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

明末求生記第一百三十四章多爾袞第一百三十四章多爾袞

北京城。

而今的北京城中,多了不知道多少騷腥味。

整個內城的人,被全部趕了出去。內城被八旗搶先征用了,幾乎數十百姓被遷居城外,也沒有什麼補償。

似乎是因為去年,天花蔓延比較猖狂。故此,旗人以為與漢人接觸,有傳染天花的危險,故此內城禁止漢人進入,後來這個禁令才慢慢的松懈了。

奪民產之事,北京內城幾十萬間房子,還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圈地。

多爾袞安撫八旗子弟,停了八旗子弟的口糧,每一個人分發四十二畝地,這就是所謂旗地。這還是清廷下層旗人,滿清八旗權貴的胃口更大。北京連遭戰亂,很多田地荒蕪,土地倒也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人卻成了問題。

有了田,也有人來耕種。

于是乎,清廷權貴決定一步到位,直接在地圖上劃界,所劃之處,土地連同上面的百姓,都在自己還不知道的情況之下,成為了別人的奴才,這又激起了反抗。

這就是有名的圈地令,延續這個政令。百姓紛紛逃亡,沒有人願意當別人的奴才。面對這個局面,又發布了逃人法。凡是逃人皆斬,乃至收留逃人的,也連坐。

以至于北方,連一個乞丐都不敢收留。不敢施舍東西。原因無他,就是唯恐牽連到自己。滿門被殺的不要太多。

當然這是後話,現在圈地令才剛剛開始。

不要看,多鐸,與阿濟格兩路進攻,大破李自成。但是真正支撐起滿清北京政權的不是別人,而是多爾袞。

多爾袞一手撐起了滿清北京政權。

一邊主持了,西征與南征,這個南征,並非進攻江南,而是進攻山東。

山東的平定,比起其他各處要容易的多。

首先,山東是大順的薄弱環節。李自成僅僅派偏師經略山東,在李自成如日中天的時候,山東的投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李自成敗退之後,山東士紳自然不願意為李自成陪葬。

于是乎,紛紛起事。

一時間山東凌亂之極。什麼人都有,有忠于李自成的將領繼續堅持,有高舉大明旗幟的,所謂大明濟王。甚至在淮安的高杰也派人北上插了一手。

多爾袞面對這樣的局面,就派出多鐸南下,多鐸剛剛到了山東,隨即懷慶告急,轉向向西了。

但是即便如此山東也是粗定了。

山東士紳在滿清

與義軍之中,做選擇題的時候,選擇了滿清。

當然了,山東士紳的投降,並不代表著山東人反抗的結束,整個北方的平定。蔓延到了十幾年之後。所以山東雖然大致控制在清廷的手中,其實地方都有高舉義旗。

只是清軍主力南下,一時間無法顧忌到山東。

而山東的情況,並不是僅僅是山東的情況,而是整個北方的情況大抵都是這樣的。

即便是多爾袞坐鎮北京的時候,與北京不遠的保定,天津也民亂紛紛。

這樣的情況,也動搖了滿清上層很多人統治中國的信心。

其實在這個時候,多爾袞也發過一次剃發令。但是剃發令一下,北方一副風雨飄搖之態,多爾袞不得不捏著鼻子將剃發令收回來,發了一封詔書,大意是,北京剛剛安定,剃發以別順逆,但是現在大家投誠之心甚堅,就不用這樣做了。

當然了,多爾袞也就這一件事情記在心上了。

面對北方風雨飄搖的局面,多爾袞做了兩手準備。一手準備是安撫各地明軍降將,幾乎允許這些將領在地方割據,不觸動他們的利益。最明顯的就是大同姜瓖了。

他是明朝大同總兵,後來投降李自成,仍然在大同立足,後來又投降滿清,又在大同立足。

幾乎上就是割據了。

因為多爾袞深刻的意思到了,想平定天下,區區二十多萬的八旗子弟,是遠遠不夠的。拉攏各地有實力的軍頭,也成了必然之舉,從這一點看,羅汝才與多爾袞,到有幾分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所以,要借助降軍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又知道,這樣優柔下去,也是決計不行的。于是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也竭盡全力,那就是重建文官體系。用文官體系來消除各地的軍閥。確定滿清的中央政權。

這倒是一手好棋。

多爾袞多次發詔書,將清廷的官員原職留任,很多南方的官員都逃走了,但是很多北方官軍都留了下來。當然也有很多南方人留了下來,比如上海人李雯。就是其中之一。

其父李逢甲殉明,死于李自成之手,多爾袞延請他成為身邊的幕僚,此刻正是得用之時,多爾袞一切文書,都是經李雯的手。

也正是李雯給多爾袞獻計,拉攏各地士紳,用以平地各地叛亂。

多爾袞下令各地舉薦人才。

于是乎,很多有名的降臣,紛紛舉薦各地人才。不過南方都不在清廷的統治之下,所以舉薦過來的人大多是北方人,具體的說是,

山東,山西,北直隸的人居多。

最多的其實是山東人。

後世劉墉能坐上如此高位,都是這一撥舉薦的遺澤。這些人紛紛歸順,確定了滿清與北方士紳的聯合,鞏固了滿清的統治。也同樣確立滿清前期,山東人在朝廷上的強勢。

當然,這些事情僅僅是多爾袞所做的一部分工作。

另一部分就是八旗內部的。

多爾袞在黃台吉死後的局面之中,取得了優勢,掌握了清廷政權。但是並不意味著清廷內部,或者說八旗內部,就沒有反對者了,恰恰相反,反對者還不少。

不過,多爾袞在關內取得的堪稱偉大的勝利,確定了多爾袞的話語權。

崇禎十七年八月,也就是順治元年八月,順治小皇帝,從遼東進入北京,在北京再次登基。宣布定都北京城。

在登基的同時,也確定了多爾袞的地位,那就是叔父攝政王。給與了多爾袞總攬一切大權的政治基礎。

雖然阿濟格,與多鐸兩兄弟在前線的勝利給了多爾袞很大的支持。但是反過來,沒有多爾袞在北京的穩定後方,乃至在政治斗爭之中,確定絕對優勢,阿濟格與多鐸也不可能打的這麼順。

不過,此刻多爾袞面對這個局面,也開始有些猶疑了。

他面對的不是別的,就是阿濟格要與曹營,或者說南夏交戰之勢。

多爾袞是一個聰明人,否則也不會有睿親王之號。

這樣的局面,在多爾袞看來,不適合大戰。無他,他覺得有些兵疲了。

崇禎十七年,是大戰頻頻的一年。

崇禎十七年中,不管是南方與北方都是大戰頻頻。曹營在這一年之中,橫掃江南,與左良玉決戰湖口,取得了長江流域決定性勝利。而清軍也沒有閑著,四月入關之後,一片石之後,保定,山西,懷慶,大同,延安,潼關,一戰接著一戰打下來,屈指一算,很多將士出征都有一年了。

軍中疲憊,那也自然的。

縱然這個時代的八旗軍,正是他們最強盛的時候。但是也不代表他們都是鐵打的。

經年征戰,士氣精力都有極大的耗損。要不是前線多是以戰補戰,恐怕後方都有一些支撐不住了。

但是反過來想,阿濟格如今,數次大勝,養出了得勝之氣,也是非常之難得。而今羅汝才新定湖廣,立足未穩,如果一戰之下,能奪下湖廣之地,將來與夏朝的征戰之中,就得了先手。

否則,就不大好辦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