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也很奇怪,雙手抱著她爹的臉追問︰「爹爹,不看花花了麼?」
「不看了,」霍祈旌想了想,笑著低頭,跟他閨女抵了抵鼻尖︰「帶糕糕去剛才經過的小河里抓魚。」
然後就抱著閨女大步走了。
晏時玥︰「……」
所以就說啊,什麼高冷啊什麼冰山,純粹都是因為人不對。這不,小棉襖一上,連媳婦都忘了。
于是一行人真的就回到了剛才經過的小河里,霍祈旌不怕冷,直接月兌了外袍下河,晏時玥給兒子閨女一人編了個草筐,基本上只要有魚,霍大俠一彎腰就是一條,輪流拋進兩人的小筐子,一邊淡定的享受著兒女崇拜的目光……
小孩子的歡呼和大笑聲,隔著老遠都听的清清楚楚。
遠遠綴上來的蕭棠枝︰「……???」
有點看不懂這家人的性情啊!這也太不拘小節了吧?
幾日之後,《尋道》第一部上市,住在客棧里的蕭棠枝,被晏時玥差人送了一本。
第一部是從燕尋道放棄仕途,踏上江湖路開始,然後到他初學成,行俠仗義,種種「義行」結束,停在了最意氣風發之時。
這些情節,其實是很有爭議的,放棄仕途,踏上江湖路,對家人的不負責任和對外人的「俠肝義膽」,這些全都是沖突,都會形成爭議。
有爭議才有話題,才有熱度。
書迅速在各地書局開始售賣,說書人當然也要安排上,在這個娛樂生活十分困乏的年代,要讓什麼火起來,真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效果比想像的還要好,于是晏時玥傳令,從商部抽了人手去北方書院,為那些大儒們配眼鏡,同時……順便帶去這本書,拋磚引玉,讓這些書院的人,沒事兒可以多寫一點這樣的白話小說。
當然,也沒忘記壓榨許問渠和曲斯年,甚至連周見微也都安排上了。
要知道,當年金大俠在一代人心目中留下了武俠情結,瓊女乃女乃的愛情也曾是學校里結交小姐妹的利器……所以文學作品的魅力還是非常大的。
蕭棠枝在看到第一部的時候,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當第二第三部陸續出現,整部《尋道》上市之後,他哪能不明白對方的意思?那會兒聖駕已經返回了長安,他考慮再三,仍舊決定上門拜訪,這一回,再沒耍那些花哨了。
後話暫時不表。
聖駕在曹府待了半個多月,然後再次起駕,到了吉州停下,就住在了刺史府。
這一趟,晏時玥主要是想去看看晏時藍那邊的紡織廠,但明延帝這邊還有政治工作要做,所以還需要等幾天。
隔了一天,皇後跟她說起來,說吉州有一個女學,吉州刺史過來,似乎想給她求一個恩典,例如皇後見一見,賜些東西什麼的。
畢竟也算是政績。
晏時玥一听就詫異了︰「女學?居然有人辦了女學?」
她其實很早就想過辦女學,卻一直沒有真正實行起來。
不是她不想辦,主要是社會大環境不適合,做這種事情,也是需要各方面綜合考量的。要是她到了民國,在有能力的時候,一定第一時間辦女學……因為國難當頭,窮則思變,那才是適合興辦女學的環境。
而現在,時機不到,真辦起來,就算免費,也未必有人來,除非發銀子……但那樣就沒意思了。
所以她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玥坊,召收女工,教授手藝,女人能賺到錢,在家里腰板兒就能挺直,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
就在前幾天,寫完尋道之後,她還在想,回頭要不要寫一些孟母三遷、枕上教妻的故事,主要讓人們認識到,讀書對家族是有用的,娶一個讀書明理的主母,更有利于培養子孫後代成才……同樣是想走潛移默化的路子。
她還真沒想到,居然能有人在這個時代,把女學辦起來。
她就問︰「辦的怎麼樣?」
「據說規模還不小。」皇後就細細的道︰「這邊有個姓戚的舉子,一輩子的心願,就是要建一個大書院,然後教授學生,他就拼命的賺錢,終于蓋了一個大書院,卻一日也沒用過,就積勞成疾死了,然後她的女兒,叫戚雲端,就稟承父志,決定把書院看起來,因為她母親是節婦,她又未出嫁,所以才限定了只召女學生。」
「听說一開始也沒有人來,她就提供一日三餐,後來才漸漸的有人來,再後來,听說當地的才子去听過,說是講的很不差,所以有一些就把家中婦人送來,漸漸就把學堂建了起來,已經有約模四年了。」
晏時玥十分佩服。
人家這才是敢為天下先!所以難道是她估計錯誤?原來在這個地方,真要努力一下也是可以建女學的?或者起碼能在國子臨太學之類的,弄個女子班?
可能歸根到底,是她不夠善良吧!還沒做就退縮了。
晏時玥暗暗慚愧,一邊問︰「那你要見嗎?」
皇後猶豫道︰「回頭跟你阿耶商量一下,你忘了當初五皇子那個側妃了?你阿耶未必喜歡。」
謝眉彎歸根到底只有一人,但女學卻可以教化諸人,也不知人家費了多少工夫才能辦起來,晏時玥覺得有點可惜,就道︰「這麼著,我先去看看。」
皇後想了想︰「也行。」
晏時玥就換了男裝,改了改模樣,帶著人去了。
這家書院的地址,其實還挺偏的,幸好一打听戚家書院,很多人都知道。
遙遙看過去青磚綠樹,地方並不大,風景倒是挺不錯。
離著很遠,晏時玥就下了馬,慢悠悠的走過去,看門前干淨整潔,門外遠遠近近,有數輛馬車等候,看起來都是小富之家。
看門的都是婆子,穿著干淨簇新的夾袍,看著也是高高興興的。
晏時玥就上前搭話︰「阿婆,您老貴姓?」
那婆子行了一個禮︰「小郎君,可不敢當一個貴字,老婆子姓周。」
「周阿婆,」晏時玥道︰「你給我講講這戚家書院的事兒唄?我想叫我阿姊過來學習。」
婆子道︰「我們這書院是威家母女開的,當初戚老先生,一心想開個書院,卻勞累交加,英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的幾個。戚夫人可是個大好人,前夫的幾個孩子視如已出,並在靈堂發誓,終生不嫁……再之後,戚小娘便稟承父志,開了這家女學,起先也是沒人來,後來戚小娘便說,可以收繡活,還管飯,才漸漸有人來了,來了,就知道戚小娘的好了,老婆子我,是從一開始就在這兒的,親眼看著這邊的學生啊,從無到有,日漸壯大,哎喲喲,戚小娘可是不容易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