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論國債

第一百二十六章  再論國債

張軒說道︰「錢不夠,難道不能發債?」

「陛下萬萬不可。」張質說道︰「前番三百萬國債,已經惹得人心惶惶了。再行攤牌,恐怕又損陛下之聖名。」

張軒目光一掃,卻見衛王袁時中,也是悄然不語,一副沒有听見的樣子,就知道在這一件事情之上,恐怕這些勛貴對這一點也是贊成的。

沒有足夠的分銷渠道。張軒發行的所謂國債,根本不可能有小面額,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買到。能買到國債的,只有那些大富商,有家底的人。

所以張質將這一件事情,直接定義為攤牌。

也就是說,所有的賣國債的人,根本沒有想過要朝廷還。

既然他們是這個想法,對朝廷要發行國債,卻是肉疼的很。

勛貴也是如此。

大夏的勛貴雖然都是爆發戶,說起來手中的積蓄也不少。

在這亂世之中,手頭有兵,即便是想沒有錢,都不好辦,而且張軒對這些大夏勛貴待遇也不錯,年俸可能給的少了,但是將南京,西京附近很多良田賜給他們了。如果說手頭可花的錢,說不得比張軒好要富裕一點。

故而上一次,張軒發行國債的時候,就已經想從他們手中借一點錢出來。只是征台之戰,關乎鄭家的利益,所以鄭家幾乎全包了。

也是張軒不想第一批國債全部被鄭家拿下來,也是想讓國債這個觀念流行開來,故而才留下一部分,讓江南大戶購買。

張軒說道︰「國庫之中,可以周轉的資金有多少?五十萬兩夠嗎?」

姚啟聖說道︰「勉強夠。」

張軒听姚啟聖的話音,就知道一定是夠的。姚啟聖向來為他自己留有余地,不會將話說滿而已。

「先將這批國債還了。」張軒說道︰「閩國公那邊不用管,先清理這邊的。」

姚啟聖听了,立即明白說道︰「陛下的意思是立信于天下。」

「朕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張軒說道︰「但是朕卻沒有一次要攤派的意思,在朕看來,朝廷的信用,是多少錢也買不回來的。朕豈會本末倒置?」

「而今不過是國家錢糧吃緊。借民間錢糧一用,將來定然是會歸還的。」

「姚卿,你作為朝廷財相,難道連還清這一點點錢的信心都沒有嗎?」

姚啟聖听了張軒的話,立即說道︰「臣雖然愚鈍,但是這數百萬元對于朝廷來說,也是算不了的。」

「陛下清丈田

畝之事,成果卓然,臣敢肯定,在昭武四年來說,國家歲入在五千萬之上。這還不算鑄幣的錢息,積累三五年,就有北伐之資了。」

張軒說道︰「如此不是很好嗎?國家用度短缺,一般要加稅,但是一旦加稅,民間不堪重負,何如如此?」

張質說道︰「陛下名為繼承,實為開創,太祖先帝建基日淺,不過承明制度而已,本朝家法祖制當以陛下為始,陛下當思長遠。」

「動則借款,朝廷固然可以還清,但是後世子孫見狀,恐有奢侈之意,盡委之借款,聚集民脂民膏在手,據而不還,臣恐怕後世天下之烽煙,必啟端于此。」

「故臣請陛下慎重為之。」

張質的話擲地有聲,讓張軒听了,也挑不出什麼錯來。

金融上的創新,從來是有利有弊。

國債讓中央有了一個更容易的從民間收刮錢財的方式。張軒作為開國之主,一切作為都會深深的影響到大夏皇朝,就好像是朱元璋的行政思想影響了大明三百年一樣。如果有將來的皇帝效仿張軒如此大手筆的借錢,最後不還怎麼辦?

說實話,在張軒看來,這些樣的事情將來定然會發生的。即便是強大如美國也要面臨債務違期的窘境。

但是張質說的不錯,既然知道有這樣的風險,就不能為後世做個壞榜樣。

「陛下,軍費之事,還需听一听滇王的意思。」張質說道︰「等滇王的消息過來之後,再決斷不遲。」

「好。」張軒說道︰「不過先期三十萬兩,要先撥過去,令湖廣籌備物資。不得有誤。」

「是。」姚啟聖說道。

隨即大夏朝廷的戰爭機器就開始了運轉,一是關于國家體制的議論也都平息了,所有人都將精力,放在另外的事情上了。

就是四川戰事上了。

關于官制的改革時候被擱置了。

其實並沒有,只是變的悄無聲息起來。

張軒從昭武二年開始,一直在去世前一年,對官制上動得手腳一直沒有停下來的。在他去世之後,文宗皇帝年間,張軒的各種改革也有一種反彈。大夏官制,也就是從文宗皇帝年間定了下來。

隨即一直延綿到大革命時期,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了。

從南京的信使,一路急行,不過數日,就將張軒的命令傳到了貴陽城中。

而今的貴陽城就是李定國的駐地。

自從知道吳三桂有可能進攻的時候,李定國就已經從昆明轉到了這里。

雲南的時期,

他已經召集過各地土司,軟硬兼施。雖然永歷在雲南南邊的崇山峻嶺之中,還佔了幾個縣的底盤,還有一些土司與他們有交往。

但是大部分土司都知道,大明朝是回不來了。

有永歷通消息是一回事,佔隊永歷是另一回事,大部分有腦袋的人,都不會選擇明朝的。

再加上李定國留在雲南的人馬,他對雲南事務沒有什麼不放心的。

他剛剛來到了貴陽之後,張軒的聖旨就到了。

李定國接旨之後,心中微微感動。張軒的聖旨一下,李定國就成為了整個大夏最有權勢的將軍,所管轄兩省一鎮,兵力在二十多萬以上,軍政一體,麾下數百萬人丁。比起吳三桂絲毫不差。

這種信重,即便是張獻忠當初都沒有給李定國。

當然了,這也是張獻忠勢力最強勢的時候,實力也未必比得上而今的李定國。

李定國心中暗道︰「陛下如此信重于我,我自然要讓陛下自己,他們並沒有看錯人。」隨即寫了謝恩奏疏,並上書朝廷,對軍需物資列出一個清單來,都是雲貴總督府缺少的,大多以火器為先。

還要張軒派一批軍官過來。

李定國之所以如此,一來是雲貴總督府之中,適應新火器戰法的人的確不多,二來李定國再向張軒表示忠誠的。

誰都知道,張軒的講武堂之中,培養出來的都是死忠,是天子門生。李定國對張軒信任感激之下,也生出惶恐之意。

如果不得皇帝信任,他這樣的方面重將,決計是沒有好下場的。再加上,他本身就不是張軒的嫡系人馬,故而更加小心謹慎。

李定國安排了這一起之後,才將心思放在征戰之上。

他細細思索一番,立即下令,召集所有土司在貴陽開會。

貴州與四川之間,山路重重,本來就交通不大方便,對于這些土地來說,各地土司才是這里的主人,而不是吳三桂,也不是李定國。

甚至誰能拉攏更多的土司投降,誰就能夠在交鋒之中,先站上鳳,故而李定國對這一件事情,再重視不過了。

吳三桂也是如此。

兩邊首先都是大派使者,將各地大大小小的土司都聚集在他們這邊。一時間使者來往不斷,唇槍舌戰,彼此廝殺。

什麼都有。

只是距離大軍交戰,還是差上一點的。四川的大戰還沒有掀起。但是朝鮮僵持 的戰場之上,卻有了新的變化。

這個變化的原因,就是清廷給朝鮮投入新的力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