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會戰之張軒決策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大會戰之張軒決策

多鐸一聲令下,大軍立即轉向南下。只是清軍人數眾多,在這片戰場之上,雙方密集的聚集了將近五十萬人之多,以至于安慶到大龍山這百余里的平原地帶,近乎塞滿了。

幾乎所有的農田被踐踏,村莊被推倒,雖然這里早已是戰場了,大部分百姓都逃散了,依然還有一些心懷僥幸的百姓,藏身于間。只是這個時候,他們的下場只能是死了。

清軍自然沒有發善心的心思,但是夏軍也決計不敢在戰場之上,因為一時的善心,用自己胞澤的性命開玩笑了。

清軍騎兵雖然多,但也不是所有士卒都是騎兵,大軍之中最少有近半士卒都是步卒,但是近十萬的滿蒙騎兵,就足以勝過二十萬步卒。故而雙方排兵布陣之上,是完全相反的兩種風格。

張軒從安慶城出來,他擺出來的陣勢,自然是方方正正的。一個大方陣之中,以營為基準,分為成一個個小方陣,如果再具體一點,也是一個營,也是六個哨,六個方陣組成的。

其中火炮,旗幟,金鼓,乃至各級將官履行的職責,張軒全部分派好了,雖然遠遠看上去是一個覆蓋數里的大方陣,但中間各種通道,卻還保留著,隨時都準備著反擊。

幾乎就是一座移動的城池,不過是以人為城而已。

而清軍就不一樣了,清軍騎兵眾多,根本不怕分割使用,故而多鐸本人統領八旗從正北方向,步騎結合,緩緩的逼近過來,而李率泰統領漢八旗,以及其他各路漢軍,從東側而來。

蒙古騎兵在博洛的統領之下,從西側進攻。

其中李率泰乃是李永芳之子。李永芳投降清廷之後,成為滿清額駙。李家在清廷也是很受重用的。漢八旗一度為李家與石家所掌管。可見李家在滿清的權勢。

而李率泰原名李延齡,十二歲入皇宮侍奉老奴,被改為如今之名,後被妻以宗室之女。從軍以來,前後跟隨皇太極,阿巴泰,多爾袞,多鐸,雖然沒有單獨領兵過,但是戰功也算是顯赫。

故而就讓他統領漢軍諸部。

博洛乃是阿巴泰之子,也是滿清宗室將領。只是麾下多是蒙古騎兵。科爾沁土謝圖親王巴達禮等人都在他麾下。

羅玉龍北伐的時候,多爾袞可是掃地為兵,將能調動的軍隊都調動了。自然也少不了蒙古人了,而這些蒙古跟著大軍南下,都留了下來

,不過他們不熟悉江南氣候,天漸漸熱了,早已與多鐸商議,在打過這一仗之後,就會撤回蒙古了。

三路都是步騎結合,不過騎兵的運動速度在步兵之上,故而雙方步兵還沒有接觸之前,清軍的騎兵已經到了。

他們並沒有立即沖陣,而是打馬掠陣而過,向軍陣之中,射箭,或者投索。這種騷擾,如果不管的話,自然影響軍心士氣,但是如果管的話,夏軍的弓弩手卻有些不足。

夏軍的火銃除卻少數人外。根本打不了多準。更不要說射中飛馳奔馬上的騎士。只能靠覆蓋射擊還驅除。而今日大戰,不知道要打幾個時辰,雖然每名火銃兵都帶了足夠的彈藥,但是打起來,到底夠不夠,還真不好說。

雙方零零星星的開始交戰的時候。羅岱,王龍等人,紛紛向張軒請戰,說道︰「陛下,臣等請戰,驅除清軍騎兵。」

張軒將僅有三四萬騎兵,全部聚集在大軍中間,讓他們歇馬以待,而這些人都不明張軒是怎麼想的,要知道騎兵從來是雙方第一波交戰的,而今卻被保留下來了。

張軒目光一掃,說道︰「今日之戰,你們且等著,有用得著你們的時候?」

王龍說道︰「臣等不知道陛下深意,還請陛下明示。」

張軒舉起千里鏡掃過整個戰場,緩緩的放下,說道︰「這一戰,我固然是等了好久了,而清軍未必沒有等了好久了。」

「清軍向來長于野戰,拙于攻城,兩下襄陽,皆無功而返,可見一斑。數月以來,朕在武昌整兵積谷。清軍未必沒有機會大舉西進。卻沒有,故而是因為江南的種種麻煩,恐怕也有想誘我出戰。」

「清軍想要再來一場一片石式的大戰,令我大軍喪膽。」

「故而一場野戰,是多鐸夢寐以求的。他想畢其功于一役。」

「朕也不想與前兩次襄陽之戰,只求擊退了事。」

「朕要一場大勝,即便不全殲清軍主力,也要打疼了,打狠了。打得元氣大傷。只有如此,我們才可順利的拿下江南,而不是步步苦戰。但是我軍步卒固然精銳,但是兩條腿終究追不上四條腿的。」

「所以當清軍大敗而回的時候,就是出動你們的時候,而今且休養生息便是了。」

王龍等人一听,雖然對張軒的豪情壯志感動非常,但是對張軒的這麼大的計劃,卻有一絲猶疑了。夏軍騎兵從來是夏軍主要戰力之一

,雖然數量不多,但是能力無可替代。因為他們要牽制清軍騎兵。而今張軒將所有騎兵都按在後面,夏軍步陣在對待清軍毫無顧忌的沖擊,真的能大敗清軍嗎?

他們雖然有這個念頭,卻無人敢說出來,蓋因這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就是動搖軍心,可立即處斬的罪名。

張軒安撫了以王龍為首的騎兵將領之後,目光掃過所有的夏軍旗幟,夏軍可以說是旗幟林立,每一個哨都一面紅旗,一時間根本看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面旗幟。看兵強馬壯的樣子,張軒心中也有一絲犯嘀咕。

蓋因這一次,張軒兵雖然多,但是將不廣。

張軒最看重的幾員大將,如李定國在四川與吳三桂對峙,曹宗瑜鎮守兩廣,坐鎮後方,看上去沒有什麼事情,但是張軒卻不敢曹宗瑜離開,原因很簡單,這是張軒東山再起的本錢。

一旦今日戰敗,張軒說不得就要退入湖南了。到了那個時候,他如何確保兩廣之地,還是他堅定的後方,兵力物力的來源地,而不是相反,就要看曹宗瑜了。

而許都主持金華戰場,不可擅自離開。

袁時中也不在麾下,他可以依靠的將領有誰啊?

鄧和,馬光玉,黃朝宣,王光泰,王光恩,高一功,袁宗第,王龍,羅岱,馬三寶,王得功,秦猛,張元海諸將,這些將領之中,能讓張軒完全放心的人,其實並沒有多少。

如果今日曹宗瑜在這里,張軒就敢將大戰指揮之權下放給曹宗瑜,他不過坐鎮而已。倒不是說曹宗瑜的能力一定比高一功,袁宗第高,而是信任這種東西,實在不好說。

張軒只能親自指揮。

不過,指揮數萬大軍,與指揮數十萬大軍,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說實話,每一個能指揮數十萬人,圓轉如意的人,都是當時第一流之名將,甚至當代只有一人而已。

這對張軒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張軒自詡沒有這個本事。就形成現在的局面︰張軒坐鎮總覽全局,令鄧和,高一功,袁宗第三人分令三面。而南面與安慶城遙遙相對,張軒親自掌管。同樣被張軒親自掌管的,還有騎兵。

後者來說,對張軒尤其重要。

因為張軒對整個戰事早已與無數人商議過了,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大陣能不調整,就不要調整的好。該因這個大陣,並不是張軒一個人智慧,而是張軒整個軍官團的智慧,不敢說萬全,但也差不多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