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皇後一听這話神色大變︰「陛下,讓福臨去和親,臣妾不同意,還望陛下三思啊!」
宣化帝沒想到陳皇後如此激動,不耐的說道︰「朕不是還未曾答應嗎?皇後不要這麼激動。」
陳皇後心中惶恐,嘴上說道︰「臣妾和福臨親如母女,臣妾怎可能眼睜睜的看著她嫁入蠻夷之地,此事臣妾抵死不同意。」
宣化帝見陳皇後言辭厲厲,絲毫不將自己的話放在心上,有些動怒說道︰「此事還在商討中,皇後不用這麼激動,還是早些安寢吧,朕掀起來還有些奏折未看,就先回去了。」
說完不顧陳皇後在身後的呼聲,直接拂袖離去。
陳皇後還未回過神見宣化帝直接走人,心中悲戚,怪不得今夜陛下會來景陽宮,原來事關福臨,只是怎可能將福臨前去和親,定然不同意!陳皇後心中暗暗下決定。
宣化帝出了景陽宮徑直到了梅妃宮中,看到嬌人嫵媚的梅妃宣化帝的不快消散殆盡。
兩人躺在床上,梅妃輕聲細語的和宣化帝耳語,宣化帝忽然問道︰「在愛妃家鄉,女子一般如何?」
梅妃笑道;‘臣妾哪里對女子沒有那麼多的約束,草原上縱馬的人不止是男兒,還有女子也可以像男兒那樣縱馬,我們放牧,唱歌,在一起烤羊肉,肆意無比。」
听了梅妃的話,似乎看到一群肆意玩鬧的人在廣闊的草原上盡情的玩耍,宣化帝點了點頭說道:「倒是真和朝女的女子不盡相同,那是一種奔放的生活。」
「陛下說的極是。」
第二日,宣化帝還未曾將這件事想好,早朝時大鴻瀘送來韃靼國書,請求陛下將福臨郡主作為和親人選下嫁到韃靼。
這一個奏折猶如一顆石子投在湖面上,頓時激起陣陣波瀾。
誰都知道福臨是宣化帝親外甥女,更是在中宮皇後身邊長大,平常大臣的女子也不願意送去遙遠的邊關和親,更何況是皇室的金枝玉葉,陛下和皇後能夠同意。
大臣皆是看宣化帝的臉上,宣化帝問道︰「眾位愛卿都說說。」
眾朝臣你看我我看你,終于有人出列陳詞道︰「福臨郡主身為皇室後人,應當為皇室分憂,臣贊成將郡主送去和親。」此人這話一出,居然有眾多附議之人。
這時又有大臣出列說道︰「郡主乃是金枝玉葉,小小的一個蠻荒之地怎能配娶我朝堂堂郡主,臣建議找來一名女子封為郡主送去和親便是。」
這話一出,朝中的幾位閣老皆是不贊同︰「我朝和韃靼好不容易換來的戰事平息,怎可能因為和親之時在起波瀾,更何況連年征戰國庫銀子虧空,不能在有戰事起來了。」
下面的朝臣順間成了兩派,各自訴說著自己的觀點,瞬間吵吵成一片。
宣化帝見下面的臣子各自爭吵說也不相讓,好好的一個朝會似集市一般鬧騰,瞬間覺得頭疼,這時看到在一旁袖手旁觀的太子,出聲問道︰「太子,你意下如何?」
太子在早上時候已經收到陳皇後送來的密信,已經知曉此事,但是現在不知道宣化帝的態度,太子謹慎期間只得閉嘴。
太子見宣化帝指名道姓讓自己說說,只得出列,眾朝臣見未來的儲君出列,俱是閉嘴靜听太子高見。
「和親此事體大,事關兩國關系,孤以為還需慎重才是,此事孤听父皇的安排。」太子左顧右他說了一通廢話,眾朝臣見太子沒說出個什麼來,又開始湊到一起相互討論。
太子的這一番話一出,宣化帝失望至極,堂堂未來的一國儲君唯唯諾諾像什麼話,真是讓人大失所望。
宣化帝歷來不喜歡太子懦弱,只可惜不論怎麼責罵,太子一直無長進,先人有令,儲君之位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太子身為嫡子又是長子,當之不讓的下一代儲君的人選,只是這份能耐一直讓宣化帝頭疼。
「讓你說你就告訴朕你的想法,什麼事都听朕的,你的太子之位難道是個擺設嗎?」宣化帝直接斥責道。
「兒臣不敢,兒臣愧之。」太子嚇得直接跪下請罪。
和親之事太子唯恐說錯話,陳皇後的密信意思是皇上有意讓福臨去和親,這才讓太子勸阻,但是太子哪有那個膽量和自己父皇對著干,只得跪下請罪。
宣化帝見他此樣越發不滿,冷哼一聲,又瞧見一旁的蕭欣榮問道︰「醇親王有什麼高見?」
蕭欣榮出列說道︰「兒臣贊同讓福臨前去和親。」
「哦,你這是為何?」宣化帝心中起疑,難道只是因為福臨對蕭欣榮痴纏就這麼迫不及待的想將她遠嫁嗎?
蕭欣榮似是沒有看懂宣化帝的疑心,又說道︰「兒臣曾在邊關數月,參與和韃靼王朝的戰爭,韃靼國雖然人少,但是騎兵出色,兩國征戰苦的還是百姓,兒臣只是不想在起戰事而已。」
「若是父皇同意福臨前去和親,相必百姓們會感恩戴德,歌頌父皇的仁慈,福臨郡主為百姓的犧牲,定然也會讓人銘記。」
一番話下來,宣化帝的面色緩和了不少,點了點頭︰「你說的有理,自古征戰苦的皆是百姓,朕會考慮的。」
此話一出贊同和親的人面上帶喜,嚷嚷的更加來勁,有人甚至開始歌頌陛下的這一善舉,挽救邊關數十萬無辜百姓,這馬屁拍的是宣化帝面色和緩,差點當場直接下令,還是克制自己這才沒有下旨。
後宮中的陳皇後心中不寧,一大早還未早朝已經給太子捎去信,讓太子想發設發阻止皇上讓福臨前去和親,誰知早朝結束後傳來的消息,是太子並未阻止只是說听取宣化帝的安排,把陳皇後氣的真想罵上太子兩句。
正在這時宮女稟報,太子前來宮中拜見皇後。
陳皇後咬牙說道︰「讓他進來。」
太子見到陳皇後拱手見禮,見她面上不渝口中說道︰「今日接到母後的傳信,孤本想在朝堂上勸阻父皇,只是見父皇更加偏向讓福臨前去和親,故孤才未開口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