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朝代,男方迎親的前一日,女方需要派人到男方家與男方共同鋪設房屋,這道工序被稱之為鋪房,而鋪設之物又有男女之別,床榻薦席椅桌之類歸屬男子,氈褥帳幔衾之類,當屬女子,而今日,正是女方來鋪房的日子
桂姨,名喚桂,十五歲嫁人,十六歲守寡,到今年已有三十二歲,守寡足有十六年。
前夫死于不治之癥,本是溫柔清秀的人,卻飽受病痛折磨,頻繁嘔血,離去時,身體消瘦,面容月兌相,一口精血嘔盡的當時,眼楮便再也沒有睜開,而桂姨也因此背上了克夫與喪門星的名聲。
一番折騰,桂姨終是拿著自己那點子陪嫁亦然離開,足足十幾年這才換得新生,這場婚事,她再次有了不嫌棄她的娘家,願意為她操辦,給她一個風光。
老村長的所作所為,桂姨都看在眼里,心里自是十分感激與感動,有時候親人還比不得一個外人,不得不說,這很感人也很傷人,不過,從明天起,她就真的有了新的人生了,也該如錦繡說的一般,跟從前徹底告別。
笑著應了老村長的囑咐,看著左一堆右一群的人們跟她說漂亮話,然後或是捧著或是抬著那些鋪蓋離開,桂只覺得自己的心都跟著飛走了,直到此刻她才察覺自己居然是如此渴望月兌離一個人的生活
男女雙方來看熱鬧的都不少,而來楊家的那些,自然都對那些即將要拿到劉家的鋪蓋好奇不已,可當他們真的上前去看,嘴里便只剩下對桂姨繡活的贊嘆了。
且不說那些用料的考究,便是那上面的花兒啊鳥啊都好似真的一般,看的村里不少姑娘和婦人都羨慕的不得了。
女人這一輩子的風光無非就這麼一次,而這麼體面的繡活與嫁妝已經是他們眼中頂好的了。
楊家前往劉家的隊伍愈來愈大,笑聲也越來越多,鋪蓋被鎖在箱籠里,由幾個年輕人擔著,一路踏著雪花帶著人群「吱吱呀呀」的朝著山坡上那當屬村中最為氣派的房子走去
彼時的錦繡剛剛吃過雞絲面,正與劉氏說著閑話,沒多久就听見令人心情愉悅的喧鬧聲自牆外傳來,眼楮正當一亮的同時,劉氏的驚呼聲也同時響起
「哎呀,看來是吉時到了,定是新娘家來人鋪房了」說著劉氏抬腳奔出去的同時還不忘囑咐錦繡「你們一路奔波,回去沐浴換身衣服也來得及」
看著這樣風風火火的劉氏,錦繡忍不住彎眼笑了「表哥啊,哥哥請了一個月的假呢,去掉路上的時間,差不多也得在家待半個月,有什麼說的,都來得及」這一聲調侃,終是讓樊澈忍不住紅了臉,轉而抱著樊墨忙不迭跑出門去給自家舅舅爭門面去了。
君逸看著這樣的一幕卻是忍不住的笑了,不住的搖頭卻還是痛快的起身「走吧,走吧,雖是不急,卻也不能慢了,陽陽,快走吧,駱蕭,帝延就麻煩你安排了,就讓他住在你對面吧」
外面的熱鬧讓錦繡一眾情不自禁的就加快了動作,拎著包裹便朝著後面的小樓走去
我是場景的分割線
大雪撲撲絮絮的落著,卻無法遮擋劉家門前的喜色,四下大敞的朱紅大門,銅環上還細心的雕刻了新婚燕爾百年好合之類的話,紅牆黑瓦,處處精致,這是錦繡專門為他們這對新人設計的
盡管已經看過這樣的景致,可是當人們再次踏足院中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的發出贊嘆「哎呀呀這地方,看幾次我還是歡喜的走不動路」
說是這麼說,他們還是極為識趣的給抬著木箱的女方家人讓足了地方,一溜的年輕男子抬了足有六抬木箱。
看男人們在雪上留下的足印,便知道,那六抬木箱的分量半點兒不虛,天知道,若非這桂嫁進的是劉家,村里那些女人的羨慕嫉妒會不會將桂姨淹沒。
走過前院,路過堂屋,越過竹林,劉家小院兒的二層小樓,單從外面看著就能感覺出院子主人的濃情蜜意,紅白相間的牆,透亮宛若無物的窗,處處透著新奇與細膩。
若雪若凌兩個小丫頭穿著新衣衫,有些緊張的跟在劉氏後面,面上卻還是發自內心的泛起了笑。小若寒同樣穿著新衣被自家爺爺牽著,一路還算給面子的笑了幾下。
一眾人打過招呼,走過過場便目標明確的朝著小樓走去,眼看著嗚嗚泱泱的一群,月生識趣的上前領著人們在院子里逛了起來,那一樣又一樣新奇的物事引得他們發出一聲又一聲驚呼,整個小院兒的氣氛可謂是在一時間熱鬧到了極點。
等錦繡一眾匆匆趕來,應付過鄉親父老走上小樓的主臥之時,已經能听見里面鋪房念吉祥話的聲音了「一掃爹、二掃娘、三掃兒女滿床」
這聲音舒緩,讓人听著就打心里覺得舒服,錦繡唇角蕩著笑在人群後點起腳尖,看見的就是老村長的大兒媳這個「全福人」在為新房掃床
「鋪床鋪床、龍鳳呈祥、夫妻恩愛、日子紅亮」這一聲聲吉利話是對新人最好的祝福,劉玉福笑軟了一張臉,就連眼楮都成了一對月牙,就是如此,還有不少男人調侃
「好樣的玉福,听說女方可是比你還長上三歲,這可是女大三抱金磚啊,哎呦,我可是听我們家那口子說了,那繡活,頂頂的」
這話沒人不愛听,更別說是經歷過一場失敗婚姻的劉玉福,他笑著招呼村里或是附近村里交好的男人們,開口不離待會兒讓他們多喝點。
盡管外面的天空依舊黑暗,雪花依舊飛揚,卻都抵不過小院兒里人們覺得幸福的時光.、
「鋪床鋪床、兒孫滿堂,先生貴子,再生女郎」一聲吆喝,好像突破了天際,給這對新人的未來渡滿了光
劉氏已經幫著楊家人在屋子里裝扮起來了,若凌和若雪眼尖的在人群之中掃見了錦繡的身影之後,便粘著再也不肯離開了。
而錦繡的身影也因為兩個小人兒得以暴露,一時之間,小樓內的氣氛登時又熱鬧了幾分,還有不少讀書的少年四處找尋著君逸的身影,只盼跟這個連中三甲的狀元搭上幾句話。
早就找好的廚娘已經在隔壁樊家院里搭伙做飯了,炊煙漸漸升起,香味更是隨之飄遠,在這遭受天災的年月里,是多少人艷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