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其主要的旅游景點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二王廟、安瀾索橋和靈岩寺等。撒雲路和甄雪首先到的便是二王廟。

二王廟早先是紀念蜀王的,稱為望帝祠,後在齊建武(公元494~498)時改為祭祀李冰父子,名字被改成了「崇德祠」;到了宋代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所以後來這「崇德祠」又被後人稱為「二王廟」。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站在二王廟前,可以直接俯視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只見岷江水滾滾而下,在魚嘴處被一分為二,外江繼續滾滾而去,內江則順著分水壩和玉壘山之間的狹長水道,一路流到寶瓶口,到了寶瓶口這里,水又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流進寶瓶口,用以灌溉成都平原的萬頃良田,另一部分則順著飛沙堰返回外江。整個水利工程氣勢磅礡浩大,既科學的利用了岷江的水源,又有效的防止了洪水對成都平原的傷害,使成都平原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撒雲路站在二王廟前,指著眼前李冰父子的杰作,對甄雪侃侃而談,甄雪听得贊嘆不已,問撒雲路︰「你以前來過啊?」

「沒有來過。」撒雲路說。

「那你咋曉得那麼多喃?」

「嘿嘿,這些書上都有,」撒雲路說︰「只是書上講的還是比較抽象,現場實際看上去要壯觀得多。」

甄雪看著撒雲路專注的表情,不由得心里一動,臉上居然有一點點微微發燙的感覺。

「你看見那邊河上的兩條線了沒有?」撒雲路沒有覺察到甄雪的變化,指著遠處的魚嘴處問甄雪。甄雪順著撒雲路指的方向看去,在魚嘴處的江面上,橫亙著兩條細線,便說︰「看見了,那是索橋嘛。」

「對,你去走過沒有?」撒雲路問。

「哎呀,我們上中學的時候來耍過,但我沒去走那個橋,好嚇人哦!」甄雪說。

「那索橋叫安瀾索橋,橋索是用竹子編的,是中國五大橋梁之一,很有名。」撒雲路說。

「還是五大橋梁之一嗦?」甄雪說。

「是啊,」撒雲路道︰「走嘛,我們今天也去過一下。」

「哎呀,有不得危險哦?」甄雪有點心虛。

「沒得事,有我在你放心。」撒雲路不由分說的拉了甄雪便往安瀾索橋走去,一邊走一邊接著給甄雪講道︰「這個橋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它的來歷。」

「啥子來歷嘛?」甄雪說︰「未必然這個橋是魯班造的嗦?」

「哈哈……」撒雲路听了笑道︰「你還真的有點會聯想,魯班造索橋,還真的有點新鮮。」

「那是啥子喃?」甄雪不解的問。

「這個安瀾索橋以前還有個名字叫夫妻橋,你曉得不嘛?」撒雲路一邊走一邊問甄雪。

「不曉得,是咋的嘛?」

「是這樣的,」撒雲路說︰「以前,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有個教書先生姓何,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閑事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邊,看見了官船在擺渡,老百姓都乘坐官船去對岸,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便過去打听船價,結果一問才嚇了一條,一人乘船要10兩銀子,而夫妻過河則要3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簡直如同搶劫,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里,何先生徹夜難眠,心里面一直想著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何先生忽然看見何夫人在刺繡,而那塊繡花的步架在框子的上面,不會掉下來,心里面便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于是說干就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辛苦,終于架好了一座索橋,這樣老百姓過河就再也不需要去坐擺渡的官船了,而那些失去利益的狗官也記住了何先生,決心要報復他。當時,何先生造的橋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索橋本身就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所以不久,不幸的事情就發生了,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時,不小心掉下去淹死了,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了。」

「嗨呀,這些人好壞喲!」甄雪听得入神。

「就是三,所以何夫人就不甘心,她決心為夫君洗冤。有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就忽然想到,要是在橋上裝上扶手,那樣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三,于是經過兩天,在周圍老百姓的幫助下,為這索橋裝上了扶手,人們過橋也就安全了。從此,人們便將安瀾索橋稱為‘何公何母’橋,又稱為‘夫妻橋’。」撒雲路講完故事,兩人也走到了索橋橋頭。

可能是撒雲路的故事給了甄雪勇氣,她站在橋頭好像也不咋個怕了,又見並不是一個人在上面走,便也大著膽子走了上去。

這索橋和其他的橋不一樣,看著別人在上面走到是蠻輕松的,可一踩上去,就知道不是那麼好玩了,甄雪也一樣,在上面走了幾步,一下就發覺不對了,橋面很晃,步子有點走不穩,可這時候又不好意思說倒回去,因為那橋面並不寬,就容一個人過,後面的人已經跟上來了,她想返回也沒路了,便只好硬著頭皮往前走。剛開始還好點,晃得不是很厲害,因為畢竟在橋頭上,等走到快中間的時候,就不行了,橋面晃得厲害了,而且橋下面就是滾滾的內江,雖然水流不及外江那麼洶涌,可對甄雪來講那已經足以讓她破膽的了,于是腿也軟了,眼也花了,兩手緊緊抓住兩旁的纜索一步也不敢動了,嘴里不停的喊︰「哎呀!哎呀!」

撒雲路沒想到甄雪膽子這麼小,一時想不出辦法,眼看後面的人都被堵在橋上,他索性一把將甄雪抱了起來,甄雪雙手一空,更是害怕,順勢一把抱住了撒雲路的脖子,將頭埋在撒雲路的肩膀上,緊閉著雙眼,任撒雲路把她給抱過了橋,直到撒雲路把她放在了地上,說︰「好了,到陸地了。」才慢慢睜開眼楮,確認的確是站在了分水壩的實地上,才松開了抱著撒雲路的手。

再看撒雲路,由于被甄雪抱得太緊,又是負重前進,這會兒累得在一旁大口大口的喘氣,連安慰的話都顧不上給甄雪說,只是喘著粗氣,結結巴巴的道︰「歇……歇會兒……,我……我們去……去……離堆公園……」讓甄雪怪不好意思的。

等撒雲路的氣喘勻淨了,兩人隨人流漫步來到了離堆公園。

到離堆公園主要是參觀「伏龍觀」。撒雲路建議到都江堰確實是事先計劃好的,所以當兩人站在「伏龍觀」前時,撒雲路便給甄雪講起了伏龍觀的歷史︰

「伏龍觀以前叫範賢館,始建于晉代,是為了紀念三國的賢士範長生。」

「範長生是個啥子人物哦?」甄雪問。

「範長生是青城山天師道的首領,這個人據說是有長生之道,活了130歲,而且博學多才,據民間傳聞說,當時劉備和諸葛亮曾經請他做官,他沒有答應,就一心想成仙,這對青城山的道教發展到是起了不少作用。」

「是不是真的喲。」甄雪看著撒雲路說。

「嗨,傳說嘛,也沒得哪個去考證,但大家都寧願相信是真的。」

「那咋個現在又叫‘伏龍觀’喃?」

「哦,這個是後來的事情了,」撒雲路一邊說一邊帶著甄雪往里面走,「李冰不是建都江堰分江治水三,但傳說當時江中有一條惡龍潛伏在這岷江下面,常年作威作福,給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和李冰的之水方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于是李冰就在這里設壇作法,收復了這條惡龍,民間把這件事稱為‘二郎擒孽龍’,為了表達對李冰的感激,大家就把這個範賢館擴建以後,改名為‘伏龍觀’,用來紀念李冰了。」

說話間,兩人已經來到了伏龍觀的前殿,殿內供奉這一個巨大的石像,撒雲路說︰「這就是李冰的塑像,是當時修建外江江閘的時候,從河床下打撈起來的,就供在這里了。」

「安,從河里面撈起來的呀!」甄雪看著那將近三米的巨大石像驚嘆道。

「是三,保存得還多完整的,你看石像胸前還有字,是原來就有的。」

甄雪仔細一看,在李冰石像的胸前果然刻得有字,是「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念了一下,很拗口,又不太理解這話的意思,便問撒雲路,撒雲路笑笑說︰「這個是對已故的人的一種諱稱,這像是李冰死後雕的,所以就不能直接稱呼他的名字了,要在名的前面加一個諱字,以表示恭敬,而‘李府君’三個字,用白話來講就是李府的先生。」

「哦。」甄雪若有所悟的樣子。

「上柱香哇?」撒雲路問。

「沒買得嘛。」甄雪說。

「沒事,看我的。」撒雲路轉身去了旁邊,一會兒過來,手里多了一把香。

「你在哪去弄的喃?」

「買的三,這兒有賣的。」撒雲路抽了三根想遞給甄雪,甄雪接了過去點燃,然後在李冰像前虔誠的拜了拜,將香上了,撒雲路也上了香,然後對甄雪說︰「我再帶你去個好地方。」

「啥子地方哦?」甄雪好奇的問。

「你跟到我來嘛,保證你喜歡。」撒雲路神秘的說著帶甄雪出了前殿。

兩人順著「伏龍觀」內的路東繞西拐的來到了後殿旁邊一個開闊地,那里有一個亭子,上面寫著三個字︰觀瀾亭。

「就是這里。「撒雲路說著便要拉了甄雪過去,甄雪沒讓他拉自己,撒雲路笑笑,也不在意。

「觀瀾亭」是建在離堆之上、寶瓶口側的一個亭子,在這里可以全觀整個水利工程的全貌。撒雲路指著亭子下方滾滾而下的江水說︰「這里就是寶瓶口,灌溉整個成都平原的水就是從這里流下去的。」

「哦,這個是有點象個瓶子的口口喃。」甄雪看著寶瓶口說。

「嗯,其實就是為了限制水流,當時為了開這個口,花了不少功夫和時間哦。」撒雲路在一旁說。

「這兒不得好寬得嘛。」甄雪看了看說。

「看上去是不得好寬,實際也就20米,高有40米,總長80米,」撒雲路報出了寶瓶口的大小,然後又說︰「但當時開這個口的時候,沒有**和鐵質工具,全靠手工哦。」

「安?不得喲!」甄雪听了驚訝的說。這時候旁邊的人也被撒雲路的話吸引了,都站過來听,撒雲路便說︰「當時因為工具比較落後,要開鑿這麼大的溝渠很具體,于是李冰就想了個辦法,讓工人用柴火燒,當石頭被燒得滾燙之後,再用水醋澆,這樣岩石就要軟得多了,工人再用工具鑿,這樣一層一層的開,總共花了八年時間,才把這個寶瓶口鑿出來。」

周圍的人听了都發出一陣噓聲,甄雪也「哦喲」一聲,忍不住又仔細看了一下這個費工費時的寶瓶口,撒雲路見她那樣,笑了笑,又說︰「你曉得這個離堆是咋個回事不嘛?」

「不曉得喃。」

「離堆實際上是從玉壘山上分出來的,當時寶瓶口這個位置實際上是玉壘山的一部分。」撒雲路指著腳下的寶瓶口說,「因為建這個寶瓶口,我們現在站的這一塊就被這個分水溝渠從玉壘山分離了出來,所以大家就把這塊安了名字叫離堆。」

「哦,那也不得好有創意嘛。」甄雪笑了笑說。

兩人站在「觀瀾亭」又看了一會兒,對著那片造福了幾千萬天賦百姓的水利工程感嘆了一番,吃了點干糧便搭車往青城山去了。(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