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章 見識廣大

張昭華呷了一口茶,和榻上的韋氏說話︰「還有兩個月不到,就要生了吧。」

「還有一個月十七天,」韋氏道︰「那很快呀!」

張昭華好笑道︰「那只是醫正給你預測的產日,不定提前或者推後呢!」

韋氏點點頭,忽然道︰「生孩子痛不痛啊?」

「那是肯定要痛的,」張昭華道︰「我生椿哥兒那會兒,都疼昏過去好幾回呢,枉我自己還覺得平日鍛煉的差不多,盆骨也應該早早打開了,你也別害怕,穩婆不是說了嗎,你身子結實的很,到時候就自然瓜熟蒂落了。」

韋氏其實是不害怕痛的,她還興致勃勃跟張昭華將她們那個地方,有女人干著活呢,覺得要生了,就跑回家去生下來,自己給自己接生,自己絞了臍帶拾掇干淨了,又站起來接著挑水干活。

兩個人笑了一會兒,韋氏就扭捏起來,想要張昭華再給高煦寫封信過去,叫他回北平來。

韋氏不識字,現在在慢慢學,進度十分慢,所以和高煦往來的信件,都是托張昭華寫的。張昭華覺得有意思,但是她並不推拒,她是希望看到高煦在北平和開平之間數次往回的。

「每次都是嫂嫂叫他,他就來,」韋氏嘟囔道︰「我派人問他去,就沒有準話。」

張昭華笑道︰「我看他是抹不開面子。」

不多時,蒲察也過來了,她是來辭行的,她在北平呆了許久了,朵顏三衛早就回了大寧,月兌爾火察數次派人來催她回去,這一次終于決定走了。

寧王的朵顏三衛在靖難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永樂皇帝曾經許以割讓大寧之地,給予他們。但是等燕王真的做了皇帝,卻只是將三衛首領授予官職,大大小小的首領都有朝廷的官兒做,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這些東西。而說好的大寧地方,卻只字未提,且不許他們在故城這邊逗留,雖然將營州五屯衛河東勝左右衛內遷進河北,但是不許朵顏也跟著南遷。

三衛的首領不服氣,質問皇帝為什麼不按照約定,將大寧地方,割讓給他們。皇帝也振振有詞,說大寧只有一塊地方,要怎麼分割呢?按地理位置來看,大寧夾在泰寧衛和朵顏衛之間,隔得遠的福余衛該怎麼分呢?

所以割讓這事兒,就馬虎過去了。而蒲察似乎也知道了中土皇帝的不守信用,這一次來,面若冰霜,語氣也非常不客氣。

張昭華也不打算受氣,她是支持皇帝的決策的,在國土上面,一絲一毫都不能割讓。

「別吉,」張昭華道︰「四月時候,韃靼侵擾遼東,一路擄掠至開原地方。是誰放他們南下的?別吉心里應該有數。你說中土皇帝不守信用,朵顏三衛曾發誓效忠皇帝,只听大明天子的話,卻一路放韃靼南下,甚至還有三衛的兵卒夾雜其間,為韃靼開路,侵擾我大明子民。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蒲察啞口無言。

「兩面逢源不可取,二姓家奴當不得,」張昭華將手中把玩的棋子扔進棋盒中,告誡道︰「當年兀良哈被韃靼攻擊,沒有地方可去的時候,就歸附了大明,誓守臣節。我太祖高皇帝,設福余、朵顏、泰寧三衛,劃草場,授官職,對你們真可謂厚意相待。三衛數年以來生聚蕃息,得到壯大,不思報恩,反而忘仇,只怕將來,會有噬臍之悔。別吉乃是英雄兒女,見識廣大,不同一般女子,請慎思之,且以部族百姓為念,為他們謀福祉。」

蒲察走的時候,張昭華特別送她量身定做的漢人衣冠,因為知道蒲察喜歡。說實話,她穿上漢家衣服,顯得不倫不類,但是張昭華就是要用衣冠禮樂這樣的漢人文化同化她,讓她清楚感知到,此時的漢文明是世界上先進的文明,而人類的進步就是俯首于先進文明之前。

「唉,」張昭華想起來高皇帝對待歸附的蒙古人的政策,仍然讓他們居住在北方的水草之地,這種方法也延續到永樂朝︰「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以兀良哈來看,真好比心懷叵測的鄰居日夜窺伺,這種門庭之寇看似不足為患,其實為害甚大。怎麼就不將這群人陸續南遷進來,讓他們漸漸忘了自己的種族和本性,三代之後,都是中國人了,哪里還還有中華夷狄之分呢?」

南京奉天殿中。

揮退了金忠,皇帝才疲憊地搖了搖頭︰「真是能說,朕眼看著他說了兩個時辰,愣是插不進一句話。」

馬和趕緊端上來一杯熱茶,又滴了薄荷露在白巾子上,小心翼翼為皇上敷了敷眼楮︰「金大人可是算命賣卜出身的,可不是能說會道嗎。哎呦,奴婢瞧著都累啊。」

金忠主張立嫡長,而且毫不隱晦,很明確地表示對高熾的支持,因為他是潛邸舊人,靖難有功,皇上也無奈他何,只能由著他從春秋說到唐宋,把嫡庶之爭說了個遍,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立嫡必須立長。

听了一番長篇大論,永樂皇帝的心思也兜兜轉轉說不清楚,他耳邊情不自禁地又回想起黃子澄死前對他的詛咒︰「子孫有效尤而起無足怪者!」

「子孫效尤」,是皇帝不能踫觸的逆鱗他自己走過的路,絕不希望兒子們再走一遍。他敢稱兵構逆,子孫後代若是也有學有樣,不僅是宗室的大禍,也是天下的大難。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踩著兄弟的血登上皇位,有唐三百年,皇位斗爭最為慘烈;今朝他若是不能確立成法,必將貽害將來。

解縉走進來,伏拜于地。良久沒有听見皇上的聲音,不由得抬頭一看,發現皇上陷入沉思之中,他輕輕地咳了幾聲。

「愛卿,」永樂皇帝道︰「儲位正虛,朕有三子,你覺得誰人可以正位東宮?」

解縉的眼楮總是在不停地抖動著,他毫不猶豫道︰「立嫡以長,古來如此。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若棄之立高陽王,必開爭端。先例一開,怕以後難有寧日,此臣肺腑之言,且有不少前車之鑒。」

皇帝如何不知道是這麼個道理,但是依然非常不高興。

解縉也發現了皇長子並不是皇帝心中的太子人選,但是他在這件事上,不可能退讓分毫。

「陛下,」解縉就叩頭道︰「好聖孫啊。」

皇帝想起椿哥兒來,心中頓時高興起來,他微微點了點頭,讓解縉退下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