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五章 勞軍二

明末求生記第一百零五章勞軍二第一百零五章勞軍二

雖然事不宜遲。

但是關乎張軒的小命,張軒也不敢怠慢。

他在渡江之前,就已經派曹宗瑜所部,向西駐扎,並且調了許都本部人馬。兩部人馬左右將高一功所部,夾在一起,形成夾攻之態。其中未必沒有打草驚蛇的意味。

總之高一功軍中雖然有些不安,但也沒有太大的異動。

張軒這才帶著親衛千余人渡江向西。大張聲勢進入了高一功大營之中。

根本不用張軒事先安排,秦猛就接管了大營的營門之處。秦猛雖然因之前的敗仗被降職,現在還沒有升上來,麾下只有五六百人,但卻是張軒親衛,可以說是一等一的精銳。

雖然只有五百人,但是為張軒守住一條退路,卻是毫無問題的。

馬三寶帶著數百士卒,在張軒近身護衛,而高一功就在張軒的身側,身邊只有一兩個隨從而已,可見以身為質的誠意。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張軒生死尚且並不知道,但是高一功的小命決計是沒有了。

「大夏征南大將軍,樞密副使,總督七省軍務,鄭國公校閱全軍。」

「大夏征南大將軍,樞密副使,總督七省軍務,鄭國公校閱全軍。」

「大夏征南大將軍,樞密副使,總督七省軍務,鄭國公校閱全軍。」

在大營之中的校場之上,首先是張軒身邊的幾名侍衛大喊,隨即是身邊五百親衛一起大喊,然後是加上四周把守的一些士卒,齊聲吶喊,一聲高過一聲,或許音浪一般。

音浪所過之處,所有的聲音都沉寂下來了。

等三聲高呼過去,大營之中一片寂寥,唯獨有知了的聲音不甘寂寞的響起,不過大營附近的樹木都被伐盡,這聲音是從稍遠的地方傳來,傳到這里也不覺得是噪音來了。

反而覺得好像是夏秋之季的背景音一般。

張軒簇擁在甲士之中,放眼看去,整個高一功大軍盡收眼底。

高一功本部人馬有三萬左右,在張軒眼前的卻是高一功本部精銳萬余人。畢竟人一過萬沒邊沒沿。高一功的大營之中,這樣開闊的場地,還是比較少見的。

張軒看著高一功本部人馬,心中微微感嘆「我耗費這麼大的精力,能得到這樣一只強軍,也不枉了。」

高一功所部,乃是僅存的闖營嫡系人馬。

李自成自從一片石之敗後,就面臨著闖營嫡系人馬不足的窘境。而剩下的闖營嫡系人馬,與清軍一次次交戰之中,消耗殆盡,以至于壓制不住前明降軍,所有降軍成建制的向清廷投降。

而從西安退下來的嫡系人馬,被阿濟格死死的咬住,追擊了一波又一波,到了襄陽的時候,其實已經大不如前,否則也不會弄得劉宗敏斷後身死。

唯獨高一功這一部,從延安轉戰千里,大戰小戰不斷,依舊保持著相當的戰斗力。

張軒看中的不僅僅是高一功本人,而是這一支身經百戰,可堪大用的軍隊。

張軒部下是張軒一手一腳訓練出來的,他更明白,想要一支能戰的軍隊,絕非容易的事情,從一支新兵訓練成精銳士卒,這個訓練周期應該在三年之上。即便在戰場之上,以打待練。也最少需要一年的模爬滾打,才能稱為精銳士卒。

張軒自忖自己能與之相比的也不過是他本部數萬人馬。其余新降的士卒,不管是來自忠貞營,還是來自明軍之中,都無法與之相比。

這萬余士卒,對抗八旗士卒,未必能落到下風。

在張軒看來,這才是李自成最珍貴的遺產。

為了這一支軍隊,能若融入大夏軍中,即便是稍稍冒一些險,張軒也覺得值得。

張軒輕輕咳嗽兩聲,說道「闖王起兵本為百姓,當初闖王與先帝一同起兵。為天下百姓討一個公道,闖營也與曹營並肩做戰,諸位很多人都見過我張某人,之前的是是非非,而今也不多說了。總之,闖營諸位兄弟來投,是我張軒偌大的榮幸。」

想要收復這些士卒,闖王不得不說,但又不能多說。張軒索性一筆帶過。

「我張某人決計不會虧待諸位兄弟的。鄭廉。」

鄭廉說道「在。」

張軒說道「說說諸位兄弟的待遇。」

鄭廉這才上前打開一卷文書,說道「每年關餉十八兩,衣服,兵器,伙食,軍中準備,無須兄弟們掏錢。各級將官層層遞升,如果得一個爵位,還可以得一分爵金。或能世襲,或不能世襲,按爵位而定,如果諸位兄弟不想打仗了,想解甲歸田,士卒可以就地授田安置,軍官可以轉為地方官員。」

鄭廉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張軒並沒有給高一功軍中開什麼後門,給他們的待遇都是給夏軍的待遇。

不過,夏軍的待遇是一個樣子,能不能完全落實,卻是另一個問題了。

畢竟夏軍現在的財力緊張,連累了軍事上的改造。很多駐守軍隊的待遇要比鄭廉說的這些打了折扣。

高一功下面的士卒听了,不少人面露歡喜之色。

這對普通士卒來說,已經是夠友好了。

就比方一點,張軒的軍規之中,士卒的衣服兵器,都是軍中供給。很多人覺得這很正常,其實在這個時代並不是多正常的。最少伙食費在民國年間,還要在軍餉之中扣除的。

所以一般來說,一年十八兩軍餉,真正能落到士卒手中的,也不過十一二兩上下。

士卒打死打生,就靠著十一二兩銀子,養家糊口的。

僅僅這一項,張軒就可謂是為士卒變相加薪了,更不要說退役授田了,軍官可以轉為地方官了,等等措施,更是讓很多中低級軍官心動不已。

很多年紀大一些的軍官,當場就動了心思。似乎在考慮張軒的說法行得通,行不通。

細密的議論之聲,嗡嗡的響起來了。一時間壓過了鄭廉的聲音。

張軒見狀,心中暗暗點頭。

這就是張軒所想的戰勝于朝廷,只能完善一套軍制,讓士卒將領們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所發揮出的戰斗力,就非比尋常。或許張軒制定的規矩,還沒有在整個大夏推行。

但是在張軒麾下推行,卻沒有一點問題。

這也許是張軒麾下戰斗力,強大的原因之一。

不過說的再多,而今也不過是空頭支票而已。

鄭廉請示張軒之後,立即說道「今日大將軍來勞軍,決定大賞三軍,每一個士卒賞銀一兩,軍官因地位資歷,各有賞賜,各部上前領賞。」

鄭廉此言一出,所有人都變得激動起來了。

如果說現在天下各支軍隊之中,最窮的軍隊,估計高一功部就在其中了,清軍坐擁六千余萬兩白銀,再加上北方的賦稅。是相當大的筆錢,夏軍有江南支撐,雖然緊張,但是用度卻少不了的。

張獻忠盤踞川中,雖然現在有幾分潰勢,但是家底還是有幾分的。

但是高一功千里轉戰之下。數次輕裝,不要說高一功沒有多少銀子,就算是有,也將銀子連箱子一古腦的扔進山林之中。來到湖廣之後,又處處受制于人。

本來攢下來的一點點家底也都消耗殆盡了。

下面的士卒,不知道多長時間都沒有見過銀子,一听說發銀子,一時間都激動起來,無數人向閱兵台前沖了過去。也是高一功努力壓制之下,才勉強的了維持住局面。

高一功擦著額頭上汗珠,暗道「果然是人心思定,大勢如此不可挽回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