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的樂器也都已經準備好。
從天才微微亮的時候,就陸續有朝臣進宮來,準備等人齊全之後給皇上拜年賀喜。
右相和兒子到後,一旁的官員大臣也都滿面堆笑地湊上來詢問一二。
雖然皇上還沒有明說,但大家多少都已經得到消息,所以此番湊上來都是為了恭喜。
「右相大人過年吉祥,瞧著您精神百倍,真是喜事當頭啊。」
眾人笑著問候,但視線都不自覺掃到方子華的身上。
右相的語氣頗有幾分得意,接著看向方子華,「給大人請安拜年。」
「各位大人有禮,晚輩方子華給各位大人拜年。」說著,他九十度鞠躬行禮。
官員們自當對方子華的印象不錯。
右相如今的身份在朝堂內可以說是無人出其左右。
左相被罷黜,右相一人獨大。皇上也可以說是對右相言听計從。其他的官員都紛紛看清形勢,想要攀上右相這根高枝。
本來他們還以為右相的兒子定然是眼楮長在頭上,沒想到居然如此有禮貌。
眾人都是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紛紛贊嘆道︰「右相教導有方,公子性格沉穩有度,實乃大魏的棟梁之才。」
「沒錯,百聞不如一見,的確是人中龍鳳。」
……
右相听著眾人的贊嘆也不反駁,臉上也露出滿意的笑容。
同樣,方子華也不說什麼,但態度看起來卻是十分謙卑。
恭維了一番之後,聚在一起的官員們才散開。
「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哪兒知道?這大年初一是百官給皇上拜年賀喜的時候,右相怎麼把兒子也帶來了?」
「右相是不是怕我們不知道,皇上要給他兒子封官了?」有人憤憤道。
眾人臉上都不太好看,當著右相的面不好說什麼,但也不耽誤他們湊在一起議論。
「說起來,這方子華你們見過麼?」
不少人都是搖頭,但也有人知道。
「小的時候見過幾次,但是長大成人之後就很少露面了。」
「不露面?難不成就是相府內待著,連門都不出?」有人表示懷疑。
說話的人也是攤手不知,「那還是多年以前,在書堂曾有過幾面之緣,不過都是相爺和夫人帶著他。」
「再後來,他的名聲傳開也是因為考取了功名吧。」這人的話倒是提醒了眾人。
「沒錯沒錯,你一說好像的確是這麼回事。只不過說起來那也不是最近的事。」
「有些日子了。本以為右相會借那次機會讓兒子出仕,沒想到沒有一點水花就那麼消失了。」
「嗯,當時還議論過一陣子。」
眾人的記憶都跟著回來了,「據說是右相嫌他年紀太小,還不是入仕為官的時候,就先留在身邊多教養幾年。」
「嘖嘖嘖,這種魄力估計也就只有右相能做到。這朝堂上無時無刻不是瞬息萬變,誰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教養幾年,無異于賭局。」
其他人也都跟著點頭。
「現在看,還是右相有遠見。」一句話就可以做結論。
尋常人定然不會將有出息的兒子留在身邊,而且一留就是幾年時間。
只是現在提起來,所有人的眼神和表情中流露出的都是羨慕。
右相對諸人對目光和議論只有漠視和虛偽的笑。
這些年的兢兢業業,皇上對他的信任也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或許整個大魏,只有梁霄和徐若瑾能與他相抗衡。但是梁霄和徐若瑾還不如他與皇上親近。
大臣們心中也都有了計較,或許以後不光要看右相的臉色行事,連他的兒子都要敬畏三分。
夜微言駕到,文武百官按自己的級別一一站好位置,紛紛下跪朝拜。
夜微言的心情看起來還不錯,去年整個大魏都不怎麼安穩,新的一年開始意味著所有事都可以有新的起點。
去年夜微言讓大臣們見識到了他的鐵血政策和說一不二,宮內外不太平的力量也都被清洗得差不多。
一切準備就緒,楚大學士上前一步,開始宣讀去年大魏所發生的種種,全都是對夜微言的歌功頌德。接下來就是對新一年的賀詞。
夜微言認真的听,偶爾還會點頭,廣場上群臣也都認真地听著。
放眼望去,今年廣場上的大臣多了不少新面孔,原本的元老大臣,已經只余下屈指可數的幾位。
先帝的痕跡在朝堂上越發難以尋覓。
大魏的朝堂總算漸漸變成了夜微言一手打造的產物。
夜微言給眾人賜茶賞座之後,初一早晨的儀式也就進行得差不多了。
難得的,今年夜微言親手寫了幾個福字,將其中一個賞賜給了右相,剩下的則是都吩咐身邊的太監收好。
此舉令大臣們頗為意外。
因為夜微言已經許久不曾在大年初一這日將福字賞賜給大臣,即便是十分得皇上寵幸的臣子也都難有這個殊榮。
不只是百官,就連右相都是面露驚訝,心中興奮不已。
夜微言不賞賜福字給大臣也是有講究的,他親手寫的福,也是將「福」字留在自己這里,所以漸漸沒有了賜福這一說。
正因為如此,這一張福字賜給右相才引得眾人側目,臉上都難掩驚訝和羨慕。
右相更是激動地帶著方子華上前一步跪在地上,「老臣多謝皇上恩典!」
夜微言挑了一張福字交給太監,太監恭敬接過走到右相身邊。
右相跪在地上,神情嚴肅,雙手微微顫抖,接過仿佛有千鈞重的福字。
父子二人齊謝恩,「謝皇上隆恩!」
夜微言略一點頭,「右相無須多禮,大魏有如今的穩定,你功不可沒,這是朕的一點心意罷了。」
右相激動地老淚縱橫,忙道︰「皇上言重,那倒是老臣該做的,老臣願為大魏鞠躬盡瘁,拼上這條老命也在所不惜。」
夜微言點了點頭,視線隨即落在了右相身後的年輕人身上,「你就是方子華?」
右相一听,稍稍抬頭對身後的兒子使了個眼色。
他們父子等的就是這一刻。
尤其是右相,他帶兒子進宮就是要趁這個機會讓皇上在文武百官面前下旨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