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一十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四)

「我們不改簡化字,不行白話文,他們就不會鬧事了嗎?只要我們不再以四書五經為綱,改為經濟格物之學,我們與他們的決裂就是必然的。既然他們這麼心念念四書五經,如此追崇先賢古禮,我倒可以給他們一個殉道明志的機會。現如今這天下,真的很缺人才,但就是不缺想當官的讀書人。」

李公亮听完劉玄這淡淡然的話,知道這一位的心思,便開口道︰「殿下,請問屬下該做些什麼?」

「白話文和簡化字會從報紙和學堂教材開始推行。京兆府是核心地方之一,你必須控制住。這里有國子監改過來的京華大學堂,集賢館改過來的燕山大學堂,以及遼陽理工大學,更要成為天下推行新政的典範。此外,直隸要單獨設省,治所以後會設在天津,但暫時由你和賈化暫且把左觀察使和布政使先兼任著,就在京師治事。」

「殿下,改學政和考制,退文廟,黜文宣公府,現在又要推行白話文和簡化字,天下文人士林,只怕要群情洶涌。」李公亮對于又兼職並不大關心,他更關心另外一個問題。

文宣公府大案已經接近尾聲,發生在前周的齷蹉事不管了,光是本朝以來,文宣公府干得那些腌事悉數被抖落出來,又通過各家報紙傳到了天下各地。

原本還有不少儒生文人嚷嚷著從其它房里再擇人承嗣文宣公府,但是隨著報紙「深入報道案件」,也沒有多少人有臉叫嚷了。實在是有些說不出口了。大成文宣先師的後人,居然做出這麼多令人發指的事情。加上報紙把前周南遷,北地遭室韋人肆虐,當時文宣公干得那些丑事都翻了老賬。什麼道德大義都沒臉提了。

但是先師和天下人那張臉面還要,內閣跟翰林院、弘文館、國史館等諸多大儒名士協商後,最後定案,涉案的文宣公府上下合計一百三十一人或絞或監或流配。除文宣公世襲爵位,公府抄沒,田地財貨歸還受害人。充公的文宣公府改為弘文館大學堂。重新給孔夫子追謚封號,大成至文先師,孔廟從家廟改為天下文廟。追封荀子、孟子、管子、韓非子四位為先賢文師,配享從祀。再從先師後裔中擇一清白之人,授正六品承議使領文廟正奉祀官,從四先賢後人中擇四位,皆授從六品奉議使領文廟副奉祀官,一起負責文廟的春秋祭祀之事。

改孔廟為文廟,可以;追封孔夫子,也行;廢黜文宣公,還能接受;孟子、荀子配祀,沒問題。可是把管子、韓非子塞進文廟里去,那是個什麼鬼?天下不少文人都在犯嘀咕。而且有遠見的文人都能預見到,內閣一系列舉措都在弱化古賢先師們的影響力。這簡直就是動搖儒生根基的大事。

「神武帝遺訓里說過,追封大成先師,只是褒揚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知之、學以致用這四點,並無其它意思。只是後人曲意了他的遺訓,只關注‘學而優則仕’,‘為政以德’這些被神武帝摒棄的,那些最重要的反倒都故意忘記了。」

劉玄听出李公亮話里的意思,淡然地回答道。

「現在我要扶正祛邪,重塑新造符合新時代的士大夫。要是願意追隨的,又跟得上來的,就一起乘風破浪;要是不願意追隨,或者跟不上的。」劉玄頓了一下,意味深長地說道︰「天下之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他看著有些神情恍惚的李公亮說道︰「重明,你首先要想到的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而不是什麼讀書人,商人,工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把我們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多,把我們的敵人變得越來越少,最後清除掉那些負隅頑抗的敵人。我們的理想就可以實現了,我們這個泱泱上國天朝就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了。」

李公亮心中一凜,馬上應道︰「殿下,屬下明白了。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此言乃真知灼見,一語中的。有了這句話做指引,屬下知道該怎麼做了。」

「重明知道就好。你在京師里的工作不輕松啊。」

李公亮笑了,「殿下的京師改造計劃屬下看了,大手筆啊。以京華、燕山兩所大學堂為核心修建玉河大學區;自來水廠和供水管道;各街坊小學和各縣中學修建完善;街道改造;外城擴建;還有地下排水隧道和管道的修建鋪設;京師附近六河河道疏通、堤壩等水利的營造,總共七項大工程,需要三年內完成。確實有一定難度。」

「是的,所以我讓你先成立市政廳和規劃署,這些是大工程,也是你的大考。重明,你可要用心做了。」劉玄意味深長地說道,「淳之在東南主持田地戶籍點檢,財稅改制,也是責任重大。你和他是我的左膀右臂,所以比其他人的擔子更重些。

「有殿下的支持,屬下必定竭盡所能。」李公亮停頓了一下問道,「殿下,京遼鐵路在營造,遼東、灤州、江蘇、兩浙數十家工廠在擴建,天津塘沽港、江蘇上海港、兩浙明州港在擴建,臨榆、塘沽、上海、金州四家船廠在擴建,水師遠洋艦隊、捕鯨船隊、探險船隊、武裝商船隊都在擴編。各處都在拼命地招募人手,屬下擔心,青壯被抽調和吸引去了這些地方,田地沒人耕種,過得幾年,就怕糧食產出減少,那就是大事了。」

「重明,你記得最新的匯編數據,全國人丁有多少?」

「丁六千七百九十一萬,人口一萬萬六千五百三十七萬。」

「田地呢?」

「七百四十七萬八千六百頃。」

「重明都記在心里啊。田地合起來不過七萬萬畝左右。一人能攤到六畝多。但是重明也是知道的,這里面有旱地、有輪耕地、有棉地等等,算下來一個人能攤到兩三畝田地種糧食,其實還是地少人多。實際上我朝農田最大的問題不是勞力缺乏,而是兩點,一是分布不均衡,二是出產太低。」

「有的地方,如東南三吳、中原。關中,土地肥沃,卻人口稠密,人均攤不到一兩畝,加上地主鄉紳收斂田地,農田集中在大戶人家,普通百姓只能以做雇工,成了佃戶。有的地方,如河西隴右,倒是地廣人稀,百姓倒是能有數畝田地,可惜土地貧瘠,出產偏少,百姓艱難果月復。」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調配,地少人多、土地貧瘠的就盡量遷走,我朝這麼多土地,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土地,干嘛盯著鼻子底下那麼點東西。其次就是搞水利建設,官府規劃和投入,組織民夫營造河渠水壩,去澇防旱。」

「然後就是提高產出效率。肥料,耕種技術,農具,糧種,方方面面都跟上,一點點把畝產給拱上去。最後一點就是組織互助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