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瀘州衛之戰七
只有能殺了武大定,哪怕這一戰,大敗而回。他身死當場也不在乎了。
所以他反復沖殺。
在遼東軍的壓陣之下,武大定所部,不敢有一點後退。但凡後退一點,面對的就是遼東軍的刀槍。
于是雙方都在拼命,不過一方是主動拼命,一方是被動拼命而已。
楊景新能堅持下去,他身邊的士卒就堅持不下去。所以他身邊的士卒都換了三次了。依舊奮勇上前。也幸好這一次,他沒有逞能到底,光著膀子上陣,他身上三層甲冑,最外面那一層甲冑,早已不知道被多少箭矢,刀槍斬上去。甲片蹦碎開來。
都露出里面的甲冑出來了。
也幸好這甲冑為他抵消了不知道多少打擊,否則的話,他早就被打得千瘡百孔了。
秦猛在後面看得分明,心中也暗暗點頭。
知道自己所選的人不錯。
楊景新這種奮勇無前的態度,帶動了不少士卒。不管是楊景新對後面戰事,真放心還是不在乎,但是他的態度,卻讓很多人安下心來。
「報將軍,王爺已經開始反擊了。」一個士卒遠遠的跑過來,跪在秦猛身邊。
秦猛一听,猛地松了一口氣。
秦猛的心思一直有一半在戰場之上,另外一半在後面戰局之上,楊景新拼了命,但是秦猛卻有所保留,他最少扣下了三層兵力,留下來當預備兵力,當局勢不利于他們的時候,做出另外的反應。
但是此刻听到後面的局勢向他們有利的情況發展之後,他心中的大石頭猛地落地了。
秦猛這才下定決心,一聲令下,一直在保留的兵力,才猛地沖了出去。
武大定所部,本來已經被楊景新所部打得痛苦不堪,壓力山大。此刻秦猛將自己手中最後一張牌打了出去,武大定頓時承受不住了,連連向後面救援。
清軍後面,數名將領都在方光琛身邊侍立。
吳三桂之前交代過了,具體什麼時候出擊,要听方光琛吩咐。在吳三桂麾下文武中,吳三桂最信任的還是方光琛,方光琛與吳三桂是少年摯交,彼此之間的關系,即便比不上引刎之交,也相差不大了。
吳三桂知道憑借他的騎兵突擊,未必能一舉將夏軍給覆滅,還需要正面大軍的配合。這大軍放在別人手上,吳三桂不信任,擔心他掌握不好時機。
只有將方光琛留下來了。
吳三桂給方光琛的命令是,如果能大破當
面之敵,自然不用多說了,但是如果相持不下,就要持重用兵,直到他給發來信號,再出擊不遲。
而信號乃是一枚花炮為擊,兩枚花炮為撤。
在此之前,武大定求援數次,都被方光琛一一推掉了。只是此刻,方光琛心中卻有一些動搖了。因為他看得出來,武大定是真得撐不住了。
所謂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
方光琛存著兵力不支援,固然武大定的傷亡,方光琛不心疼,畢竟不是嫡系。但是也不全是如此,他就是存在一股鋒銳之氣,猛地砸吹來的時候,效果最好。
在方光琛想來,夏軍知道後面遇襲之後,應該方寸大亂才是。
也不知道夏軍的實力夠強,還是武大定的實力實在提不上台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被夏軍打得節節敗退,不要大破敵軍了,連穩住陣腳都做不到。
再不想辦法,武大定連守住陣地都守不住了。
方光琛在思考,是不是大舉進攻。或者是分出一隊人馬先支援一下。就在方光琛權衡兩個方案的時候,一個忽然的變故,打斷了他的思考。讓他不用多想了。
卻是南邊天空上,有兩道花炮並列的爆炸開來。
在朝陽的照射之下,並不是很明顯的。但是方光琛一直在注意這邊,又怎麼能錯過去?
看見著兩道花炮,方光琛心中一涼,心中暗道︰「怎麼回事?」
他根本想不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幾乎是萬無一失的計劃,到底是哪里出了紕漏。但是這個時候,不是多想的時候,必須立即行動。他立即對身邊的人說道︰「告訴武大定,大軍已出,請他再堅持片刻。」
「是。」立即有人過去傳令。
方光琛轉過頭對身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在,卻听方光琛口中冷冰冰的說道︰「撤。」
就在方光琛將武大定當成冤大頭,當在前面。暗地里撤軍的時候。而吳三桂也在準備最後的突圍之戰。
吳三桂看著已經落下的花炮。目光落到戰場之上。
戰場不可能永遠處于混亂之中。就好像是渾濁的水,時間長了就會澄清。
吳三桂此刻已經平息了三百頭大象沖擊帶來的混亂。這邊李定國也完成了對夏軍的整合,雙方大軍稱不上嚴陣以待,但也經緯分明了。
而此刻李定國也撤了回去在。
在夏軍逐漸完成了整合,各路指揮漸漸恢復正常的時候,李定國也不用親身範險,沖鋒在前了。
吳三桂手
一伸,從靴子里掏出一個竹簽來,上面寫著「楊坤」兩字,隨即大喝道︰「楊坤。郭雲龍。」
「末將在。」兩員大將從一側躍出來。
吳三桂一直有一個效仿的對象,就是李世民。他這樣的手法也是效仿李世民。李世民的玄甲騎,就是這樣的。選出一千精騎,以五十人為一隊。選出兩十個將領,然後將二十名將領的名字寫在竹簽上,放在靴子里面,凡是遇見難解的局面,就沖靴子里面抽出一根竹簽,叫上面的將領,出擊。
李世民還將分設兩將分左右統領之,這兩人分別是秦瓊,與尉遲敬德。
而吳三桂左右兩將,卻沒有那麼有名了,一個名叫楊坤。一個名叫郭雲龍,都是他的心月復將領,如左右手,跟隨他們一起走過來,當初松山大戰,吳三桂能從清軍的包圍之中突圍而出,多借這兩人之力。
而這個時候,又是要動用他們的時候了。
吳三桂對著楊坤與郭雲龍一指,說道︰「為孤打開缺口。」
「是。」
楊坤與郭雲龍兩人答應一聲,帶著千余精騎猛地砸向夏軍。
不知道吳三桂學李世民,學到了幾分成色。但是這千余精騎,卻是吳三桂心頭肉。這千余精騎卻也不辜負吳三桂的信任。猛沖之下,夏軍士卒紛紛不敵。
這也是沒空辦法的事情。
李定國能將混亂之中,將軍隊整合起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想要滴水不漏,找不到一個突破口,卻也是不可能了。
楊坤與郭雲龍兩人,就好像兩柄鋒利的匕首,殺了出來,硬生生沖了出來。隨即吳三桂督促大隊騎兵跟了上去,順利的沖出了夏軍的營地,也逃出了夏軍的包圍圈。
只是吳三桂回首一看,頓時心如刀絞。
吳三桂統率騎兵多年,大軍有多少人,一眼看過去。雖然不能精確到個位數,但是大致上有多少人,卻也能算出來了。
進去的時候有兩萬多,出來的時候,只有一萬三四千。
足足有近萬騎兵折在這里。
不要看吳三桂統兵數十萬,但是他從山海關起兵的嫡系,也就三萬,也就是所謂的關寧鐵騎。而今天過來就是這樣的老本錢。
就如同曹營的騎兵,打一個少一個。而關寧騎兵都是遼東子弟,死一個想要補上,也是千難萬難的。吳三桂好容易才將這騎兵維持在三萬人上下。此刻幾近折損了三分之一。很可能關寧鐵騎的編制,從此只有兩萬了。
如何不讓吳三桂痛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