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一章 襄陽與南京二

第六十一章  襄陽與南京二

張軒還沒有到襄陽,關于襄陽的各種消息就傳到了張軒耳朵之中。

襄陽一直是張軒關注的重點。

所以對襄陽戰事之中發生的變故,張軒並不意外。

如果不是襄陽陣勢一直處于激烈的交戰之中,張軒未必不願意與鄭成功聯手一次。正是濟爾哈朗鋒芒在背,張軒不願意冒兩面受敵的風險。

不過,張軒看的很明白,雙方看似激烈交戰,但是濟爾哈朗將戰事局限于樊城一地了。

樊城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是以濟爾哈朗手中的兵力,未必不能將戰事鋪得更開一點,比如在漢江上游,或者下游尋求突破,或者如清軍的拿手好戲,繞城而過,自己突擊後方。

襄陽城固然是天下險城,但畢竟不是一道城牆,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只是清軍繞過容易,但是將來退回來就不好辦了。

所以襄陽戰事雖然慘烈,但是就規模上來說,一直在蓄勢待發的狀態。就好像樓上砸下一個靴子,而第二個靴子什麼時候落下來,卻就看情況了。襄陽戰事,看似平穩,但實際上非常不穩定。

一旦出了敗一場,江漢就被清軍洞開了。

張軒心中默默估算眼前局面。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時間。

他將武昌的兵力都帶過來了,可以說在長江之上,安慶高一功部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夏軍的一兵一卒了。

這樣的情況,在張軒看來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不是鄭成功與清軍交戰,他還不敢做到如此決絕。

不過,既然已經做下來了,而今就容不得一絲猶豫。襄陽一戰不能焦灼下去,不能拖延下去。不管清軍的那個鄭親王是心中怎麼想的。張軒都要壓上全部軍力,以力勝人,與清軍好好打一仗,最少要重創清軍。

張軒立即下令說道︰「各部人馬全部出擊,在渡過漢江,全線出擊。我親自帶領本部在樊城之南登陸。羅岱,全軍騎兵都寄予你之手,清軍糧草所寄,就在南陽,我命你突擊南陽。」

羅岱面色鐵青說道︰「末將明白。」

他之所以這個表情,卻是羅玉龍之敗後,他受到的打擊最大。

羅岱看似沒心沒肺,但是心底精明的很。

他雖然作戰勇猛,但是每每擅自行動,總是做出出乎意料之事。看上去各級將領是因為愛才之心,才不加以重懲,但還有一原因,就是他姓羅。不看僧面看佛面。

而羅玉龍之死,大夏大位轉移已經成為必然了

,且不提他與羅氏父子之間的感情。單單這種利益上的差矣,就讓他沉悶低調了好多天了。

更不要這一戰,並不那麼好打的。

張軒想騎兵出擊威脅敵軍後路,但是夏軍全部騎兵集結起來,也不過兩三萬,不可能再多了,而清軍的騎兵遠遠不止這個數,在後方的糧草重地,自然也會有重兵把守。

這一件苦差事。

他的臉色自然不好看。

不過,這倒不是張軒有意為難他,而是對于夏軍之中的騎兵將領,張軒與羅岱合作最多了。也是最為信任他了。這樣關鍵的事情,不放在他信任的手里面,張軒又怎麼能放心啊。

隨著張軒一聲令下,他還沒有到達襄陽,襄陽的戰事的烈度就提高了不止一個台階。

特別是一部分夏軍從漢江上游渡江,還有棗陽的夏軍也有蠢蠢欲動的趨勢,實際動靜沒有多少,不過聲勢浩大之極。

樊城。

從武興元年開始修建,三年來斷斷續續的修建的城池,第一次大戰,就失陷在清軍手中。

不過,這不能完全怪樊城守軍。

一來是,清軍竭力進攻,樊城數千守軍不能抵擋。二來卻是樊城選址也有一點問題。

樊城與襄陽城隔著漢江相對。就地勢來說,襄陽城背靠峴山,要高過樊城。而襄陽城的重要性要比樊城重要多了,就是所謂的寧決于北,不決于南。寧可樊城被淹,決計不能讓襄陽有事。

漢水既是便利,也是禍端。

故而樊城選址的時候,為了避開洪水,就劇烈漢水離開一點距離。

結果而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漢江水位降低,空出一大片河灘了。雙方相加,從漢水登岸,到達樊城,就有一兩里的空檔。

正是這一段距離,給了清軍可乘之機。

在大軍交戰之中,這一兩里之地,也成為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絕域天險。

才有樊城士卒在清軍猛攻之下,不敵敗落。

但是現在的局面對鄭親王濟爾哈朗來說,並不是太好的。

鄭親王之所以這麼長時間不發力攻襄陽,一是感受到夏軍的難纏,另外也就分夏軍之勢的意圖在。

他在襄陽依靠西北轉運,一時間糧食不缺,再加上南陽在夏軍的經營下,也恢復了幾分元氣。支撐大軍一時還是可以的。所以他不著急。

如果可以,他甚至想將這一戰拖延下去。拖得時間越長,對他越有利。

而今依然如此。

鄭成功氣勢洶洶的北伐,這一件事情,鄭親王自然不會不知道。雖然多鐸表示對此信心十足,但是不管是多爾袞,還是濟爾哈朗對此都有一點點的擔心。

故而他更是想將這一戰拖延下去。

畢竟戰事只要拖延下去,就牽制住張軒的兵力,否則南京多鐸那邊就危險了。

故而鄭親王濟爾哈朗面對夏軍全面攻勢,反而沉下氣來,就以漢江之北的樊城為中心,按營扎寨,專心駐守。一副不動如山的樣子。

不過,樊城之邊戰事,還沒有開始。

夏軍的騎兵與蒙古騎兵就已經撞在一起了。

說實話,當初的曹營進入江南之後,迅速的步兵化,從之前的騎兵為主,變成而今,步卒,水師為主的結構,而當初稱雄天下,號稱善戰的曹營精騎,處于一個每況日下的局面。

大部分軍官被抽調出來升官。還有戰馬的補充從來是問題。

即便是大夏對他們精心維護,但是戰斗力,隨著將士與戰馬的問題,一點點的衰落下來了。

這也是一種地利,在江南養一個騎兵,與在北方草原之上揚一個騎兵,在成本之上,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南方,一人一馬,餉銀裝備,幾十兩下不來,更多的時候,是有錢,但是沒有馬。但是在草原之上,就不一樣了,發二兩銀子,就有人跟你走,而且是自備馬匹的。

隨著他們或許沒有經過訓練。但是騎術什麼骨子里就有,就好像是天性一樣,只要稍稍操練一番,就足夠了。

不像從南方選出一個騎術精湛的人,簡直是不可能的。

倒不是南方就沒有人騎馬了,而是家里能養一匹馬的百姓,一般來說,是不會淪落到去當兵的。

好女不打鐵,好男不當兵,這是社會風氣,即便是張軒有意想要更改也不大容易。

不過,羅岱這一次交站幸好踫見的是蒙古騎兵。事情就好辦多了。

雖然在很多人印象之中,蒙古騎兵是相當厲害的,但是很抱歉,在當時或許有好幾支厲害的騎兵,但是其中定然不包括蒙古騎兵。

蒙古人在與大明漫長的對峙之中,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局面,大明九邊邊軍,不能說多好,但是大部分時候,這些邊軍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對抗蒙古人,不讓他們入關。

由此可見,蒙古騎兵的實力,也早已衰落不成樣子了。

同理,如果蒙古騎兵還有傳說中的實力。林丹汗,也不至于被清軍趕到青海,有家不能歸,郁郁而終。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