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五十四章 都察御史

第一百五十四章   都察御史

不過張軒心中這個問題,並沒有問姚啟聖,而是問了張質。

張質畢竟是首輔。

張軒召見張質,問他都察御史的人選,張質大喜,說道︰「陛下有此心,實在是生民之幸。」對御史言官,張軒覺得是虛言誤國。但是對當代士大夫卻不覺得。

他們覺得張軒這是拒諫的做法。

張質已經好幾次請張軒重立督察院了。建立言官體系。

張軒說道︰「此乃大事,如果所托非人,是要出事的,內閣可有人選?」

張質說道︰「此事不應該由內閣提名。」

張軒听了,也知道張質所言,不能說不是正理。

大明朝的言官體系,都有哪些?就是六科與都察院,這些都是清貴之要。張軒都罷而不用。是因為他雖為繼承,實同開創,大小政事都由張軒而出。在張軒看來最重要的做事。

而不是討論這一件事情,合不合聖人道義。

別的不說,就說國債之事,如果設立六科,戶部給事中萬一是一個求名的,來個死諫。張軒怎麼做?弄死倒是容易,但是名聲就壞了。寧可不設。但是而今張軒發現,他的精力是有限。

一個縱然一年忙到頭,能做多少事情,必須將這事情委托給別人來做才行。他沒有千里眼,順風耳。不說外面情況如何,單單是南京城之中,很多蠅營狗苟,張軒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忙了一年多,張軒必須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不是朱元璋。不僅僅不是朱元璋,比朱元璋差遠了,朱元璋廢了丞相,讓六部直奏。但依然能擺的平。但是張軒將庶務放在張質身上。他真正要做的事情,乃是推行他自己覺得有必要的改革,還有軍務上。

但是即便如此,忙了一兩年時間,只能每天過得日子,比打仗還累。

打仗,再大的戰事,一兩個月也能打完了,但是治國國家這場仗,一輩子也打不完。

加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能分權用人。

而如何分權,兵權在樞密院,雖然有樞密院使袁時中,但實際上,袁時中所做的事情,僅僅是給張軒打下手而已。兵權,張軒不可能假手于人的。而政府大權雖然在內閣,內閣以張質為首,但是各個內閣大臣雖然名義上是張質的下級,但是實際上應該說是平級,任何一個內閣大臣,都能越過張質來見張軒。

張質雖然負責庶務

,但是卻也沒有專權。他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總理全局,任何事情他都能插手,第二人員調配,不管各部各府任何一個七品以上的人員調動,都要張質負責。基本是方面大員,張軒也要與張質商議。

還有一項權力,就是監察百官。

吏部管人,也有一項權力,他們挑選官員。也必須有標準,百官優劣與否,是吏部說了算。

而督察院也是監察天下官員的,兩方是互相制衡,甚至可以說,內閣權力被張軒加強之後,為了政治平衡,都察院的權力定然也會加強,就是為了制衡內閣。

兩者有復雜且微妙的關系。

就如同內閣與樞密院之間的關系一般,張質與袁時中之前的關系並不是不好。但是他們坐在這個位置上之後,只能爭鋒相對。特別是兵部與樞密院之間,簡直勢如水火。

原因很簡單,樞密院上多一分權力,兵部的權力就少上一分。權力少,撥款就少,撥款少,事情就少,事情少,前途就少。不管為官為財,兵部上下一直對外,睜大眼楮死死的盯著樞密院的人。

同樣都察院要監察天下,就好像而今中紀委一般。而今吏部用人有自己的標準。就好像是組織部一般。凡是查出一個人,就是吏部用人不當。這兩者關系能好了才怪。

如果兩者關系真好了,張軒就該反思,是不是有些地方不對勁。

當然了,明代都察院還有一些附加的任務,似乎明代皇帝喜歡用都察院當欽差,比如剛剛開始巡撫這個官員,就是隸屬于都察院的。是皇帝派往地方欽差,有事則設,無事則罷。後來卻慢慢的演變成了地方官員。

張軒決定將這些雜七雜八的權限,全部清理干淨,讓都察院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監察百官。

但是如此一來,大夏朝的都察院與大明朝的都察院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了。而朝鮮與四川的戰事,財政上困難,地方上清丈田畝,乃至于軍中武器迭代以及訓練,講武堂將校的培養,乃至于軍中與朝中平衡與協調。等等事情,已經讓他忙得不可開交了。

都察院該怎變,變成什麼樣子,張軒實在沒有心思親歷親為了。

只能委托于人,而這個人就是首任都察御史。

這樣的人如此重要,這也是張軒雖然覺得張質身處嫌疑之地,該必須詢問他的原因所在。因為對大夏朝所有官員的熟悉,沒有人能與張質相比。

「大兄,不僅僅是首輔,也是朕的兄長,此事事關

重大,不問大兄問誰?」張質說道。

張質說道︰「既然陛下如此說了,臣以為當用高斗樞。」

「高卿在兵部做得如何?」張軒問道。

張質說道︰「 高大人才能出眾,但是兵部與樞密院爭權,幾為閑置,臣恐高大人也是積郁于心。」

張軒有些吃驚,說道︰「樞密院與兵部之間的爭權,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嗎?」

張軒將軍權全部放在樞密院中,比起明朝的兵部尚書,可以干預幾乎所有軍事大事,但是大夏的兵部尚書,幾乎是與樞密院對接的行政部門而已。樞密院所需的一切物資都要從兵部走。

從這一點上來看。

兵部甚至可以裁撤了。但是張軒不這樣做,也有一點帝王心術。用兵部來監督樞密院。可以說樞密院有的部門,在兵部之中大多都有。只是一個是文臣主持,一個是武將主持。

天下軍事大權,全部出自樞密院。而兵部都有知情權。

但是而今看來效果並不是很好。

張質說道︰「樞密院行事,動則聖旨,或雲上諭。即便是高大人有多少能力,也施展不開。陛下將軍事大權盡歸樞密院,是否裁撤掉兵部?」

張質的本意並非要裁撤掉兵部,只是給樞密院袁時中上一點眼藥。

意思是樞密院權力太大,兵部該有的制衡能力,根本做不到,想讓張軒將樞密院的權力分一部分到兵部之中,朝廷幾個制造局應該歸為兵部,而不是歸為樞密院吧。

但是張軒心中所想卻是不同。

對于未來權力劃分。張軒在加強內閣權力的時候。就是已經想過了。

內閣權力加大的同時。必須有其他部門來制衡。

樞密院乃是分內閣之權,都察院乃是用來制衡內閣。兵部與樞密院之爭,但是在張軒看來,卻是內閣與樞密院之爭。從宋明以來以文制武的慣例,張軒如果不加強樞密院的權力。恐怕在開國勛貴凋零殆盡之後,內閣首輔,就能一手遮天了。

所以,張軒寧可矯枉過正,以要讓樞密院自稱體系,減少內閣對樞密院的干涉。

張軒對未來的政治體系的設計,估計與漢代相仿了,內閣首輔是丞相,都察御史乃是御史大夫,樞密院使乃是太尉,可以稱之為三公。是朝廷權力最大的三個人。

不過,這三個人的權力並非沒有制約,不管是內閣,都察院,樞密院,都是多長官制。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