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七十四章 崇明島上

第一百七十四章  崇明島上

張軒重用高一功與袁宗第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從來不是要多少有多少的,這個道路不論古今都是一樣的。能統領數萬大軍,作為方面之將的。要麼是天賦異稟,要麼就是在實戰之中一點點磨礪出來的。

張軒的根基太過淺薄了一點。所以張軒麾下的人才,可以分為三大體系,就是前曹營,前闖營,前明軍。只是明朝軍事獨重九邊。張軒從軍時間雖然不斷,但是等他提拔的嫡系想要獨擋一面卻有差了些火候。

前曹營的重將,跟隨羅玉龍一戰,幾乎全部傾覆了。所以張軒能倚重的這只有闖營一系留下來的將領了。

之前張軒在高一功與袁宗第之間制造對立。袁宗第為了張軒的信任,一定做好高一功的監軍。張軒也知道他們彼此之間也是有一點小摩擦的。

但這一點小摩擦,並不能讓張軒完全信任他們。

畢竟在利益面前,這一點點的小沖突完全不成問題。張軒是不會忘記李自成是怎麼死的,要知道高氏現在還囚禁在武昌城外。

其中的恩怨過節,絕非一句釋然就可以的。

當然了,張軒絕非小肚雞腸之輩。不會因為彼此之間這些陳年舊事,就對高一功棄而不用。但是在張軒的本意之中,卻也沒有讓高一功擔任他左右手的位置,他給高一功的位置是方面之任。

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張軒手頭缺乏將領。也只能提拔他們兩人,但也決計不想將這兩個人放在一起,一個在張軒身邊,一個就要放在外面了。

袁宗第本部人馬,其實也是張軒配給的,袁宗第與高一功不一樣,高一功投夏的時候麾下的基本盤都在,雖然這一段時間,被張軒參了不少沙子,但是對麾下人的控制能力,也不是袁宗第所比。

袁宗第得令之後,立即渡過長江。進攻池州城。池州城之中清軍數量不多。被包圍之後,向清軍各部求援,但是援兵久久不至。池州城中士紳見清軍沒有指望了,自然是綁了清軍將領來降。

于是乎不過數日工夫,張軒就听到了捷報。

池州城之後,袁宗第一路向東,進軍相當順利,即便是有負隅頑抗之人,也抵擋不住濤濤大勢。袁宗第順勢東進,兵鋒直指太平府。

而這個時候,周輔臣在什麼地方?

在崇明島上。

崇明島作為長江出海口的第一大島,也是鄭氏大軍浮海而來,第一個要進攻的目標。也被周輔臣當做必須要拿下來的地方。

周輔臣得了張軒的命令以來,一路向東,在長江江面之上,遇見了清軍的運輸船隊,多次焚燒殆盡。表曉諭長江上下,近日封江,反而敢入江者,盡數當做通東虜,按之治罪。以至于長江之上,一時間沒有船只敢在長江之上航行,即便有一些小船,也是夜出晝伏。長江南北的消息幾乎中斷了。

周輔臣所做所為,不僅僅如此,他還試圖進攻各港口,如采石磯。清軍防御人手不足,千里長江也不可能處處設防,也讓周輔臣得手數次。只是周輔臣卻發現自己人手不夠。整個長江水師不過兩三萬人之多,上次攻小孤山折損了不少人手。能從船上抽調的人手,就更不多了。

他只能攻下之後,就草草收兵。

這樣一來對清軍的損害也是有限。所以周輔臣不想在南京附近轉悠了,雖然知道南京城中清軍的人手並不是太多的。

但是憑借他手中的人馬,卻是拿不下來的。

周輔臣就留了下一些船只,監視這一帶,就駐扎在南京以北,長江之中的沙洲之上。如果清軍出動,無需硬抗,只需向下下游報信就行了。

而周輔臣繼續東進,做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截斷了運河。

京杭大運河有一段,是要通過長江的。而北京數年沒有得到南方的物資,著急的可以說是嗷嗷待哺。自從清軍打下江南之後,從江南向北京運送物資的船只都沒有斷過。多爾袞也將維護在羅玉龍北伐之戰受到損害的運河河道,也當做當前的第一要務。

事實證明,北京是不適合當首都的。因為沒有江南物資的支持,北京自然要陷入百業蕭條的處境之中。

但凡立都北京,對這一條運河無不是深度依賴。明知道因為運河的緣故,兩淮的水情日益復雜。百姓幾乎年年受災,也視而不見。

而周輔臣橫隔長江之行,將運河從中間截斷,清軍立即感受到不舒服之極,鴉-片戰爭之中,也是英軍截斷運河。才讓清政府不得不談判。

只是現在的清軍還是有一些血性之人,倒是有一些敢死之人,用各種手段襲擊周輔臣的船隊,結果都是一個樣子。喂長江之中的魚鱉。

而北京方面也立即感受到壓力,只是因為時間的問題。這種壓力還能夠承受。

這個時候,周輔臣得到了消息。鄭軍,應

該說越王所部,沿海而上。

鄭成功雖然談不上心灰意冷,但是他所做所為觀望之意,也是非常濃厚的。他駐扎舟山的時候,派出人手,攻略江南各地,但是都沒有攻下來。

顯然鄭成功上一次將他們坑苦了,這一次他們干脆給鄭成功通消息,讓他等安慶之戰的結果。

鄭成功也就罷手了。但是又不好什麼作為都沒有,畢竟張家玉與郭之奇等人,雖然說是鄭成功的下屬。但是細細說來,如同監軍一般,日日來催促。

故而鄭成功決定進入長江,而進入長江的第一步,就是攻克崇明島,有崇明島在手,鄭成功決定他在長江之上,也算得上進退自如了。

周輔臣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心中思來想去,決定去一趟崇明島。

一來,兩方水師合作,效果會更好一點。二來也是周輔臣的心結所在了。

周輔臣的心結是什麼,就是鄭氏的水師。從周輔臣進入長江之後,他的假想敵就是鄭氏水師。

雖然雙方一度有攜手合作之態。但是並不妨礙周輔臣的目標。不管是羅汝才,羅玉龍,張軒,他們三個人在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見識過水師在江南這些地方的重要性,不能任由鄭氏水師獨大,也就是成為夏軍高層的共識。

這與信不信得過鄭氏沒有什麼關系。

而且,在周輔臣看來,而今的鄭氏真得值得信任?卻是一個未知之數,他此去,不僅僅是合作,也隱隱約約有制衡的想法。

周輔臣有便宜行事之權。他既然決定了,就向安慶發了一封文書,派人送過去。而他帶著船隊順流而下,向崇明而去。

他來到崇明的時候,鄭氏還沒有攻下來崇明島。

似乎清軍也吃一塹長一智。知道崇明島的重要性,在崇明島上駐扎了數千士卒,這數千士卒不少是遼東軍。很是頑強。

在鄭氏的猛攻之下,依然堅持下來了。

不過在周輔臣來了之後,也堅持不了多久了。隨即被他們攻破了。

攻陷崇明島有周輔臣一分功勞,故而鄭氏與周輔臣都在崇明島上駐扎。這個時候這小小的崇明島上,幾乎駐扎了夏軍所有的水師。鄭氏水師與長江水師不用說了。如阮進的舟山水師,林察的廣東水師也都在這里。

一時間船只林立,士卒眾多。壯觀之極。甚至比上一次鄭成功進攻南京的盛舉相比,也不差多少。還猶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