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

明末求生記第一百零五章後湖黃冊第一百零五章後湖黃冊

三日之後,征東雖然事情很匆忙。

張軒要先將大隊人馬從揚州調回來,雖然倉促。但是要張軒自己辦的事情並不多。

張軒只需下命令即可。

不過,有一件事情,張軒卻要放在心上,不是別的,就是未來的中樞權力。

流寇是流寇,不管羅汝才之前,又是稱王,又是開府的。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文臣班子,僅僅靠張質一個人,就能撐起來。但是入了江南之後,這樣的局面卻不是張質一個人就能撐起了的。

真正的中央政府一定要建立起來。

雖然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武將勛貴的勢力都在文官之上,這是不可改變的事情。只是一個正確能不能站穩腳跟,卻是看文官政府能不能立足腳的。

而張軒第二日,送羅玉嬌去看羅汝才之後。第一件事情,不是別的,而是去後湖。

讓張軒掛在心中的,不是別的,正是後湖黃冊。

在張軒心中覺得,此才入主南京最大收獲之一。

後湖黃冊張軒聞名久矣。

後湖黃冊的由來,卻是說來話長了。

按朱元璋定下來的規章制度。黃冊每十年造冊一次,一次四分,分別存在各級官府三分,還有一分在戶部保存,而在戶部保存的地方,就是後湖。後湖就是玄武湖。在玄武湖上面的小島之中,建造庫房,幾乎將玄武湖之中的小島填滿……

而且後湖黃冊庫戒備森嚴,從來不許外人出入,只有特殊人員才能進入,一般是由戶部抽調南京國子監的監生,參與黃冊的整理工作,這也是南京戶部與南京國子監的要務之一。

不過,時代久遠,黃冊知道早就松懈了。

但是後湖黃冊庫,依舊是大明最大的檔案館。儲存著整個天下戶籍,版圖的資料。蕭何之所以安定關中,就是得到了秦代的所有檔案資料,繼承了秦統治系統。否則重建一個統治體系,需要花大把的時間。

雖然,張軒也知道明朝現在統治能力不行了。畢竟如果還可以的話,不會弄到全天下人揭竿而起,北至三邊,南至兩廣,都有鬧事的。但是羅汝才的班底現在還未必抵得過大明那一套。

即便不繼承,單單是參照一下,對新生的政權也是大有好處的。

這怎麼不讓張軒垂涎三尺

張軒帶著人來到玄武湖側。

見玄武湖邊早已有人把守,而且是羅汝才中軍精銳

,知道這個地方也被羅汝才所重視,不過,張軒的身份在哪里放著,自然沒有一個人敢阻攔張軒。

張軒問道「這里有誰來過」

「秉大人,張長史來過。」守衛的軍官說道。

張軒心中暗道「也是,張質不可能不能黃冊庫的重要性。不會不來查看。」

張軒說道「叫來船只,我要進去看看。」

玄武湖在張軒看來不小,但是湖中的船只並不多,無他,就是朱元璋時期留下的規矩。

其實在湖中,潮濕的氣候對保存文件不利。但是朱元璋依舊如此,就是為了保密,故而玄武湖又被稱為禁湖,湖中的所有船只都被嚴加看管,所以說數量不多,而且只有一個碼頭。百姓不得擅自進入。

連這船只也不大,張軒帶著鄭廉,還有親衛,一並上島,幾乎將所有的船只都征用了。

張軒遠遠的看過去,只見波光粼粼之中,有數座小島,而每一座小島之上,都有很多庫房。幾乎一眼看不到邊。

一個老人對張軒說道「國家規定,每十年一造冊,而戶部預先在島上建造三十間庫房,本來僅僅是一座島上,而現如今已經整湖都是了。卻不知道大人想要去看一年的戶籍」

這個老人是後湖黃冊庫的老差役,對著黃冊庫熟悉之極,正是如此,被被守湖的士卒派來當張軒的向導。

張軒毫不猶豫的說道「今年的,不要別的地方,先要南直隸的。」

別的地方距離太遠了,張軒也管不到。現在羅汝才實際統治區域,也僅僅是南直隸而已。

在老人的指引一下,小船繞過幾個彎,就來到了一個小島之上,卻見這一座小島之上,有幾座書樓,每一個都鐵將軍把門。老人逃出一長長一串鑰匙,打開大鎖。將門推開。

一瞬間煙塵四起。可見這里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張軒走進去,腳在地面之上留下幾個清晰腳印,放眼看去,無數書櫃都非常高,一個個頂著房梁,非要用梯子不可,否則夠不上最上面一層的書冊,每一個書櫃之上,都貼著年份與省份。每一層還詳細到府縣。

張軒僅僅是走了幾步,只覺得眼前層層疊疊的都數書冊,僅僅是這一座樓之中,就不知道有多少冊,而在這個小島之上,這樣的樓也不知道有多少,如這樣的小島,玄武湖之中,也有不少。

讓張軒情不自禁的說道「這里有多少書冊」

「一百七十萬至二百萬之間。」老人說道「是小的估計的,具體的

誰也沒有數過。」

張軒說道「鄭廉。」

鄭廉說道「大人,下官在。」

張軒說道「你現在將應天,常州,蘇州,松江數府的總冊,給我找出來,從崇禎十年到現在的一個不要少。」

「是。」鄭廉說道。

張軒對老差役說道「有沒有干淨一點的房間,我要用。」

張軒倒不是有潔癖。而是這里所有地方都積了一層灰,最少有一年兩年沒有人來了。之前生死之間,張軒為了活下去什麼也不管,但是現在有身份有地位了,自然也不會太委屈自己。

島上很少有人來,自然沒有太干淨的房間。

不過人手足夠,幾個人一起動手,從湖中打水,不過一會功夫,就給張軒清理出一個干淨的書桌。

這樣的書桌並不少,是供國子監的監生用的。因為湖中潮濕,故而每隔一段時間,這些書冊都必須翻曬,否則有蟲蛀受潮。故而每一個書庫都幾張桌案供人使用。

當書桌打理好的時候。

鄭廉在老差役的指點之下,已經將各府的總冊找過來了。

張軒翻開一看,先是一看,最遲的是崇禎十五年的,似乎崇禎十五年,是造冊年。至于崇禎十五年之後的還沒有。

也幸好張軒找得是江南一代的書冊,崇禎年間各地大亂,很多地方的黃冊都送不上來,比如河南陝西一帶的,大兵過後,一片狼藉,更不要說一些府縣都已經失陷到流寇手中。哪里還有什麼黃冊上繳。

張軒打開來細細一看,先觀其大略,看了一陣子,心中忽然覺得不對,看眼前的數字有一些熟悉,頓時將蘇州崇禎十年到崇禎十五年,戶口總數放在一起看。

一看之下,頓時大怒。重重的摔在地面之上,說道「混賬。」

張軒這才發現,蘇州所有的賬冊的總數,幾乎都沒有怎麼變動,幾乎都是千數之後有所變動,之前都沒有什麼變動。

則也罷了,畢竟或許一地發展到了瓶頸了。數目沒有太大的變動也就是了。但是張軒卻發現,崇禎十二年與崇禎十三年的數字居然一字不差。一個個位數都不差。

這樣的情況,張軒斷然是不肯相信的。如果讓一個地區的人數兩年之內,一模一樣,天下那樣這樣的奇跡,簡直是糊弄鬼的。

讓張軒有一種作假都不好好做,在侮辱自己的智商的感覺。縱然張軒知道這些地方官吏騙得不是自己,也讓張軒有一種氣不打一處出的感覺……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