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章 大結局

這哥倆嘗到了甜頭,像是商量好似得,只要有榮面館,那一定會在不遠處有一家林氏面館,這兩家的小二以及掌櫃的,還老死不相往來,還在客人面前互相詆毀對方的面館不是正宗的。

因為這個事情,林榮還說了他們哥倆,說他們這是在欺騙顧客,結果,兄弟兩個一致說,說各人做各人生意,誰不想多掙錢?他們下面人不和,也不是哥倆唆使他們讓他們不和的。

每一處放一個負責人在那里經營,都覺得如果在做生意上輸了對方是件丟人的事情,但是那面館又都知道是另外一個兄弟開的,所以他們私下里較勁,再加上他們的工錢都是按照生意好孬定的,拿提成做獎金,所以兄弟兩個說了,只要他們不打架就成。

林榮明明知道是他們兄弟兩瞞著自己搗的鬼,但是也沒犯什麼錯誤,也就懶得管,隨他們去。

孫大牛還是作為兩個府的大總管,雖然他們分了家,但是管理上還是需要孫大牛這樣的人來掌舵。

這生意也無須多說,就這樣了。

借用某書上的一句話,叫做「千里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這話用在這里,說的是林榮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去了,東擬鄭坤去了,蘇達也到走的時辰了。

蘇達病在床上,卻不肯吃藥,蘇達一輩子也沒吃過藥,蘇達就說過,是藥三分毒,還不如用自身的抵抗力去抗衡病魔呢。

遠在外打仗的大康,得知蘇達病重是心急如焚,得知蘇達最後想見一面林榮,大康就讓人去蘇州通知林榮,那個時候,大康不在,皇子們都去看望蘇達的時候,蘇達最後給他們說的一句話是,她的孫女兒林榮就是個簡單的人,不管以後她做了什麼,看在她蘇達的份上,求他們饒她一命。

皇子們听了都沉默不語,都知道林榮乃是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姐妹,蘇達這是在跟他們做最後的告誡,祖母把那枚玉墜給了林榮,就是為了保林榮的命,連老王爺裕親王都無法下手

于是他們默默地點頭,離去,要不跟蘇達怎麼說?

那個時候,蘇達已經九十三高齡,林榮看著躺在病床上的蘇達,眼淚是止不住地往下流,蘇達就安慰林榮道︰「我活這麼大歲數,是大賺了,你不要哭,這是喜事呢,榮兒,我有句話要叮囑你,以後不管怎麼樣,你都要在蘇州生活,不要來京城,蘇州是個好地方,那兒是你的根,你在那里,就會無比的安全,懂我的意思麼?」

林榮含淚點了點頭,她拉著蘇達那干柴似的手,久久不肯放下,是蘇達給了她又一次生命,自己能活下來,如果沒有蘇達,自己真的不敢想象在什麼時候死。

蘇達要她留在蘇州,那里有她的根,原因就是即便皇家去了蘇州,也是拿林榮一點辦法也沒有,明著你宗人府不敢動人,你以什麼樣的理由啊?暗地里更是連門都沒有,就是到現在了,京城這邊有多少玉盤教的姐妹,他們還是沒有數,何況遠在蘇州那邊,就是玉盤教的老巢,因為三姨太出事後,林榮身邊的高手太多,還有一幫吃閑飯的江湖大佬在那里,誰敢動林榮?除了自己不想活了,這玉盤教和江湖上的人物哪一個是簡單的?關鍵是皇上那關他們就過不去,你敢動皇上的閨女,皇上就敢抄你的家,給你按個罪名還不是舉手之勞的事?!

蘇達在最後咽氣的時候,跟淘淘點了頭的,別人都不明白蘇達是什麼意思,這應該是在蘇達最後的階段,跟淘淘交代了什麼話,而這個話,只有淘淘知道。

一直到多年後,淘淘來了,來蘇州看林榮的時候,才說起當年蘇達交代他的話,蘇達除了要他不遺余力地照顧好林榮外,再就是告訴他,千萬不能參與到他的兄弟之中去,後來發生的皇子之間的爭嫡事件,淘淘是局外人,一心輔佐大天朝江山,他是唯一一個得到眾多皇子同聲夸張能干的人,因為他和大康一樣,是蘇達帶大的人。

後來淘淘才明白蘇達的意思,那就是他沒有做皇上的潛質,不管誰當政,只要他不參與,他都將得到重用的王爺,事實說明,蘇達預計的沒錯,有關于皇子們之間的勾心斗角,在此不說。

直說大康知道蘇達死後,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人把蘇達遲些入殮,目的就是為了等他回來,他要最後看一眼這個把自己教導大的蘇達。

淘淘親自為蘇達守靈,每夜都有一皇子輪流陪伴淘淘,就因為蘇達最後的囑托。

後來大正上台後,從不過問林榮的事情,只是私下里跟淘淘說過,看看她需要什麼,說一聲,由淘淘代他去辦好了!

送走蘇達,林榮回到蘇州,難過了好一陣子。

林榮去京城的那段時間,得知蘇達去世,李氏等蘇達的弟子,遠在蘇州,她們沒資格去給蘇達送葬,所以在蘇州一直為蘇達戴孝,只到林榮回到蘇州,得知蘇達的棺木下葬,她們才把孝衣給摘了。

又過了兩年,大康再次來蘇州,私下見了林榮,又偷去林青三姨太的墓地上去祭奠了一回,但是他與林榮也就是說了一會子的話,由于大天朝的事務繁忙,父女兩個沒能像那一回,一呆就是一天,而是匆匆分別。

那一回,就是林榮與大康促膝談心的那一回,在林青三姨太墓地的那一回,是林榮最最難以忘懷的一天,一直到多年後,林榮應招秘密入宮,那個時候的大康身體很差,林榮打扮成宮里嬤嬤的模樣,見了大康,親自為大康做了一碗面,這碗面,也是林榮做的最後做的一碗面,以後林榮回到蘇州,再也沒有做過。

大康和著自己的眼淚把那碗面湯給吃了,大康說,這是他吃過的最最好吃的面。

大康去世,林榮縮在人群里為大康送行,忽然林榮被人拉進了皇子的行列,林榮也不認識拉她的人是誰,但是所有皇子都看到了,卻一點都不驚訝,好像早就預料到似的,儀式照常進行,林榮是不管不顧地哭了一回,發自內心的哭了一回。

其實要算起來,從林榮被蘇達以孫女的方式帶進宮,與大康總共呆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沒有超過半個月,要是按照小時算,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但是林榮對于大康,從一開始恨,到最後的思念,時間跨度了很長時間。

林榮一直到後來老了六十多點,還惦記著去京城看看大康的墓,林榮去京城,看大康的墓的時候,都是站在遠處看著的,就那麼看著,有時候,會流一會兒淚。

大正皇上死後,一直到了大隆做了皇上,林榮才在清明的時候奉旨進京,祭奠大康。

大隆上台後,做了很多件讓林榮想不到的事情,大隆下江南,宣旨讓林榮覲見,問了許多林榮生活上的事情,還說要讓林榮進京去住,但是林榮想起了蘇達的話,林榮沒有去。

大隆賜了林榮一根龍頭拐杖,這在當時的蘇州傳得沸沸揚揚,但是在官場上,人們諱莫如深,因為淘淘那個時候,已經是朝廷最重要的王爺了,誰也不敢背後對林榮說三道四。

淘淘去江南,林榮那里是必經之地,每回淘淘去,都會在鄭府住幾日,那時的鄭府,已經擴建了,建得很大很大,里面住的人也多了起來。

雲娟大虎在遙遠的京城,每年都會跟著鄭小雙來蘇州住些日子。

後來小月二蛋老了,他們搬回到鄭府來住,他們的後事還是林榮給辦的,林榮在林青的墓地邊上,把小月和二蛋安葬在那里的,這個是應小月的要求,小月說自己活著的時候侍候三姨太,死了後還想去她那里伺候她去。

雲娟在京城那邊,在小月走後,心里一直不安,雲娟雖然有過繼過來的兒子,到時候會給她和大虎養老送終,但是雲娟心里就是不安,日夜不安,大虎明白雲娟的心思,就跟過繼的兒子說了,說她娘的心一直在蘇州。

于是在鄭小雙的安排下,把大虎與雲娟送到在蘇州的鄭府來,他們跟林榮在一起生活了三年,他們也相繼去世了,林榮依照雲娟的要求,也把他們埋在了林家灘三姨太的邊上。

林榮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自己也老了,林榮走的時候,來吊唁的人很多,多到數不勝數,多到皇親國戚都來了許多人,都說林榮是蘇達的孫女,他們該來吊唁,林大雙鄭小雙應林榮的要求,把她埋在了林青三姨太的墓地前面。

張孝武的問題就來了,他捋著長及胸前的白胡須,疑惑自己怎麼辦?說起來,張孝武姓張,死後應該埋在張家的墳地,可是,林榮卻埋在了林家灘,怎麼辦?自己總不能到死後,還孤鬼一個吧?

張孝武跟前站著三個兒子,林榮生的雙胞胎,還有就是張孝武跟侯圓圓生的兒子,侯圓圓生的兒子就說,要張孝武埋進張府的墳地,林大雙和鄭小雙是瞪了眼楮的,「難道想讓我爹娘分開埋?」

張孝武死後,侯圓圓的兒子也不是雙胞胎的對手,張孝武直接被抬到了林家灘跟林榮葬在一起了。

侯圓圓的兒子是耿耿于懷,但是礙于雙胞胎兄弟勢力太大,斗不過他們,想著夜里去偷偷把墳刨開,把他爹的尸體給弄回張家溝去,可是又怕人家罵,罵他不孝,刨自己爹的墳,況且這事情還瞞不住,清明到哪里去祭祖?不去林家灘,雙胞胎兄弟兩能揍死他,他只得私下里罵了幾句雙胞胎兄弟,想了想,這事也就算了。

張孝武這三個兒子,死了的時候,埋在了三個不同的地方,一個是侯圓圓的兒子埋在了張家溝,進了張府的祖墳,一個林大雙,埋在了京城的林家祖墳,還有就是鄭小雙,埋在了京城的鄭家祖墳。

但是他們的後代都知道,在林莊,在林家灘,那里還埋著自己的祖輩。

多少年後,有關于林榮的故事,一直被蘇州那邊的老百姓傳言,說在林莊的地方,在林家灘,那里埋著一個公主,後人有好奇的就想去看看,看看公主的墳到底被建成什麼樣,可是到了那里一看,是大跌眼鏡,雖然三姨太的墳還像那麼回事,但是林榮的墳林青的墳,很一般嘛,而且這里就跟亂墳崗差不多,這都是誰跟誰呀?姓都不一起,還埋在了一起,這誰是公主?

傳了半天,說林榮的那個就是,可是,找了半天,哪有什麼林榮的名字?有張孝武不假,但是與張孝武一起合葬的,是叫林氏,連名字也沒有的。

怎麼會沒有名字?

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被林大雙和鄭小雙帶進棺材里去了,他們一直沒有說,是上面有話交代?還是說林榮的意思?總之林榮的墓碑就寫著林氏之墓。

騙人的!

一時間,後來的秀才率先說了,要知道,老百姓說那是瞎說,讀書人說就不一樣了,他是有話語權的。

什麼公主?騙人的?哪個公主墓會那麼寒顫?還沒有封號,還埋在一個亂姓的墳里面。

那又怎麼解釋在清明的時候,來了許多的有錢人祭奠呢?

于是三姨太當年在林莊落腳,嫁給啞巴的事情,就被傳下來了,人們都紛紛傳言,說就是個要飯的後來也不知怎麼後代發達了,有錢了,那故事想怎麼編就怎麼編羅,林氏面館榮面館他們是知道的,生意好麼,有錢麼,就胡說他們的祖上是什麼公主,胡說,大天朝公主就那麼好做?人家玉蝶里公主都是記錄在案的!

這麼一通亂傳,也就沒人再說林氏之墓其實就是大康的私生女了。傳得人見人家不信,那說著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這個現象,還在遙遠的京城也是,那個時候,在攝政王死了一百多年了,大隆撥亂反正,為攝政王平反,但是誰能說攝政王的女兒去了哪里?埋在哪里?誰能說得清楚?

有的說是在草原上發現的,有的說在京城郊外發現的,估計除了當時知道的皇家子孫外,還有那些重臣外,都沒人說的清楚,說也是胡說罷了。

那個時候,鄭小雙的兒孫也都老了,但是他們得到的祖訓就是,不得胡說八道,咱家姓鄭,姓好自己的鄭就是,做好自己的生意就是,別的不許亂說。

在京城的鄭家和在蘇州的林家,家訓里有著驚人一致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後代嚴禁科舉,這一條是祖訓,祖訓上說,做好生意,比什麼都強,能活人。

而且他們家的家譜上,卻都記載著這麼一件事情,就是他們祖上有個兄弟,姓林或者姓鄭,說是過繼過去的,至于跟張府的關系,是一個字都沒有提。

但是張孝武跟侯圓圓生的兒子的後代,卻又是另外一番說法,說其實他們都姓張。

看人家比你有錢就說人家都姓張?真是腦子有病,結果,張府的後代默默地把這個故事給埋在心里,再也不說了。

張家林家鄭家,各人過各人的生活,都說「人無三代富清官不到頭」,這話也不是絕對,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富下去,這倒是真的,遇到那些個敗家子,就是金山銀山也吃不消他的揮霍。至于以後的林家鄭家到底如何,沒人去考證,只是民間有傳說罷了,傳說是傳說,不可信,不可不信,都說無風不起浪,誰知道呢!

故事寫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就這個故事說幾句題外話。

說起來這個故事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讀者,原本這篇題名為《私生榮》,後來編輯讓改了,改得讓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去寫「廚」,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完全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寫作的初衷。

再就是原本《私生榮》的設定是三姨太早早就死了的,玉盤教也不是那麼輕易被俘獲過來的,三姨太是誤打誤撞進了玉盤教的,與蘇達無關,故事的著重點在林榮身上的,可是一直到前半段,自己受到了各種打擊,再加上手上的事情又多,說白了我就是個做家裝的粉刷匠,讀書不多,就這個水平,自己都覺得把林榮這個人物寫的很失敗,林榮應該是很有個性的才對。

不管怎麼說,感謝一直以來支持作者的讀者大大,感謝你們陪伴我近八個月的時間,我不知道你們是誰,我只能在文章的最後,說聲謝謝你們了,實在是愧對你們花了冤枉錢,很抱歉很抱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