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百九十二章 千車連萬戶,一線貫九州(兩章合一)

眼下,縣衙斜對面,有個像廣場似的大空地。

那地面都是宋福生命人用火山石鋪路的,特別規整。

空地處立一長桿,桿上飄揚一幅紅色大旗。

旗繡大字︰會寧縣衙。

每日,這四個大字,迎風飄展。

其實,宋福生還想要這一路,路邊都飄揚七彩小旗來著。

最好早上,在官吏們上班時,再讓衙役們踢正步來個升旗儀式,務必要培養出官員們為民做主的使命感。

百姓們也圍觀,共同仰望升旗,有和縣衙一心的鄭重感。

慢慢的,最好這就成為會寧精神文明方面的特色。

咱不能只抓經濟,不抓精神文明啊。

但沒空。

宋福生只倒出手讓卒吏給主要街道插上街牌,至于這些虛的,打算過年再整。

另外,縣衙門前廣場,除旗桿外,街道一旁還立兩個高石柱。

目前,那兩個石柱四面,貼滿了招工和又要收什麼的告示。

最近幾日,在縣衙當值的官吏們,來回上下班時,都快要被氣笑了。

因為那石柱邊,忽然來了一位略識幾個字的瘸腿老頭。

那老頭日日搬來一桌一凳,桌擺廉價紙墨筆硯,比他們當職的人都準時。

知縣大人昨兒還笑談︰以後你們來沒來晚,本官不用看更漏。打發人去門口看一眼那老頭在不在就知。

那老頭是干啥的呢,幫人念告示。

告示下,放一碗,全憑人心意賞。

但你要以為老頭只掙念告示的錢那就錯了。

他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幫人寫信,這信可是明碼標價的收銅板。

縣里招工量如此大,誰家沒有幾個親屬在鄉下?

大家是很講究血緣和互相幫扶的。

城里缺人干活,得告訴親戚們一聲啊,速來。

城里連婆婆丁根都算錢。

這老頭就利用這種心理掙錢。

他每日坐在石柱邊,替大伙寫信。

積攢一天信件後,老頭就收拾桌子,拄著拐杖趕到城門口,按村按莊子找拉腳車夫將信捎下去。

幾封信不佔地方,拉腳的通常又是村里人,一提誰家誰家還都認識,就意思意思,有時幫忙捎回好幾封信才收一兩個銅板。

所以說,官吏們能不被氣笑嗎?

掙錢掙到縣衙門口來啦。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听說那老頭,最近還收了幾份長期的大活。

這不嘛,知縣大人多次向外傳達,強調特產特產。

下面那些里正就干瘋啦,都不想被那些松石村之類的比下去,看啥都像特產。

今兒挖出塊石頭,明日帶幾樣說什麼山洞里挖出的寶貝,趕車就來縣衙刷存在感,讓給辨認。

搞得縣丞、縣尉、主簿、典史大人們,每日要有一個官員值班,特意弄出一間辦公場所,專門負責帶人掌眼接待。

下面這些里正來縣里就賞盒飯。

當這些里正走時就瞧見那老頭了,過來一打听是干啥的,明白啦。

那你這里能包月不?

啥是包月。

就是你經常性的給我們這些里正寫信,將你听說縣衙傳達的新精神寫到信里。

沒別的意思,我們只是想多了解知縣大人又說了什麼,又在忙著讓百姓們做什麼,城里人最近在干些什麼。

不想在下面由于交通不便月兌離大人的領導。

想要跟緊大人的腳步。

懂了,就是讓小道消息四處傳播唄。

如此的單子,常年包月的,這老頭收了二十幾份。

宋福生午休時,邊吃工作餐邊听說時都笑了。

有官員表示︰「大人,他是不是有些冒犯?」

「冒犯什麼,咱們有什麼可怕老百姓知曉的。」

在宋福生看來,那老頭屬于靠自己本事掙錢,沒什麼大不了的。

別說老頭子們,他自家的小子們,他兒子米壽,農忙假都在下面掙錢。

……

安圖村,那個靠產蜂蜜賴以生存的村莊。

從里正到下面的小孩子,全在村口翹首以盼。

沒一會兒,只看頭車從山的另一面拐了過來。

接著第二輛露面,第三輛,第十輛,第二十輛,數不過來啦。

沿著山路,車隊像小溪一般的在向養蜂村莊涌來。

來啦,這回真的來了。

知縣大人沒有騙他們。

大人說,這里年年花開滿地,蜂舞飛揚,老鄉們實實惠惠采回的好東西,本官一定要讓你們掙到更多的錢。

他說到做到。

好些歲數大的養蜂人,還沒有將蜜運出,就開始激動的哭。

用被蜜蜂蜇出腫包的手捂眼說︰終于攤上了好官,在他們最犯難時,是青天大老爺護住百姓周全。

不知是誰帶的頭,嘩啦啦跪地一片。

錢米壽此時就坐在這支取蜜隊伍的頭車里。

小孩放古代節日農忙假,特意跟來記賬掙零花錢。

不掙怎辦,錢讓姐姐熊去了,也不說還。

一問姐姐討要就遭埋怨︰

誰讓你開口就賞給國公府派來送信的小廝,我是借,你是賞。

弟啊,在外面裝面子可以,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你管我要不著。

米壽只能吃下啞巴虧。

而且這次出來掙零花錢的,可不止是米壽。

二郎宋金寶他們跟著不同的隊伍,也在外面掙錢。

這里不得不提一句,米壽還給班里一位窮同窗介紹了工作,跟他關系挺好的。

那小伙十七歲了。

第一次與宋福生講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臨時工給同窗干干,宋福生都听愣了。

扯遠了。

此時,米壽跳下車,被老鄉們前呼後擁走進各家院落,拿本子開始記錄。

裝滿多少五斤桶十斤二十斤桶了。

這一戶人家,一共拉走多少斤蜂蜜。

到最後有的人家湊不上整斤的,米壽需要標注,然後按照整斤給人核算銀錢。

「這五戶算完了,二堂伯,裝車。」

「好 !」

宋福壽放下老鄉家的水舀子,嘴里嚼著蜂蜜塊,開始帶人手裝車。

跟隊伍來的宋富貴,更是一點大老爺的架子也沒有,走街串巷,頻頻喊話,操心極了︰

「老鄉們,不著急,落不下任何一家。

倒是你們裝桶的時候一定要加小心。

你們弄點兒蜂蜜不容易,那都是被蜂子蜇出來的辛苦錢。

好東西,咱們萬萬不要浪費,我們給你拉出去那都是銀錢。」

村里正想代表村民們,向富貴他們一行人表示感謝。

宋富貴姿態擺得很正道︰

「鄉親們,要說感謝,我們也該說聲謝謝。

其實咱們屬于是合作的關系。

感謝你們辛勤勞作,心眼很實在的取出最純正的椴樹蜜。

今年,是第一次向外運賣,咱不知曉會什麼樣。

如若,賣上得價,銷量不錯,縣太爺要求我們了,明年務必還要給主動你們提價。

讓老鄉們再多掙一些,日子過的再再富足一些。

我們的目標和口號是,爭取雙贏!」

富貴揮舞著手,話落,九族隨隊來的漢子們就激烈鼓掌,必須搭台子捧場。

蜂農們不知曉這是啥意思,但也跟著一臉激動生疏的拍起了巴掌。

到了後來,竟越拍越來勁。

一張張黝黑粗糙的臉,從心里向外笑的甜蜜蜜,就像他們親手制的那蜂蜜,眼里充滿期盼。

他們都恨不得向買蜜的人,親自推銷︰

外面的人,各城池的人,你們就放心吃吧。

剛才貴爺他們讓將桶邊的蜜刮掉,俺們都不刮掉的,就怕污了貴人們的嘴。

知縣大人敢為俺們擔保這是好東西向你們賣,俺們也敢用命擔保,這真的是我們用心制出最好的蜜。

與此同時。

另一支由田喜發和四壯帶領的隊伍,也抵達指定地點。

倆人手中攥著鐮刀,喘著粗氣,能給這倆人累夠嗆,就可想而知辛苦。

身後的筐里,裝滿箭羽和佩劍。

倆人的臉上都被刮破了,一路在前頭披荊斬棘,爬到了山坡。

「停,到啦,就是這里,一定是這里。」

這樣的陽光,這樣的雨露,這樣的坡度,這樣的地理環境。

缺一樣不可。

必須是常年穩定在有二十年以上樹林中,必須以椴樹、柞樹、核桃秋為影,樹下還要有刺五加等掩護,如此完全契合的環境,才能長出存活的人參。

說話的是,家傳采參技藝多年的總把頭。

不止是這位。

在宋知縣宋福生向全縣人民發出召喚後。

可以說,此時田喜發和四壯身後,集結的是整個會寧縣所有會采參的匠人。

這些人,才是長白山真正的主人。

他們常年以參為舞,對這座集天地精華的山,有發自內心的敬畏之情。

只看田喜發和四壯靠後了,總把頭坐在地上歇足了勁兒,開始牽頭帶隊。

第一樣,跪地拜謝大山,感謝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第二樣,匠人們紛紛拿出家伙什,拴上有銅錢的紅繩。

相傳,人參有靈性,不拴就跑了。

將準備工作全部忙完,總把頭鄭重看一眼田喜發和四壯。

田喜發一點頭,示意︰開挖吧。

挖參人這才一字排開,身上帶著剪子橛子等工具,呈現一支方隊蹲地,有秩序的一點點尋找。

這些人,甭管以前是拉幫進山的挖參團隊還是單棍撮(一個人采參),眼下表情都一樣,小心翼翼的,深怕不小心傷到人參的一絲一毫。

沒一會兒,四壯就听到有人喊︰「發現棒槌了。」

棒槌,是長白山當地人對人參的一種特殊稱呼。

「我這里也發現棒槌啦。」

在山上足足待了十五日。

四壯第一次听到發現百年人參,感覺是新鮮,必須看一眼。

第二次听到是驚喜。

第二十四次,第七十八次,就是一臉麻木了。

就比如,此刻。

四壯這面听到又發現參了,急忙將吃一半列巴塞回包里,向嘴里扔顆野果子解渴。

然後取一些樺樹葉和青苔毛子上前,機械地接過參。

用這兩樣葉子草纏上一些原土,將人參包起來,最後再用草繩、樹皮把人參再裹一圈,上面扎上帶銅錢的紅繩。

當半個多月後,采參隊伍從山上下來,一個個都造的沒有人樣了。

田喜發和四壯暴瘦十多斤,基本一天掉一斤。

他倆睡不好覺,要防著山上野獸,要帶隊在山里尋新的人參地,一時一刻也不敢放松。

富貴又出現在這里。

他真是宋福生的一塊好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富貴一邊心疼的拍了拍田喜發和四壯的肩膀,一邊指揮其他人裝箱。

運送新鮮人參的木箱是有講究的,要不然富貴也不能親自來。

太貴重了這東西。

只看裝參那木箱底部墊著一層新棉花,棉花上面覆以白紙。

木箱壁也要碓棉花和白紙,以免這新鮮的參在運輸途中損壞。

富貴又拿過一個大兜子,嘩嘩的向地上倒錢,滿地的銀子。

接過田喜發記錄的匠人們分別挖了幾顆,挖出的大小年份和完整度,對照記賬本給現場發錢。

全部忙完,這才帶隊載著暴瘦的田喜發和四壯向家回。

田喜發到車上就躺下,心徹底放了下來,眨眼間,呼嚕聲震天響。

富貴揮舞著鞭子瞅眼四壯,樂了。

還是年輕好啊。

這小子累成這慘樣,居然還不困,正用不知從哪倒弄的木片蹭牙。

「咋的,怕你媳婦嫌棄你啊?那你只整牙有個屁用。再說,你媳婦沒空,她沒在家。」

四壯一愣。

「和你女乃她們在黃龍府城開點心店呢,誰知道今兒能不能回來。都去兩天了。」

四壯立馬丟掉破木片,富貴一個轉身間再一瞧,那小子靠在人參箱上歪頭睡著啦。

以為田喜發和四壯這一隊是最遭罪的嗎?

不,還有一隊。

王忠玉和寶珠的哥哥大德子,從蘑菇木耳山貨隊抽出,被調去開采松花石了。

眼下山貨隊,只有高鐵頭一人在支撐。

督工干活,王忠玉和大德子那嗓子全啞了。

甭管喝什麼根茶也無法消炎止痛,咳嗽出血絲。

這倆人帶著工匠們常駐沙家 ,叮 鑿的,與人說話都耳背。

宋福生知曉後表示︰

不行,咱家要有人時不常與忠玉大德子換崗。

他是真怕時間久了,福壽眼楮已經那樣了,別再出現倆聾子。

……

十月末,黃龍地區,有兩只特殊的隊伍出發。

一支是由官員親自護送,由黃龍府名義向京城皇宮進獻會寧特產。

陶府尹對宋福生這事辦的特別滿意。

宋福生無所謂。

甭管是誰的政績,只要你作為上級能配合我,別打壓我,讓皇上能吃到喝到哪怕是不夸聲好,他也有話說了。

這可是皇上吃的喝的用的,往後給會寧百姓們賣東西就好賣了,路就能走寬,宋九族也能掙到更多的錢。

另一支隊伍,當然是咱們正經的千里馬出發了。

郭老大帶運輸隊。

富貴帶著當地踩高蹺唱地方戲轉手絹的藝人,跟車去京城售賣。

富貴不去,宋福生不放心,有時候推銷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日,宋福生都沒有想到,會寧百姓們,連下面各鄉各村的人都自發的趕來歡送。

百姓們知曉裝那些特產的容器上刻有︰大美長白山,大美會寧字樣。

所以,他們站在街邊。

當看到千里馬車輛陸續駛出那一瞬,共同吶喊的是︰「大美長白山,大美我會寧。」

一時間,成千上萬人共同歡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