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莊的主院里挖掉一棵桃樹, 補種一棵桔子樹後, 余莊頭問李滿囤︰「老爺,您村里宅子的桃樹是不是也要移掉?」
李滿囤得到提醒, 立道︰「這個我自己去移,我爹那里,我也得去說一聲。」
「城里的宅子, 就你安排人移吧!」
「是!」余莊頭答得干脆,對于把剛勞師動眾種上的樹,再勞師動眾地拔掉,一點怨言也沒有。
紅棗聞言,無語望天。紅棗心說村里的雞真是躺著也中槍––桃子樹生黃綠毛蟲, 桔子樹生灰白殼蟲,現突然挖桃樹改種桔子樹, 于雞而言, 日常食譜無異于從麻辣的川菜改換成清淡的江浙菜,估計還得適應一下。
桔子樹和桃樹一樣愛生蟲, 適合雞窩前栽種, 但桃樹苗三年就能結果,桔子樹卻要五年,且桃花花大色艷,比桔子花那不起眼的小白花更適合裝點庭院,所以,在高莊村幾乎家家雞窩前都栽種著桃樹。
果不其然,李高地听了李滿囤的話後立就決定移樹。只他家那棵桃樹太大, 且又有了年歲,李高地便決定干脆砍了算了。
「乘這樹還沒蛀,」李高地道︰「滿倉,你把它給砍了。」
「這樹干,你拿去找木匠做幾幅桃符,咱家幾處宅子的前後門都安上,闢邪!」
「這枝條,別丟。可以扎掃把撢塵。」
「樹根挖出來,曬曬,當柴燒。」
族長和李春山在家听到李滿倉砍樹的動靜,也上門來問,待听說詳細後也都回家砍樹。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整個李氏一族就都知道了,然後便是全村,最後更是擴展到周圍村莊……
雖然桔子樹誰家都有,但不是每一家都有大小合適的樹,比如那樹齡十年往上的老樹,樹大根深––有那從山頭挖樹再運回家的氣力,遠不如打兩天短工,然後拿工錢一百二十文買棵當年就能掛果的五年樹苗栽了合算。
所以,李家糧店近來的樹苗生意紅火得很,每天都能賣一兩吊錢––潘安潘平兩兄弟每天早晚都得各拉兩趟牛車的大小樹苗進城才能趕上供貨。
桔子樹雖說不能扦插,但能壓條繁殖,所以,只要莊子里有老樹做樁,有地方能移栽,就不用愁貨源––這在李滿囤看來也是個無本生意。
其實,李滿囤想,也不只枸杞來錢。枸杞來錢是快,但卻有季節,一年也只六七□□十這五個月才有。而一年有十二個月,其他七個月也不空著,也有來錢路數才是正道。
李滿倉、劉好能跟風賣野菜,卻無法賣樹苗,他們都沒有扦插和壓條花果樹木的這門手藝,便就只能干看著李家糧店這波賺錢了。
清明,族里照例有祭祀。這次李滿囤依舊捐了一頭羊。
經過一個冬天,老北莊的羊群多了六十一只羊羔,所以,現今羊群的數目已經過百。故李滿囤覺得今年除了祭祀和家吃外依舊不賣羊,成年母羊全部留著做種,生小羊。這樣等到了明冬,他就能有個兩百頭羊的大羊群了。到時,他再慢慢賣成羊。
二月二十,早起李滿囤去祠堂,瞧見李貴雨、李貴祥以及李貴富身邊圍了一群族人,便也走了過去。
人群中,今兒不上學的李貴雨正在回答族人們的好奇︰「城里私塾老師講《四書》。」
「我進學晚,才在學《大學》。」
「城里的孩子,八歲就讀《大學》。似我這麼大的,基本《四書》都念完了,現都開筆學做文章了。」
先前,李貴雨在村里學堂認字的時候,覺得自己學得還不錯,不拘是《千字文》,還是《百家姓》他都是一學就會,就連近四千字的《增廣賢文》,他都背得滾瓜爛熟,被老師贊為「神童」。
但自正月十八進了私塾後,李貴雨方知道城里同齡的孩子已將五萬四千字的《四書》都背完了––他先前引以為傲的《增廣賢文》,字數只是個人家背誦的一個零頭不說,且還不是舉業的主課。
此外,這些孩子還學了好幾年的《五經》,其中成績突出的,甚至已經確定了將來主修的經義。
李貴雨不知道四年後,他十六歲時,能否把《四書》背全?能否有資格開筆試做文章?
不管怎樣,李貴雨想,這幾年他都要好好學。子都說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他才十二歲,比子讀書還早三年呢!
隔著人,李滿囤看著半月未見的佷子李貴雨,只見他眉間褪去了訂婚時的青澀,平添一份沉穩。
這城里學堂,李滿囤想︰確實會教導人。
極自然的,李滿囤想起自己少年時作的科舉夢,不覺惋惜︰他現倒是有錢念書了,但年紀也大了。他科舉的理想,便就只能靠他的兒子來實現了。
李貴林的兒子李興和今年剛六歲,其時也在旁邊,听了李貴雨的話不服辯道︰「貴雨叔,《大學》我也會背的!」
「你也會?」李貴雨不大相信,畢竟李興和今年才剛進村里學堂認字。
「真的,我爹教我背的。我還會背《論語》呢。」
「不過《論語》,我才會背一半。」
「不信,我背給你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作為李氏氏族的族長繼承人,李貴林早年也在城里私塾讀過八年書。
李貴林比李貴雨在城里私塾待得時間長,也更了解城村孩子們學業間的差距。
先前李貴林苦讀八年沒能考上童生,心中也是遺憾。故他自兒子李興和一歲學說話始便就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之類城里孩子入學才念的啟蒙書似紅棗前世的復讀機一樣一句句反復念背給孩子听。如此幾年下來,李興和還沒開蒙學認字呢,便就能背下蒙學的書。
蒙學背好李貴林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教孩子背《四書》。
以李興和的年歲今春原也可進城讀書,但因城里最有名的兩個私塾都要考查入學孩子的背默功夫,故李貴林便決意將兒子留在身邊親自教導寫字基本功和《四書》背默,以備兩年後的考試。
他可不似李滿倉于科舉兩眼一抹黑,然後在北城隨便尋個城門口的私塾,把孩子送去,就算完成任務。
不過,李貴林也知道似貴雨這麼大的年歲還沒一點舉業基礎的孩子,一般講究的塾師也不會收。
橫豎,李貴林想︰城里的私塾確實比村里的學堂強,而且貴雨多讀些書也是只有好處。故此他也就沒潑李滿倉和李貴雨涼水。
李貴林相信再過個幾年,等貴雨再大一點,他自會明白科舉的艱難以及自己考取的無望––就和當年的他一樣,雖覺遺憾,但也無悔!
李貴雨听李興和果能背《大學》,心情復雜––他家家境差族長家太多,連帶的于孩子培養上的投入也不同。
一本《大學》要一吊錢,一本《論語》要四吊錢,而買齊一套《四書集注》則要十三吊錢。
現他爹听老師說念《大學》,便就只給他買了一本《大學》,加上現今家里又買了房,他想讀《論語》還得等到今年的枸杞掙錢後。
李滿倉看著李興和背書,心中艷羨––李貴林雖年歲較他小,但因就讀過私塾,就比他更會教孩子。
李滿倉和李貴林相熟,當即便拍著他的肩膀問道︰「貴林,你家常都是怎麼教興和的?」
「教這麼好!」
李貴林矜持笑道︰「其實也沒啥。我就是打他會說話的時候,就每天念書給他听。」
「他听多了,熟了,便也就會背了。」
族人一听都恍然大悟––這不就是熟能生巧嗎?俗話都說「木頭掛城門口三年都會說話」。這孩子怎麼著都比木頭聰明啊,這听人念幾年書,可不就會了嗎?
這個容易!
听人說容易,李貴林也不申辯。李滿倉看過李貴雨的《大學》,便知道這些人想當然了––呵呵,沒有老師教,只憑自己讀,知道怎麼斷句嗎?
不過,李滿倉啥都沒說。世人都是「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等他們真試過了,就知道其中厲害了。
李滿園因住在城里,來得晚些,故現在才到。
李滿園領著李貴富一進門就見听族人夸贊李興和會背《四書》,心中並不服氣––他兒子李貴富現在讀的私塾,里面的先生可是秀才公。李興和的爹李貴林算啥?他連童生都不是!
李滿園有心夸耀自家的兒子,便走過去笑道︰「貴林,你念過書,給我說說《龍文鞭影》是啥?」
「這些天我忙著修房,只知道給貴富買了這本書,也不知道里面寫的啥?」
《龍文鞭影》帶龍字,李滿園心說︰族人一听就知道他兒子念的書不一般!
李貴富就跟在李滿園身後,聞言扯他爹的袖子低聲道︰「爹,你想知道《龍文鞭影》講啥問我就好了。」
「你才念幾天書,能懂啥?」李滿園不以為意道︰「咱族里就數貴林的學問好,他說的話我信!」
李貴林聞言不疑有他,當即道︰「《龍文鞭影》和我們村學堂念的《增廣賢文》相類似,也是孩子的蒙學書。」
「不過《增廣賢文》里面主要是勸人向善的俗語。」
「這《龍文鞭影》則是簡化了二十四史的人物典故,然後又加了神話、小說和筆記里的記載,是孩子們進一步讀《四書》《五經》,還有開筆寫文的基礎。」
「先貴富兄弟在咱們村里念了《千字文》,現念這本《龍文鞭影》確是正好。」
「等這本書讀完,然後再念了《幼學瓊林》,貴富就也能讀《大學》了。」
這《龍文鞭影》較《四書》還差了兩級?本想豁胖的李滿園豪無預兆的被李貴林反豁了一臉,當即覺得有些心塞。
因為這心塞,李滿園竟忘了顯擺他兒子會官話這件事,事後想起,也是後悔不迭。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現,只說眼下。眼下李滿囤立在人後,把《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大學》、《論語》、《四書》幾本書的名字默默地記在心里。他準備今兒午飯後就搭潘安兄弟進城送樹的牛車去把書買回來。
他先瞧瞧,這些書都寫了些啥!
李春山、李高地和李豐收三人聚在一處,笑眯眯地瞅著後輩們談論書本,心里充滿欣慰––可見的,李氏一族就要出讀書人了。
作者有話要說︰ 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
李貴林會是高莊村第一個秀才。
另外,弟弟的早教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