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一章 登基

第一百二十一章  登基

武興四年五月初一,午時正。

雖然羅玉龍已經死了,但是羅氏父子的武興年號,還沒有被替代。只是而今也走到總結了。張軒登基之後,自然會有頒布新的年號。不過,張軒也沒有那麼著急。一般情況而來,明年才是新年號的元年。

武興年號,還有半年事情。

這一日,天氣正好。似乎老天爺還給一個好面子,天氣很是晴朗,可以說是風和日麗,只是如此一來,溫度自然上升了不少。

張軒一身龍袍冕服,頭上掛著一片南海珍珠,串成的簾子,一舉一動都需要非常注意,否則這些叮叮當當的東西,就會撞在一起。發出清脆的聲音,在這種莊重的場合之中,未免有些不雅了。

暴漏在太陽下面的張軒,只覺得渾身上下都有密密麻麻的汗珠,從各個毛孔之中逃了出來,將內衣給打透了。

張軒一身大紅龍袍。端正的站在天壇之上。

這天壇說起來,也不是臨時修建的,羅汝才就是這這里稟告上天的。祭天登基的。之後,這里也被大夏朝廷拔資金維護,在張軒用之前,也都打掃了一遍,看上去恍然一新。

張軒手中拿著一封翰林院寫好的文書,已經大聲宣讀過一遍了。

里面寫的龍飛鳳舞的,四六對仗,雖然以張軒的文字修養,讀不上什麼不對之處,只覺得嘆為觀止。這樣的雄文,即便是對方在古文觀止之中,也不算是過分。

但是他總覺得欠一點什麼……

這里話過于官樣了,不是張軒所想說的。

如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話,張軒想對這天意說些什麼啊?

他默默閉上了眼楮,心中暗道︰「‘天自視我民視,天自听我民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蒼天在上,這大概是我來這個時代的使命,我知道了。」

不得不說,張軒在古代這一段時間,他在古文化之上的修養,大大加強,之前從來不讀的書,雖然沒有多做研究,但是一一讀過了。剛剛那一段話,就是出自《尚書》,乃是武王伐紂的一段話。

張軒不知道怎麼的,忽然想起這一句話。

覺得這一句話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清之凶殘,過于紂王,而張軒不敢稱自己的德行,能勝于武王。但是而今,冰炭不同爐,水火不相容,漢賊不兩立。請夏之間,必一存一亡。

明代以來,北方殘破,

特別是而今處于小冰河期,北方的農業生產大受影響,而且北京已經習慣來了,從南方運來的糧草。

可以這樣說,沒有江南,清廷能否在北方立國,都是問題。即便能夠立國。處境也會十分艱難。而張軒也是如此,單憑湖北,湖南,兩廣,江西,再加上貌合形離的福建,不管是從戰略形式上,還是從根基上,都弱于清廷……

這樣局面如果不能改觀的話,張軒將陷入被動之中,縱然他能一力維持下去,但是他能維持多少年,他下面一輩,還能為維持下去嗎?

東征是必然的結果,是夏朝政治集團,與清朝政治集團的大對決。

張軒沒有,也不可能回避的余地了。

張軒站在天壇之上,似乎覺得這里能真正與天意相同,他有好多心意想表達出來,但一時間卻心亂如麻,連所思所想都梳理不出來。

張質微微皺眉,心中有些擔心。

凡是這種禮節性的東西,都有時間要求的。就好像是後世辦喪事,哭幾聲,持續多長時間,都有依據的。當然了草台班子自然不算了。而今日這樣的大典,有多少禮臣參與進去,又怎麼能出現這樣的低級失誤啊?

張軒在天壇上的時間,有些超時了。

只是這樣的場合之下,下面的大臣誰都有誰的位置,連周圍的士卒的位置都是提前定好的,上上下下肅穆莊嚴。但是卻沒有人敢在這個時候亂動一下,更不要說是提心張軒了。

或許武將不大敏感,但是一些文臣的眼楮珠子都開始亂轉,他們感受到這一點。

張軒這才意思這一點,深吸一口氣,退後幾步,轉過身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張質領頭帶著文武百官,頓時下跪高喊口號,一時間猶如山崩海嘯,聲浪席卷數里之地。

整個登基大典,各路兵馬,里三層,外三層的將這個圍的結結實實的。總共有數萬人之多,在禮臣的指揮之下,安排的有條不紊,不過外面的士卒,看不清楚最中間到底什麼樣子,他們只能等口號。

而張質這一聲口號,就是信號。

一時間數萬人高聲齊呼。聲震寰宇。張軒只覺得渾身上下汗毛都豎起來了,似乎有一股電流從內心之中一下子通到了四肢百骸之中,那種快感,讓張軒如痛飲烈酒,整個人頭腦發熱,一時間有種暈暈乎乎的感覺。

他即便一直告訴自己,皇帝不過是權力象征,與什麼總理,總統,沒有什麼區別,只要大權在握

,稱什麼都一樣。

但是此刻,他才知道,皇帝是真不一樣,與是總理,總統是不一樣的。

蓋因,在中國古老的傳統之中,乃是天子,授命于天,自然帶著一股神聖的意味。雖然這一股神聖之意,越往後來,就越淡薄,但是在很多古人骨子里還是有的。說起來,日本人將天皇看做半人半神,似乎才有一點中國皇帝的本意。

一登皇位,他即便再告訴自己,沒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但實際上,張軒周圍所有人都有極大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並不是從今日開始的。但也不會在今日結束。所有人都要適應,大夏新皇帝了。

張軒帶著幾分耳昏腦熱,登上玉輅,一路回到武昌城之中的楚王宮之中。

張軒坐在大殿之上,群臣紛紛落座。

這也算是張軒一個舉動吧。

似乎從宋代之後,大臣上朝都是站班。這一次翰林院的方案,還是老一套,只是被張軒否定了。為這些大臣都安排了座位。當然了,翰林院一些文臣,既感激張軒對大臣的禮遇,但又覺得這不合傳統。這種內外糾集之下,他們弄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群臣的座位是跪坐,就是秦漢之際的跪坐。

張軒也無可奈何,只能允了,很多事情不能一步到位,要慢慢的來。

大臣紛紛跪坐面前都有一張矮幾。上面光滑如鏡。什麼都沒有。

當然了,並非什麼人都在御前有座位的,縱然張軒願意,這大殿之中,也沒有那麼大的地方。還有不少臣子,站在後面,一直排列出大殿外面去……

張軒正欲說話,卻見楊輔國悄悄的來到張軒身邊,留下一紙文書……

張軒立即知道,有意外發生了。

原因很簡單,登基大典,乃至于封賞,這些事情,張軒早就與下面的人商量過了。雖然沒有排練,但是大家都知道該做些什麼。張軒可以肯定的是,在之前的安排之中,決計沒有這一出。

而且,李輔國乃是北京內書堂出來的,又跟隨羅汝才,羅玉龍兩代皇帝,決計不是一個不知道輕重的人,在這樣莊嚴的時刻,給他十八個膽子,也不敢亂來。

這樣的情況之下,他還敢這樣做,就一定說明,有十萬火急之事發生了,一定要送到張軒面前才行。

張軒不動聲色的打開文書,微微垂目瞄了一眼。呼吸頓時一亂,隨即又被張軒調整好了,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將這文書藏在袖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