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串成的水管接上了。
一節一節又一節,從小溪一直延申到離洞口不遠的地方。
小孩子們歡呼著給宋茯苓加油︰「胖丫姐姐,胖丫姐姐!」
搭庇護所的叔叔伯伯們停下手里活,望了過來。
正在忙著做飯的伯娘嬸子們,慢慢也圍在了一起。
有人問︰「這都是娃們弄的?就這麼一會兒功夫?」
有人說︰「這又是泥沙又是土的,我瞧著比直接去小溪里挑水還髒。」
宋茯苓的大哥將一桶泛黃的溪水,嘩嘩倒進用竹子圍城的過濾水桶里。
只看髒污的溪水沿著細沙、木炭、石頭縫隙一點點滲透了出來。
大伙七嘴八舌說︰「快看。」
最開始的幾秒,留在外頭的出水管流出的仍舊是污水。但它很爭氣,還沒等大家泄氣時,水流變得清亮了,越來越清亮。
「噯?哎呀,你看這水!」王婆子驚叫道。
「真流出來了,和咱村井水差不多,這可真是怪事哈。」這是幾個男人湊過去,接了一捧水說的。
還有人問︰「往後咱們打了水都倒進這里,是不是就一直流這些干淨水?」
宋里正模著胡須笑,這是從逃亡開始後,老爺子第一次露出笑容。
他對大伙說︰「大伙听我說,咱們往前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連片遮擋的地方也沒有。要是真來雨了,備不住得看雨水情況在這躲幾天。現在福生他家丫頭解決了水,喝了肚里不生病,真是解決了咱大問題。」
小孩子們更是激動的不行。
要知道那里的石頭和沙子包括挖坑都是他們的成果。他們紛紛七嘴八舌告訴大人們,他們剛剛都負責干了些什麼。
田老太太拍了下馬老太的胳膊︰「老姐姐,你家胖丫隨她爹,腦子好使,心腸更好,你可別罵了,她是為了大伙。」
馬老太︰誰讓她腦子好使了,瞎好心腸什麼。噯呦,心口痛,大伙是樂了,她的木炭啊。
錢佩英模了模女兒亂糟糟的頭發,眼里帶笑。看來上輩子總出去野,一放假就出去玩,不白玩。
宋茯苓湊到宋福生身邊,听她爹和問話的大伙吹牛道︰
「這不算啥,老早以前念給閨女听的,沒想到她記住了,呵呵,是,聰慧。
書上寫的,那還能有錯?放心吧,嬸子,這回再燒開了喝,放心喝,肚里不長蟲。
雖然咱們只在這暫時歇腳,但是離開水能有好?得做飯,大家睜眼就得喝水,沒事兒,不就是半袋子木炭嘛,為了大家,不算啥。」
听听,人前,宋福生這話說的多漂亮。
人後。
「爹,你心疼了?」
「恩。」宋福生不愧身體是馬老太生的,一點兒不含糊的就承認,「你該事前和我商量商量,我取一定的量給你。」
「您別心疼,或許我能制出木炭,咱倆可以試一試。」
「恩,啊?!」
宋茯苓拽宋福生到一大塊空地上︰「您看,這是我們之前砍竹子的地方,咱就在這燒木炭,空地大。」
宋福生說你等會兒,你啥時候會燒木炭的?你爹我都不會。你個城里孩子,小九零後,這不扯淡哪嘛。
宋茯苓解釋道︰「我和驢友們出去玩,有一個朋友特喜歡荒野生存那一套。他曾經和我們顯擺說過在野外燒木炭的全過程。據說真成功了,就是沒拿走木炭,被管理人員先發現給他抓走了。」
宋福生驚訝極了。
他知道閨女的朋友亂七八糟的啥樣都有,就是沒想到還有敢放火燒木碳的。在他們那個文明社會,那不被抓走才奇怪。再作下去就能上天。
「他說的靠譜嗎?他說真成啦?別是吹牛。」
「反正在這里也沒人抓咱們,也沒人說咱們是破壞環境,靠不靠譜的試試不就知道了。爹,咱試試?」
「試。」宋福生心想︰死馬當活馬醫,閑著也是閑著。
要是真能燒成功了可妥了,到時候多燒制些,路上帶著。
誰知道往後是個什麼情況,一天比一天冷倒是真的,物資多還不好。
宋茯苓沖四壯擺手,又喊道︰「米壽?米壽。」
錢米壽還沒回應,圍著水桶的幾個小孩子先回喊道︰「胖丫姐姐,麼事兒?我們來幫你,你說吧,我們幫你。」
呼啦啦跑來了好幾個小家伙。
宋福生好笑,他閨女快成孩子王了。上輩子是大學輔導員,輔導員沒當兩天,跑這來當幼兒園老師來了。
宋茯苓讓幾個小家伙撿比較干燥、密度較高的木頭。
錢米壽瞪著茫然的大眼楮︰啥是密度較高,姐姐嘴里新詞可真多。
「喏,就是這種,在地上撿干樹枝,小的大的都撿。你們再撿些干樹葉,引火用。」
宋茯苓安排完開始和她爹和泥,邊忙活邊和她爹說︰
「一會兒他們撿夠木頭,我去給木頭由小到大一根根堆成圓錐形,堆成直徑一米,高七十五厘米就行。
咱也不能一次貪多,弄太高了,容易冒大煙再著火。
爹,到時候你就負責把這泥巴 在我堆的木頭外面, 成一個窯壁,壁厚是你手掌寬度就差不多。
別忘記都弄完,頂部留一個開口,底部四周挖出8個進氣孔。」
宋福生很痛快答應︰「好。」
爺倆堆木頭、和泥巴,一步一步有條不紊的進行。
錢佩英過來喊他們吃飯啦。
爺倆就像沒听著似的。
錢佩英拎著飯勺子又喊一遍,宋福生才回道︰「都混這樣了,能有啥好飯,那還叫飯啊,懷里揣兩根玉米拿來得了。這家伙,喊得還挺像那麼回事兒,不知道的以為有四菜一湯呢。」
錢佩英到了近前說︰「你這回真猜對了,真湊上四個菜了。」
「恩?」
宋茯苓也疑惑地看向她媽。
錢佩英掰著手指頭︰
「田喜發剛才帶那些人打了三只野兔。咱家分大半只,兔子死的太慘,娘讓直接做了。
咱家茯苓不是讓大伙喝上干淨水了嘛,你得承認,大伙還挺有人情味。
老郭家嫂子做的蘿卜條、炒的韭菜和野菜,端來兩大盤。
高屠戶他大兒媳又給送塊豬肉來,讓咱自己腌,說他沒鹽粒子了。
里正爺他家蒸的干糧,特意多蒸了十幾個,給咱送來。
還有一家,我不熟,忘了姓啥,是煮的苞米面粥,直接多煮出一鍋來,帶出了咱家的份。反正就王婆子家沒給,剩下多多少少的都意思了一下,你娘好像頭回受到這種待遇,從接完這些東西,也不再罵咱家茯苓禍害木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