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一章 擇將

第五十一章擇將

如果說張軒沒有想將在台灣的荷蘭人給剿滅,甚至將大夏的勢力延伸到南洋,那是不對的。但是多少歷練下來,張軒卻是一個極其務實的人。事情有輕重緩急。

故而,在東虜沒有覆滅之前。張軒沒有心思與精力再開一道戰線。

只是而今,卻不得不為之了。

張軒起身,緩緩的踱步,一時間沒有人說話,張軒忽然站定,說道︰「吳卿。」

吳梅村說道︰「臣在。」

張軒說道︰「擬詔。」

「是。」吳梅村立即將筆墨紙硯都準備好。他一只手挽著衣袖,一只手捏著墨條,在硯台之中,緩緩的轉動。一絲絲墨水暈散開來。

張軒說道︰「下令閩國公,奪情視事。速速來京。」

「是。」

隨著張軒一聲旨飛出,不過數日功夫,就來到了福建。鄭成功也早有準備。接到聖旨之後,不數日就來到了南京。

張軒早就等著鄭成功的,早就傳令下去,令鄭成功越次覲見。

于是乎,鄭成功越過十幾名侯見的文武官員。拜見張軒。

張軒與鄭成功寒暄過後,張軒徑直問道︰「南洋情況怎麼樣?」

鄭成功說道︰「各路西夷有合流的跡象。南洋漢人恐怕有萬歷年間之禍。」

張軒自然明白,南洋漢人萬歷年間之禍,到底是什麼事情。就是西班牙對漢人的大屠殺。

張軒心中一緊,心中暗道︰「如果真有此事,就是昭武慘案了。」即便是為了後世名聲,他也要阻止。

「先前鄭鴻逵說,先下手為強,攻台。卻不知道閩國公是什麼想法?」

鄭成功說道︰「以臣淺見,兵貴神速。」

「而且荷蘭正在與其他西夷商議,似乎西夷在故國的戰事結束了。他們想要就南洋事務達成協議,一起對抗敵人,但是西夷各國之間矛盾重重,想要達成協議,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時間長了,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要在他們協議達成之前,主動與荷蘭開戰。」

「將戰事限制于我朝與荷蘭人之間。」

張軒說道︰「也就是說,這一戰,雖然是打仗,在寓意在談,雖然是談,但寓意在打。」

「聖明無過陛下。」鄭成功說道。

張軒這一次對任命鄭成功此戰主將的最後一絲懷疑,也沒有了。

張軒對鄭成功的能力從不擔心,甚至對鄭成功能不能打贏這一戰,也從不懷疑。

因為歷史上鄭成功攻台是南京大敗之後,承受了內外交困的壓力,是在大失敗之後,不得已的舉動。

甚至說,鄭成功如果能在福建站穩腳跟的話,未必想起台灣這回事。

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之中,鄭成功依舊打贏了。而現在的情況,與歷史上鄭成功的情況是天壤之別。

即便張軒不調動夏軍主力。但是鄭成功能調動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比歷史上鄭成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這樣的情況之下,鄭成功打敗了,張軒才覺得奇怪。

張軒所擔心的,不是別的,就是鄭成功打贏之後,不知道收斂,一心一意南洋擴張勢力。

倒不是南洋有什麼硬骨頭。

這個時候,西洋人在南洋的勢力並不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夏與這些人是彼此需要的。

東西洋貿易,也是張軒一直想要的財源之一。如果真將西洋人都打跑了,打僵了。江南很多外貿貨物,都賣給誰啊?

最少,張軒沒有將精力投放在南洋之前,在這個戰略方向,寧可讓上一步。

而且退一步說,即便鄭氏能夠連戰連捷,一口氣將整個南洋給打了下來,不費大夏中樞一分人力物力。

這對張軒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將來的南洋恐怕是鄭家的地盤了。不是張軒要猜忌誰,而弄出這個局面,恐怕南洋與中樞的對立,非一代可以解決了。張軒在的時候,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一旦他去世了,恐怕大夏內部,要先掀起一場南洋之亂不可。

鄭成功明白識趣,就讓他放心了。

張軒說道︰「大木做事,我是放心的,只是朝廷而今的情況,你也是知道的。捉襟肘見,各方東挪西湊,才堪堪支應,這征台之戰,所費幾何?恐怕戶部是拿不出來餉銀的。」

鄭成功說道︰「如果陛下準許,臣願意帶本部人馬,不費朝廷一兵一卒,就能攻下台灣。」

張軒搖搖頭說道︰「不可,為朝廷做事,怎麼能讓愛卿出錢。再者料敵從寬,荷蘭人能遠涉萬里到了南洋,也不可小窺了他。準備多準備一些。」

鄭成功說道︰「陛下之意是?」

張軒沉吟一會兒,說道︰「這樣吧,你先將作戰計劃做出來,他日朕會召集樞密院集議。共同商議此事。」

鄭成功說道︰「是。」

張軒讓鄭成功回去準備,對吳梅村說道︰「將下面的人全部給推了,讓姚尚書來見我。」

「是。」吳梅村說道。

對于張軒這個命令,吳梅村已

經習以為常了。這一段時間之內,張軒關注最多的就是戶部事務了。

不知道多少次,緊急召見姚啟聖。

甚至可以說,張軒就是沒有掛名的戶部尚書。

一般來說,張軒的想法,姚啟聖都不敢反駁。但是今日姚啟聖實在忍不住了。說道︰「陛下,對與攻台費用雖然多一點,但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不如買度牒,或者開捐,實在不行買些爵位。北方那邊實在有捐官之例。如此權益之策,實在太損朝廷顏面了。」

姚啟聖所說的辦法,也是幾個臨時開源的法門。所謂買度牒,就是買僧道名額。

一般來說,和尚與道士都是免稅的。所以這個名額也很值錢,特別是大夏建立之後,官職紊亂,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管,在僧道上就是如此。

在大夏朝廷之中,甚至沒有專門負責的衙門。畢竟人手緊張,專門的僧錄司都空著的。

大多數僧侶拿得度牒,都是前明的。如果清查一遍,令這些大和尚們補辦度牒的話,決計能弄出一筆錢來。

要知道和尚們都是很富有的。

還有開捐。一般來說就是捐監生。說實話,大夏這幾年在科舉之上建樹不豐。因為戰亂的緣故,地方上錄取秀才的名額不多。雖然早就下令承認前明的功名。

但是獲得考試會試資格的人並不多。

所以,開捐一些批監生,監生有直接參加會試的資格。也可從中撈一筆。

至于賣一些爵位。

卻是在漢代都有了,低級爵位只需給錢,就能賣。甚至文景之時,賣爵的收入成為朝廷支柱之一。

反正這些低級爵位,不過是虛名而已,在這政治上也沒有什麼特權。

至于賣官就是清廷為了解決開支想出來的辦法。甚至從清廷開始到結束,捐官制度一直都存在。

不過這些解決辦法,張軒有些是覺得可行,有些是決計不會做的。

像從和尚手中撈一筆錢,或者賣一批監生名額,這些事情能夠做的。

但是爵位與官職,是決計不能亂買的。

張軒雖然缺錢,但還沒有因為缺錢而不顧原則的。在姚啟聖看來這低級爵位,根本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張軒卻不容許敗壞軍功體系。

非軍功不得封爵。這個原則張軒不想打破。他甚至疑心姚啟聖今日說這個,是一種試探。

張軒深深看了姚啟聖一眼,似乎沒有從姚啟聖臉上看出什麼不對,說道︰「朕非桀紂之君,名爵乃是治世之本,決不可以金錢來衡量。勿需多言。朕所言國債之事,有何不可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