強良的形象就變得猙獰可怖起來, 虎面本就凶神惡煞,口中兩根長長的獠牙上海掛著一條修蛇,手里握著一條更粗的修蛇,四蹄之後還長著生有骨刺的「」肘子「」這形象就一個字凶!任何人看了都會被嚇破膽子。

強良魔改成功,無疑讓大巫自信心爆棚,便開始著手下一位有略有爭議的祖巫。

比尸!

《海外東經》記載「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耳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比尸或稱「奢比「,半人半獸的怪物,《山海經•大荒東經》說它是神,長著人的頭顱和野獸的身體,一對大耳朵上戴著兩條青蛇,名字叫奢比尸。《山海經•海外東經》肯定了這種描述,並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

善用毒,為毒之神。還有可改變天氣,所以還是天氣之神。

但該贛榆乃有據可循之處, 很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于鹽倉城,屬瑯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瑯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于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LYG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于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于秦,奢比尸國位于今之贛榆;要是成書于漢代,奢比尸國有可能位于古郁洲,即今之LYG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于LYG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 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 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

當然大巫並不知曉後世考古的發現, 但生活在那個時代,他卻知道贛榆在何地。

此時,秦國未統一天下,贛榆還在楚國治下,若說比尸祖巫是天神,記載之中又其族裔流傳,不似天神更像是某個種族,可大巫他們就是巫族之後,雖不敢說他們是世間僅有的巫族,不過他們傳承絕對正宗,楚國自然也有巫族存在,而且楚國的巫族文化更加濃郁,可惜與大巫這一脈並非一路人,楚國巫族更接近上古巫族行事,大巫他們則是吸收了先進文化融合之後的新生代巫族,說不上誰優誰劣,一個順應時代,一個恪守本分,從文化上來說楚國巫族更貼近上古巫族,從生存角度來說,秦國巫族更加適應這個社會。

大巫覺得楚國巫族十有八九就是比尸祖巫的後代,比尸祖巫獸身、人面、大耳,耳兩青蛇,楚國巫族就有紋身秀面的習慣,喜歡操弄毒蛇,毒物。

這些都與比尸祖巫相關記載吻合,或許楚國巫族之中又比尸祖巫的明確畫像,但楚國遠在千里之外,他現在想要臨時抱佛腳也來及,沒有辦法大巫只好再次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沒有參照就根據自己的想象力編造一個心目中的祖巫出來。

比尸祖巫獸身、人面卻未說明是那種野獸的身軀,參考楚地傳說他為比尸塑造了一具揉淬龍虎之像的軀體,七分向虎三分像龍,外覆蓋有黑色鱗片,大耳垂下若懸壺,在耳垂之上咬著兩條青蛇。

對于比尸的塑造大巫並不算滿意,他始終覺得差點意思,可這眼下條件有限,他無法做到完美還原,唯有這般將就著,只希望邪祟不會看出端倪,大巫甚至都考慮要將比尸放在靠後的位置,畢竟祖巫有十二個之多,那邪祟不見得就能一一辨認,就如同剛剛看到燭九陰一般,說不定邪祟一眼就被嚇破了膽子,不敢繼續直視。

想到此處大巫心情稍稍好了一些,重新開始著手準備下一位祖巫的顯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大巫將下一個目標放在天吳祖巫身上。

天吳是古代華夏神話傳說中的水伯。它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山海經》記載:「陸吳,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雲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伯,前面都是對它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蛩蛩「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山海經里面提到的吳人並非現在吳越之人,卻也與秦漢時期的吳人息息相關,可以說山海經中的吳人乃現在吳越居民的先祖。

山海經中描繪的吳人屬于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