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四章 多爾袞之死

第二十四章   多爾袞之死

即便不說,人員傷亡。

因為掘遼河,隨即又有大雨,而今遼河下游一片**,清軍救災所需都不少。這也是一大筆開支。

四萬將士戰損,其中鄭家水師損失也不少,真正損失的夏軍不過三萬出頭。

但是成建制陣亡的,也只有碧蹄館之戰中,三個營,馬三寶麾下兩個營。其他各部架子還在。只要補充一些士卒,就能撐起來。當然重新稱起來的軍隊,與之前不能比。

在夏朝的兵役制度下,補充這數萬兵員,卻不是一件難事。

不要說,另外一件事情。這一件事情未必是鄭成功做下的,但卻與鄭成功月兌不了干系。是一件完全能夠彌補牛莊之敗的大功。

只是這件事情,鄭成功而今還不知道。

鄭成功立即說道︰「多謝陛**諒微臣,請陛下放心,臣準備在遼東設遼東巡撫,請陛下派文官掌管,金州衛等數縣,為大夏遼東省。臣吸取之前的教訓,當固守淺攻,以大海為屏障為後路,以千山為阻礙,設城堡,以火器守之,使清軍不得潛越,並招募騎兵,以待數年,待騎兵有成,當北出赫圖阿拉。南從金州衛北上,北上一路以騎兵為主,焚起屋舍,屠其百姓。金州衛一路,當以步軍為主,步步為營,結硬寨,不給清軍留空隙,不求一朝大勝,只求得一寸為朝廷之一寸,清失一寸則弱一分。」

「期以數年,定能並遼東一地,絕其龍脈。」

鄭成功做了深刻的反思。

他最大的反思,就是忽略了遼東與其他地方不同。

從老奴開始統治遼東,已經幾十年,有兩代人了。東虜對遼東百姓的動員能力,決計不能等閑視之。

除卻遼東,老奴在任何地方都做不出,封鎖所有消息 ,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之下,掘了河堤。要知道鄭成功並非沒有人派人巡視。

所以鄭成功調整過的戰略就殘酷之極。

既然跟隨東虜,就是敵人。

遼東百姓不過幾十萬人而已,畢竟滿清入關的時候,遷了不少人去北京。鄭成功的布置之中,顯然將這幾十萬百姓也計算進去了。

只是他也知道,按他這個打法,固然是萬無一失。但是將要消耗大量錢糧。

他雖然在遼東,也知道南京的情況。昭武三年,對大夏財政來說,是飛躍的一年。

張軒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夏朝昭武三年,本年度財政收入大抵在六千萬元左右。

就是在支撐遼東大戰之余,維持大軍,百官俸祿之外,居然有了結余,結余不多,大抵一百多萬元而已。

這並非朝廷花銷太多,而是之前的欠賬太多了,姚啟聖一口氣,將好多窟窿給填平了,甚至傳出風聲,國債在年底之前,會全部還清。但是即便如此,他提出的遼東戰略,依然是一個相當大的財政開支。

「臣願意購買八百萬國債。」鄭成功說道︰「為朝廷效力。以彌補臣的罪過。」

張軒看著鄭成功說道︰「有一件事情,你大概不知道吧。多爾袞死了。」

鄭成功幾乎跳了起來說︰「什麼,多爾袞死了,怎麼死的。」

張軒搖搖頭說道︰「不大清楚。只是在牛莊之戰後,就沒有了多爾袞的消息,在數日之前,傅山終于傳來了消息,多爾袞已經死了。東虜的說法是暴斃,至于是真的是假的,還有待查證。」

鄭成功听到這個消息之後,整個人精氣神就散了不少。

這一段時間之內,鄭成功雖然沒有說多爾袞,但是心中無時無刻不再想得是多爾袞。

牛莊之戰,他每每在深夜之中,就輾轉反側,所想所念的,就是如何打敗多爾袞,來到南京之後,他除卻想辦法說服張軒讓他繼續當任遼東主將之外,還去了一趟樞密院,將關于多爾袞的所有資料都拿了過來。

說實話,樞密院所有資料關于多爾袞的資料,並不必鄭家掌握的多一點。只是鄭成功對多爾袞重視之極,寧可多那一分資料對照來看。

所以鄭成功雖然還沒有與多爾袞見過面,卻已經將多爾袞當做他的對手了。

他想要用盡全力要打敗的對手。

只是他還沒有打的,這個人就已經死了。

就好像是他運足了渾身力量一拳打了出去,卻打空了。

讓鄭成功心中有一陣空蕩蕩的。

張軒看著鄭成功的樣子,心中也感嘆非常。

這一段時間,南京城之中,樞密院戶部各種忙碌,都不是因為牛莊之敗,而是因為多爾袞之死。

多爾袞之死影響太大了。

讓張軒不由的想起前世,多爾袞也是這樣突兀的死了,怎麼說都有。讓張軒不由的想到,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命數在。

而多爾袞雖然死了,但是多爾袞死後的影響力,還在蔓延。

不是張軒稱贊多爾袞,而是有多爾袞的清廷,和沒有多爾袞的清廷完全是兩個等級的敵人。

張軒明顯的感受到夏朝的國力,已經超過了清廷,但是即便如此,在試探進攻之中,也屢屢受挫,朝鮮戰場,與遼東戰場,說起來,也是最適合夏軍的戰船了,靠近大海,可以得到水師幫助。

鄭成功在張軒麾下,也是一流將領了,而且有自己的班底。雖然鄭成功讓張軒不放心,但是張軒不得不承認,鄭成功在張軒麾下將領之中,能排在前三,雖然屢次有易將之聲,但是張軒都按捺下來了。

原因很簡單,換了鄭成功,就能比鄭成功做得好嗎?

未必。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不管再鄙視清廷,清廷也是一個大國,大國之爭,即便是落于下風,也不可輕辱。縱然以蒙古鐵騎之強,成吉思汗之能,滅金也花了二十多年,滅宋就更不用說了,打了半個世紀。

縱然清廷沒有金宋的根基,但也不是派遣三兩名上將,可以平之的。

只是而今多爾袞之死,卻給了張軒一個機會。

這才是張軒一直忙的事情。

他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而今是決策北伐的時候嗎?

夏軍雖然錢糧未豐,積蓄不廣,但是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集團,長期把持清廷政權。以皇太後為首的兩黃旗集團,因為多爾袞不得不雌伏,只是而今,多爾袞一去,雙方的政治平衡打破了。

兩黃旗下面的人都要報一箭之仇, 而兩白旗也不甘心放出手中既得利益。

所以多爾袞之死,引起的權力真空,很可能引發清軍大規模內訌。這是一個機會。

要不要為了這個機會冒險,這才是這幾日,張軒心中一直想的事情。

而這個消息,也在樞密院高層,乃至夏軍高級將領之間傳開了。他們自然一心一意想讓張軒開戰,甚至御駕親征,這樣一來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戰功。他們更知道,一旦張軒決策北伐,就不是一個戰場的事情了。

所以他們都聚集在主戰場的人選之中,誰還在乎遼東主將的人選。

遼東戰場的先天限制,注定不會是主戰場,自然沒有人想與鄭成功搶了。所以鄭成功回京之後,才面對樞密院上層幾乎沒有人搭理鄭成功的局面,凡是有些門路的,都在想辦法,打听消息,比如張軒親征不親征,如果不親征,誰為主將。幾路北伐,以確定他們去那一支軍隊擔任主將,或者干脆將樞密院的計劃,規劃為有利于他們的方向。

當然了樞密院主戰,內閣這面就一心阻止了,度支部正要盤家底,看真的要打,朝廷究竟能拿出多少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